论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及其关系_批判性思维论文

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创造性思维论文,相互关系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活动就其功能而言,可分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和创造思维(CreativeThinking)两大类。前者的目的指向于考察对象的现实情况,辨明问题。后者则偏重于构建新观念、创造新思想。这两者间虽然有着明确的界限,他们各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但现实思维却是两者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既需要主体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认识成果,更需要大胆创新。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是创造的前提,而创造又是科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强调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坚持批判和创造的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需要全国人民有高度的创造精神,但同时又必须正确对待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建设成果以及当代的资本主义。

一、批判性思维及其特点

批判性(Critical)一词来自于希腊词"critic" (kritikos)。其意思是提出质问、弄清楚、进行分析。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又可称为批判性认识活动。它指的是我们通过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分析问题等等而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加以考察的过程。批判性认识活动由于是对思维的考察或再认识,因此它有助于我们得出最佳的结论和决定。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式思维活动。

在日常活动中,“批判”一词也与“评论”(Criticize)有关,在这个意义上它指的是提出质疑和评价,相当于“评判性思维”的意思。在评判性思维的意义上,我们通常把批判仅仅看成是一种说他人的思想的“坏话”。然而,批判作为一种评判形式,也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为目的而进行分析。因此,它的意图是善意的。应该提倡人们善意地批判我们的思想和观点。

思维是我们的主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活动。批判性思维既然是对我们主观世界的反思和评判,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其目的是使我们的思维明晰化并促进我们的思维向前推进。用一句完整的话,我们把这里的“批判性思维”概念定义为:为了使我们的理解明晰化和深化而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加以全面审查的主动的、有意识的、有组织的认识过程。

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是有理笥的动物。当我们遇到问题、有了决策选项、有了主意、对对象产生了感知觉等等的时候,我们总会作一番理性思考,决不会没有批判性思维参与就作出决定。当我们的行动或思想被认为是轻率* 如果考虑到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我们就会对认识活动作出新的理解。认识过程实际上是许多发挥着不同功能的思维活动组成的链条。除了感知觉活动、知性认识活动以及理性加工活动之外,还应有贯穿于全过程始终的批判性思维活动。实际上,在每一个认识阶段上,我们都会进行批判性思维。当然,也有纯粹的针对他人或自己思维的批判性思维。

与其他认识活动相比,批判性思维显然有以下诸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主动的思考活动。在批判性思维中,我们不是被动地等待,更不是消极地接受刺激,而是积极地卷入相应的活动中去;不是被动地听候指示,而是建设性地思考,作出自己的判别。比如,在感知觉活动中,尽管有科学实验那样的有目的的活动存在,但它多半是被动性的。我们的感知器官只是在接受到外界事物刺激的情况下才会有反应产生。而批判性思维却必须对我们自己或他人的思维主动、积极地加以思考。

第二,它是一种独立的思考活动。批判性思维不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也不是自我思维的重新阐述,而是对自己和他人思维所作的有个性的、独立的思考。也就是说,有自己的见地。当我们相信某种东西,接受某种思想,决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全部予以照收,而是首先采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具体分析,作出自己独立的评判,然后决定采纳或拒绝。

第三,它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不象理性加工活动,它以创新为宗旨,它是对思维的再思维。当我们自己或他人有了某种观点和思想之后,我们利用批判性思维加以审查,看其事实与否,解释合理与否,根据充分与否,分析全面与否,综合得当与否,如有评估成份,其评价客观与否以及所采用的标准是否合理,有无应用价值以及应当如何去应用;等等。这种对思维的反思,对于作出决策、明晰思维、正确推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它是对思维的全面审查。当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反思的时候,决不是抓住枝叶片节而大作文章,而必须对被反思的思维进行全方位的、多视角的审视,甚至包括其他批判主体的评判。断章取义,以个人爱好进行取舍是批判性思维之大忌。全面审视甚至要求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经受批判。

第五,它是有说服力的批判。批判性思维并不单单是要发表个人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进行批判。

