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脑抗炎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论文_赵晶 王宝林

赵晶1 王宝林2*

泰州市姜堰中医院 江苏泰州 225500

【摘 要】 目的:观察自拟“清脑抗炎汤”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变化。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瑞舒伐他汀10mg,口服1次/d,盐酸川芎嗪注射液0.24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 中静脉滴,1次/d,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中静脉滴,2次/d;治疗组加用“清脑抗炎汤”;治疗二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TNF-α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P<0.05)。治疗后TNF-α明显降低,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脑抗炎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降低TNF-α,改善脑功能、促进康复的作用。

【关键词】 清脑抗炎汤;急性脑梗死;TNF-α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371-02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中老年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与患者的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及自由基损伤等有关。近年来随着对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炎性因子作用备受关注,炎症介质水平升高被认为是此类疾病的危险标志[1]。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具有免疫调节与效应功能的多肽类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和 T淋巴细胞产生,主要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本文观察清脑抗炎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到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 33例,女 27例,年 龄 49~80岁,平均 59.6±2.3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 25例,高脂血症15例,冠心病史6例,糖尿病史 9例。其中内囊基底节区梗死42例,脑叶梗死15例,小脑梗死2例,脑桥梗死 1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 51~8 0 岁,平均 60.5±2.8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 26例,高脂血症17例,冠心病史5例,糖尿病史8例;内囊基底节区梗死38例,脑叶梗死15例,小脑梗死5例,脑桥梗死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年龄、性 别、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多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有2个以上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2.2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主要临床特点: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 TI A 发作;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 内达 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1.3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适合于内科保守治疗者;(2)35岁≤年龄≤80岁;(3)发病2周之内;(4)NIHSS评分≥4分;(5)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经CT证实为脑出血者(各类脑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2)脑肿瘤所致瘤卒中;(3)妊娠及哺乳期女;(4)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5)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经研究判定有消化道出血倾向者;过敏体质或已知对酒精或中药其成分过敏者;(6)3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阿司匹林(由拜耳医药有限公司提供)100mg,口服1次/d;瑞舒伐他汀(由正大天晴公司提供)10mg,口服1次/d,盐酸川芎嗪注射液0.24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1次/d,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中静脉滴,2次/d;并根据基础病给予调压(Bp≥180/120mmHg),降糖,调脂,扩冠,脱水及对症治疗。2.2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清脑抗炎汤”,方药组成:当归、川芎、广地龙、水蛭各15g,钩藤20g,天麻10g,川连3g,栀子12g,郁金、石菖蒲各20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空腹服,每次150 ml,1次/d,有意识障碍进食困难者,予以鼻饲。(由泰州姜堰中医院药房统一煎煮,分包机分包,每包150ml)

加味法:脉络血瘀者加红花、桃仁;肝肾阴虚者加山茱萸、女贞子;痰浊明显者加胆南星、瓜蒌;烦躁眠差者加夜交藤、灸远志;便秘者加火麻仁、生军。

两组二周为 1个疗程;两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评定标准

3.1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NIHSS评定测定。

(2)实验室指标血清TNF-α测定:所有患者入院后第1天及治疗后第14天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ml,使用离心机以1500r/min离心后采集血清,应用发光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检测仪器为西门子lmmulite1000,试剂由西门子配套,实验方法和操作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3.2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0% 以上,病残程度 0 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89%,病残程度 1~3 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 18% 以内或增加。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先进行正态检验,符合正态性用t检验,偏性分布的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内前后差异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先行方差齐性分析,方差齐性则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3.4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为85.00%,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4.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也未见过敏反应及出血倾向。

4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斑块性质改变及血栓形成的始动环节,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破裂斑块中可释放大量炎症细胞,在促进脑缺血损伤加重的同时,发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的“双刃剑”作用[5],因此,炎症因子含量变化对病情的发展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其中TNF-α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患者发生缺血性改变时,TNF-α的分泌会显著增加,与本次研究的结果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一天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其原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时存在广泛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损伤[6],由于机体的反应性抗炎活动,导TNF-α的分泌增加,参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病理变化过程,提示血清 TNF-α水平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统一的[7]。

急性脑梗死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是由于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痰瘀阻窍、上冲犯脑、脑络瘀阻所致,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在痰瘀阻络基础上可夹肝风、郁热诸实邪。笔者选用清脑抗炎汤治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祛痰通络、降火清脑。方中当归、川芎、广地龙、水蛭活血化瘀、祛痰通络;钩藤、天麻、川连、栀子可养阴潜阳、平肝熄风、降火清脑,其中山栀子苦寒,凉血泻火,清热解毒,消炎;郁金、石菖蒲其性苦寒,行气化痰解瘀使脑络经遂畅达。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祛痰通络、降火清脑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川芎、天麻、地龙、水蛭具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8-12],钩藤及其生物碱能抑制细胞外钙离子经电位依赖性ca通道的内流,抑制细胞内Ca释放,保护神经元[13];黄连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糖降压的作用[14];栀子中的有效成份栀子苷可显著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急性炎症渗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5]。郁金、石菖蒲能镇静、抗凝、降血脂等[16-17]。综上所述,本方具有增强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溶栓、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清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

本研究显示,清脑抗炎汤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低死亡率,且安全性高。同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 TNF-α水平进行动态观察,不仅可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还可作为病情判断、病程进展、治疗、预后的一项可靠而实用的临床免疫学指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吴映曼,蔡毅. 急性脑梗塞患者IL-6、IL-8和TNF-α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08):997-998.

[2]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01):55-56.

[3]《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正式出版发行[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03:353.

[4]郑筱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

[5]张云香,王家富.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因果效应[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7):123-125.

[6]吴映曼,蔡毅.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J].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09):1110-1111.

[7]吴恳,王镇,李光杰,等. 血清hs-CRP和TNF-α与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血脂水平的相关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449-2450.

[8]]李曦,张丽宏,王晓晓,等. 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13,36(06):1023-1028.

[9]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等.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与临床,2013,4(03):44-48.

[10]]王亚男,林生,陈明华,等. 天麻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775-17

[11]刘文雅,王曙东. 地龙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02):282-285.

[12]袁红霞,张莉芹,马瑾,等. 水蛭药用成分及主要药理功效研究进展[J]. 甘肃医药,2013,32(04):270-273.

[13]]叶齐,齐荔红. 钩藤的主要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2012,27(05):508-510.

[14]张茜,肖新华,王彤,等 黄连素降糖调脂机制的研究[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19(01):29-33+93.

[15]]孟祥乐,李红伟,李颜,等. 栀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1):959-967.

[16]尹国平,张清哲,安月伟,等. 温郁金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2):3354-3360.

[17]王睿,费洪新,李晓明,等. 石菖蒲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07):1606-1610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课题(LZ13210)

作者简介:赵晶(1989-),女,硕士研究生,泰州市姜堰中医院脑病科,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等中医情志病等,邮箱:1022866052@qq.com

*通迅作者:王宝林(1963-)男,本科学历,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神经内科工作。邮箱:wbl966@sina.com

论文作者:赵晶 王宝林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清脑抗炎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论文_赵晶 王宝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