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社区改造策略研究_群落结构论文

关于重构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群落的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落论文,天津论文,重构论文,滨海新区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07)02—0059—03

0 前言

20世纪80年代的经验表明,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区域经济都是以群落驱动性经济发展为特征的。这其中既有依赖“夕阳产业”振兴起来的样板,如所谓的“第三意大利”,也有依赖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起来的典范,如美国的硅谷[1]。它们均已形成强劲的地区或国际竞争优势,并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群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是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产业群落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力量,且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如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温州等。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产业群落的拉动作用。

1 产业群落的特征

产业群落(industrial clusters),也称产业集群或产业簇群,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其定义为: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但波特同时也认为,产业群落的适当定义要视产业所处的竞争区间以及所应用的战略而定[2]。我们认为所谓的产业群落是指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产业群落会随时间而演进,即随主导产业更替而发展。这些产业群落有两个重要特征:积极的企业驱动力和良好的经济基础。

1.1 积极的企业驱动力

积极的企业驱动力包括:公司类型多样化、国际联系广泛、企业自主性大、公司间关联程度高、企业间竞争强和供给良好等内容。企业驱动力首先来自于企业灵活性,也就是企业能否根据竞争空间调整企业内部结构、资源分配、市场定位,以适应供给者、消费者和竞争者及合作伙伴的需要;国际联系是指获知顾客消费偏好、产业内技术变革的机制、国际资源和专业技术的渠道、国际贸易和投资机会以及国际商务文化;公司类型的多样化指产业群落内组织结构合理,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层次分明;公司间的联系指公司间共同受益的关系。联系可以是垂直的——买卖关系,也可以是水平的——合作关系(如战略联盟或联合企业),公司之间的关联性能使公司充分利用产业内的新技术创新,通过改进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竞争则是特指产业群落中公司之间的竞争,公司间的竞争能够有力地刺激创新和改善服务,并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供给渠道是指公司所具有的高效灵活的供给能力,它不仅降低了企业间运作的成本,更形成了对主导产业的强大支撑力。

1.2 良好的经济基础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众多企业聚集的磁场。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言:“对于产业而言,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个磁场,会把高级人才和其它关键要素吸引进来[3]。”良好的经济基础首先要具有趋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其次要具有高效、公平、公正的管理服务机制和投融资体制;再次要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在这种良好的经济环境下,不仅可以聚集高素质、高适应性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加速了资本的聚集和技术的扩散。如汽车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不仅可以聚集众多的配套厂家,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有力地推动了行业间的技术扩散,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 滨海新区产业群落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天津滨海新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05年底,滨海新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08.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7亿元,比上年下降4.8%,第二产业完成3996.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99.33亿元,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万美元[4]。滨海新区不仅提前1年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且在2006年滨海新区的规划与发展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战略布局中,进入了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的新阶段。而新区能否在新阶段承担起振兴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重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区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48∶68.48∶31.04)。因此,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滨海新区产业群落的优劣势,对构建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实现新区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将至关重要。

2.1 滨海新区产业群落评估—企业驱动力(见表1)

2.2 滨海新区产业群落评估—经济基础(见表2)

3 重构滨海新区产业群落发展的对策建议

滨海新区产业群落的发展首先要按照中央给予的功能定位,并结合新区“十一五”发展目标来调整产业结构。滨海新区总体的功能定位: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而滨海新区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新型产业群的建构和发展为基础条件。

3.1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目标,构造先导性的产业群落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滨海新区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新区的制造业增速远高于服务业增速。这一方面说明新区服务业发展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服务业发展空间比较大,为构造先导性产业群落留足了空间。因此,新区应充分发挥中央给予的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以建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为主轴,建立国际性、区域性大进大出的各类批发中心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各类基金公司落户新区,并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为跨国公司和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与服务;以研发、保险、会展、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依托,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水平,从而弥补制造业产业链高端和低端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端;以文化、旅游、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依托,不断提升人们生活品味,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

3.2 以大交通体系为重点,构建基础性产业群落

以大交通体系为重点,即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构建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方面快捷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从而为增强滨海新区对环渤海区域辐射服务功能奠定基础。首先,以建设北方航运中心为主轴,充分发挥港口和保税区港区一体化的优势,大力发展保税、仓储、加工业务,并以海港物流区和临空产业区为依托,着力建设6大物流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航运企业、跨国采购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落户新区,拓展物流市场,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其次,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为依托,推进京津航空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高客货运输能力,形成与北京错位发展,以包装、配送、快递及餐饮服务为特点的产业群落;再次,以高效快速的陆运交通网为辐射面,催生腹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形成与周边地区紧密衔接的产业群落,一方面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促使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从而提升区域内整体产业发展水平。

3.3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构建实业性产业群落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为重点,构筑实业性的产业群落。为此,依据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形成以无线通讯、显示器、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光电子和软件等产品及零部件发展为重点的国家一流电子信息产业群落;依托大港、渤海石油两大油田,聚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工集团等大企业,形成集石油开采、石化加工为特点的石化产业群落;以整车制造为龙头,形成以零部件生产加工配套为基础,集销售、物流、贸易、服务为一体的汽车产业群落;以精密成型加工设备、工程机械、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为重点,形成大型制造和研发聚集的产业群落;以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及新型合成与半合成药物等产业化为基础,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群落;以生产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为发展重点,以开发新型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高性能涂料等为主要产品,形成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聚集的基地;以海河下游冶金、冶炼为依托,形成钢材加工贸易、中水利用等为特色的黑色金属工业基地。

3.4 以功能资源整合为突破口,统一规划区域内产业布局

滨海新区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虽然成立了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但因管辖的3大功能区(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3大行政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导致滨海新区管委会管理职能权限的弱化,从而削弱了新区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滨海新区应以功能和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改革原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建立以滨海新区管委会为主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统一区域内产业发展政策,统筹规划产业区,特别是新区功能产业区的开发、土地整备、产业链衔接因涉及到利益问题,更应从大局出发,统筹安排。通过区域内产业发展战略的互动、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基础设施的共建,促使产业链紧密衔接,实现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一体化,从而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产生“1+1>2”的经济效益。

滨海新区产业群落构想见附图。

附图

总之,随着滨海新区的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区的战略位置会更加明显,已经具备的优势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将会显著增强,在服务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无可替代。我们相信,滨海新区经过新一轮的开发开放,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会更具优势,滨海新区将会成为继深圳和上海浦东之后的又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极。

收稿日期:2006—04—25

标签:;  ;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社区改造策略研究_群落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