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反思性认识活动。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全面地审查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而重新理解世界,明晰思维,并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批判性思维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反思活动而存在,又可以作为贯穿认识过程始终的一种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性地思维和创造性地思维是紧密联系的。两者同时进行,使我们的思维效能更加突出。实际上,只要我们善于批判地考察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就必然导致新观点、新思想的产生,也就必然使我们的思维具有创新性质。

创造性思维(CreativeThinking)指的是产生各种有用、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想的认识过程。“创造”意味着革新、发现、发明、创新、形成新东西。创造性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人不仅仅是环境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人能够改变和创造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创造性是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而人的创造主要存在于人的思维中。人们首先通过观念地改造对象,然后才现实地改变对象。因此,创造性思维最能集中地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有人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存在,因而人本身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创造性思维既可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又可理解为溶于整个认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作为独立的认识阶段,创造性思维主要地存在于认识的高级理性加工阶段,它直指事物的本质,重新构建观念模型。而作为渗透于整个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存在于各种认识活动中,因为当我们去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即使最简单的观察和感知觉活动,如果有意识地进行的话,也需要我们对观察活动本身加以精心安排和策划,创造性地构思出有效的观察和实验方案,否则我们的观察就会盲目地进行。在其他认识阶段上,如知性认识、理性认识活动中更是缺不了创造性思维的直接参与。

创造性思维也是我们的已有知识、能力、天赋、洞察力、直觉能力等等向外部现实超越的过程。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识能力,批判性地考察现实,从而达到创造性的结果。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造性思维同一般认识过程或思维活动不可划等号。思维有时候指理性思维,有时候指一切认识活动。但无论如何创造性思维是不同的,它或者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或者主要作为理性加工的高级认识阶段而存在。正因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专门研究创造性思维本身所存在的阶段性和运行机制。

(2)既然创造性思维是对已有知识、能力的超越,是主体性“外化”的过程,那么,在创造性思维中主体的个性特征就有着核心的意义。主体是否具备充分的知识准备,他如何批判地对待这些知识,他的思维方式,对待现实的态度,其创新、洞察、直觉的能力等等一系列主体品质决定着他能否在思维中发挥出创造力来。正因为如此,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的认识活动都有创造性思维形式的明显参与。

(3)在创造性思维中,创造场境也十分重要。环境氛围、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等对主体的创造性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我们认为,创造性主要来自批判性思维,因而如果一种创造场境缺乏批判性思维文化氛围就会严重阻滞主体的创造性思维。

(4)由于我们把创造性思维最根本的特征看成是创新,因而它主要是以思维结果对原有知识有无超越作为判断标准的。也就是说,一种认识活动能否被看成是创造性思维过程,应主要依据它所产生的结果来判别。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并不存在有无创新的问题。区别只在于创新的程度。如有的思维结果创新成份更多、更明显一些,有的则可能很少、不明显;有的表现为理论、假说的提出,有的是新事物的发明或发现,而有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更新;等等。

创造性思维有许多具体的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发散式的;二是聚敛性的。发散式创造性思维是针对同一事物从多视角、多层面形成各种新观点的过程。这是最为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聚敛式创造性思维是合逻辑地对各种观点进行评判、评论和选择其中最佳观点的过程。这种创造性思维尤其普遍地存在于决策和管理活动之中。聚敛式创造性思维实际上相当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形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两者放在一起加以讨论的原因。聚敛性创造性思维尽管不是创造性思维最根本的表现,但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发散式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在聚敛式思维中,尽管不直接改变原有的观点,但它所作的选择、评判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性的认识。

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相互关系

从聚敛式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密切相关的,因为聚敛式创造性思维本身也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也就是说,聚敛式创造性思维具有“两栖性”。它既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同一种思维,从它主要是一个反思过程来看,属于批判性思维;从它产生的认识结果具有创新性来看,属于创造性思维。由这一点就不难得出结论:批判性和创造性是相互关联的。

当然,批判性思维作为对思维的反思,它并不仅仅表现为聚敛式思维中那种选择,而且它还要对被反思的观点、思维进行全面审查。因此,即使在聚敛式思维过程中,批判性和创造性还是有分别的。批判性思维着重于对思想、观点作重新思考和审视,而创造性思维则着重产生出新的认识来(如作出决策、决定,选择出最佳方案等)。这实际上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仅如此,批判性思维还在其他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聚敛式思维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从总体上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分别:首先,批判性思维是以确认问题、接受问题、辨析问题为目的,而创造性思维则是以解决问题、寻求答案为目标。其次,批判性思维强调对现实的反思和再认识,是对现有的思想、观点的重新审视,而创造性思维则强调创新,形成新观点、新知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最后,批判和创造可以看作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批判是考察性的、描述性的、评价性的,而创造是确立性的、革新性的。两者联系起来看,批判偏重于“破”,创造偏重于“立”。总之,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有严格区别的,不可将二者随意地等同起来。

与此同时,批判和创造又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批判是创造的重要源泉。这表现为: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思维不是从零开始的,总要以已有知识和认识成果为基础。当主体在发动认识活动的时候,他首先必须根据已有的认识结果去确立问题,寻找现有知识中的不足。这样,创造性思维才会有创新的方向。正如伟大的科学家李四光所说:“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李四光:《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了一些什么?》,《新华月报》1952年3月号。)

其次,批判性思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准确度。批判性思维可以发生在整个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上,也可以贯穿于认识活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通过不断的自我批判可以发现自己思维的缺点,从而不断自我矫正和更新。另一方面,当我们的认识受到他人批判的时候,无疑会给认识的发展以充分的动力和契机。而且,通过批判,我们自己的思维也会更加明确,相互受益。

其三,创造往往直接来自于批判。创造多半是从批判开始的,并通过批判而使创造更加富有效果。不仅如此,批判还会给我们的创造提供十分宝贵的源泉。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是从批判性地反思已有科学理论而受到启发的。例如,爱因斯坦大坦地对牛顿方程、洛仑滋理论、伽利略变换、麦克斯韦尔方程等等一些基本物理学理论全面审查后得出结论认为,当时物理学的一片混乱是由于整个物理学基础的不简明、不统一、不协调、不对称。于是,他提出从逻辑经济上改造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结果提出了伟大的广、狭义相对论。要是他当初不敢于批判性地思维,恐怕相对论会被推迟许多年才能问世。爱因斯坦说:“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86页。)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批判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阻碍我们的创造力的发挥。这首先是针对自我批判而言的。当一个人有过强的自我批判精神,往往会变得保守,而不敢创造。由于批判性思维过分活跃,他会事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当然,如果一个人缺乏接受批判的勇气和个性的话,来自他人的批判也往往会扼杀此人的创造积极性,因为他害怕受批判。这些情况表明,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积极的,它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本身还包含着善于批判、敢于接受批判等等思维品质。无论如何,在主流上,我们认为,批判是有助于创造的。

(2)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存在于同一认识过程之中,二者互不可缺。当我们去理解问题、接受问题、确认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主要地采用批判性思维以客观地考察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思想和环境。当我们在进行这种批判性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发挥我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否则就无法找到问题的所在。一旦我们发现了问题之后,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创造性思维去发散式地寻求各种解决方案,并同时分别对所设想的种种方案加以批判性地审视,从中选择出最佳的方案。当有了方案之后,还需要我们去创造性地修改、矫正该方案,同时构思出行动的计划。而对于解决问题的行动结果又不可以听之任之,更需要利用批判性思维去反思。如此连续下去,在我们整个行动过程中都是批判和创造的同时参与,紧密结合。如果我们的思维只有批判,那就会囿于现实。反之,如果只有创造,不进行批判,就会变成盲进。离开批判的创造,和离开创造的批判都是不合理的。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批判和创造的有机统一

从批判和创造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有效地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我们必须既要有正确的批判精神,更要有科学的创造精神,必须善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能正确理解批判和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会走向思维的极端。这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重批判轻创造;二是重创造轻批判。前者表现为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观点过分吹毛求疵,只有牢骚没有建议,只有破没有立,只有就事论事,没有自己的独立创新,等等。例如,文化虚无主义只强调对文化的批判,并且只作消极的批判,而反对创造性地发展它。

只强调批判而否认创造的重要性,往往容易走向对他人的过分指责,并且会因为对自己的苛求而优柔寡断。这种倾向的认识根源在于:(1)过分强调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批判固然重要,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将它无限夸大。从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更主要的是要发现新的东西,对旧的认识结果的反思仅仅是为新发现辅平道路而已。(2)这种倾向把批判当作了目的而不是手段。批判是通向真理的途径和中介环节,但只有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不断的创新,我们认识才会深化和向前发展。(3)辩证的批判应当是积极的批判,也就是说批判本身也需要有创造性参与,否则批判自身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偏离靶的。因此,离开创造性思维而片面地进行消极的批判并不是真正的批判。

与只重批判的倾向相反,有的人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承认创造的意义,否认批判的重要性。其具体表现是:对自己或他人的成果任意贬低或不屑一顾,只强调革新,片面追求新花样,不切实际地好高鹜远,只讲变化,缺乏三思,从而形成草率、鲁莽的行为方式,等等。这种倾向在实际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只强调创造而否认批判的倾向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首先,它利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取代人类思维的丰富多样性,把它看成是唯一的思维形式。其次,创造性思维固然重要,是高级的思维形式,但是如果离开批判性思维等等基础性的东西,创造便没了源泉。当有当主体以批判为起点的时候,创造才会更加丰满和强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批判性思维看成广义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阶段。如果任意夸大创造性思维,就会割断认识过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最后,形式和内容是密切不可分的,过分夸大创造性思维而否认批判的作用,就必须倾向于只注重形式上的新奇性,从而走向形式主义。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要求我们在创造的同时必须进行批判。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强调在认识事物时坚持批判和创造的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需要全国人民有高度的创造精神,但同时又必须正确对待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建设成果以及当代的资本主义。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必然会发生社会文化心理(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等)的重新建构。在这一重构过程中,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极为容易走向上面两种极端。例如,有的人借口搞市场经济,而全盘否定文化传统,企图完全抛弃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东西,而不加辨析地拿西方的东西来取代一切;还有的人则可能与此相反,把市场经济看成全新的东西,不对自己的实际,不对所面临的现实认真考察,便仓促做出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决定、决策。诸如此类,无不是割裂批判与创造的辩证关系。从这一点来看,弄清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市场经济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而新一轮的解放思想,不是要树立几个新观念,而是整个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是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全面重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新事物,有许许多多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敢于创造,不拘一格地创新。这是我们的思维所应具备的首选品格。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一方面,又批判地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我们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我们的过去不断地加以反思。科学的批判思维既要求我们要敢于批判,又要善于批判。敢于批判,就是要大胆地对传统的东西进行反思,该抛弃的就要毫不姑息地加以抛弃。善于批判,就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传统,不能全盘地否定一切。过去和现在是密切相联的,决不能人为地将其割断。只有批判地反思过去,才会有今天的真正创新。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善于在前进中不断地总结新的经验,对新的实践不断加以批判性地反思。我们搞建设,要允许试,允许失败。但是,必须学会从失败和成功中吸取经验教训,否则试验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批判性思维在现实中又表现为反思性地不断总结创新的经验。只有既对照过去又反思现在,才是真正科学的批判。

再者,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批判精神是社会文化心理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应该看成一种新的敢于批判和善于批判相结合的文化氛围,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的。市场经济既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又需要科学的批判精神。时代呼唤创新,也呼唤批判。

标签:;  ;  ;  ;  ;  

论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及其关系_批判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