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企业资本运营与扩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资本运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4年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的缝隙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乡镇企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79年仅占7.8%, 到1992年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农民创造的“两个意想不到”之一。面临世纪之交,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运行态势已由短缺运行的格局转向过剩运行,经济运行呈现出集团化、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乡镇企业提高经营层次,由生产经营型朝资本运营型转变。
一、资本运营与扩张的基本内涵
资本运营是与生产经营相对应的概念。传统的生产经营过程,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本,然后购买各种生产所需资产,最后通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资产增值。资本运营是指把企业拥有的有形、无形存量资本转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形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资本运营的内涵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资本的内部积累;二是资本的横向集中;三是资本的社会化控制。其关键是存量资本要素的活化、价值化、市场化,包括设备、资产、技术、管理、品牌、营销渠道等。存量资本的活化体现了资本的运动特性。资本是一种“活”资源,只有经过价值化评估并进入投资或流动过程产生利润时,才成为现实资本。资本运营必须研究存量资本活化的各种形式(资本流动、企业兼并收购、参股控股、转让、租赁等)及其适用性、有效性。
资本扩张是资本运营的内容之一,指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具有价值再生的特性,为追逐最大利润,增强竞争实力,资本有强烈的内在扩张动机。资本扩张分为内涵扩张和外延扩张。所谓内涵扩张是指提高企业资本的运行质量,这要靠加强企业经营战略研究、加强成本和质量管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等途径实现。外延扩张是通过股份制、直接融资(债券、股票)等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根据资本运营理论,企业实际上是各种资本要素所构成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要求。为此,必须树立资本经营思想,促进企业资本的合理、有效流动,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资本运营具有以下特点:(1 )资本运营的对象不是产品实体,而是各种存量资本,关注的是资本形态变换的连续性和继起性、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市场价值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利。(2)资本运营的基础是企业资本的价值化。 资本运营要求将企业所有可利用和支配的资源、生产要素都看作可以经营的价值形态资本。不仅考虑有形资本的投入产出,而且重视无形资本的投入产出,全面考虑企业所有投入要素的价值和效率,充分利用、挖掘各种要素的潜能。(3)资本运营具有开放性,把资本的支配和使用看得比占有更重要。 要研究如何以较少的存量资本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如何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互补融合及优化配置。这涉及“三权”即转让权、收益权和控制权的运作。(4)资本运营的目的是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资本运营的收益主要来自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收益增长或生产效率提高后资本市值的增加。(5 )资本运营是以人为本的经营。资本运营将人看作是企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引伸出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概念,同时把对人的管理作为资本增值的首要目标,通过人的文化融合及创造力开发来获得资本增值。
二、乡镇企业开展资本运营的现实意义
资本运营对乡镇企业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不太熟悉的概念。所谓熟悉,是指乡镇企业从其产生之日就开始在市场上摔打,对市场竞争和资本运营中的优胜劣汰有切身体会。不熟悉,是说资本运营毕竟还是一个新出现的经营观念和运作方式,要熟悉并运用自如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回顾资本运营理论的产生背景,明确其对乡镇企业的适用性和意义是必要的。
1.背景。资本运营理论的提出是为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而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把资本界定为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一种“剥削”关系,从而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范畴的存在。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导致只顾投入,不计产出;只讲使用,不讲效率;只重实物,不核价值,造成了大量重复投资,资产闲置,结果是社会资源浪费和企业的低效运营。针对这些弊端,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等1991年初提出了国有资产价值管理问题。其主要观点有:第一,资本是“中性”概念;第二,资本的一般属性,要求将国有资产视作国有资本;第三,国有资产管理,应该是资产价值管理,而不是实物管理;第四,国有资产管理的中心是保值、增值。企业既可自己经营,也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产权转让。1993 年7月1 日,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中第一次提出区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党的十四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正面使用了“资本”概念。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资本市场,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人们逐步对资本范畴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按照资本经营的思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2.资本运营理论对乡镇企业的适用性分析。现在的问题是,资本运营理论起初是针对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而提出的,而乡镇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起步较早,是否还存在资本运营问题?或者说资本运营理论对乡镇企业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呢?
应该看到,乡镇企业发展背景、行业特点、规模特点、企业领导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确与国有企业有很大区别。例如,乡镇企业领导人的任命方式虽然与国有企业基本相同,但外在约束和流动机制却不相同,劳动力配置基本上能根据企业需要按市场原则进行。乡镇企业还存在硬预算约束,社区支持亏损企业的财力有限,企业破产后,资源可迅速转移到别的企业或项目,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乡镇企业开展资本运营。但是,并不是所有乡镇企业都能及时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自觉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因此,转变经营观念,明确资本运营理论对乡镇企业的适用性,学习和掌握资本运作方式对乡镇企业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第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其他企业的发展一样,都要经过艰苦创业,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过程,要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走资本经营之路。第二,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本来就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在实际运作中,经营者要不断调整资本结构或资产结构,开拓新的经营领域,这些活动既是生产经营活动,又是资本经营活动。第三,乡镇企业也面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管理落后等,要走出困境,必须走资本运营之路。
三、资本运营的条件和主要环节
一般认为,资本运营是企业所有者权益形成、扩大、转让等行为,其行为主体是企业的出资人,主要涉及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但由于乡镇企业的社区所有性质,以及我国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的历史沿革,开展资本运营还需具备相应的条件。其一是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资本运营涉及地区、部门利益的调整。要解决资本运营启动以及企业结构调整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必需得到政府的指导和扶持。其二是资本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打破地区和行业限制,使资本能够在不同地区、行业间自由流动,形成资本平均利润率。国家已放开对上市公司所有制方面的限制,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一批乡镇企业通过股票一级市场上市或参与二级市场收购。这为乡镇企业开展资本运营,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其三是完善各种运行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积累机制等。经营者把对自身利益的关心与资本运营联接到一起,才能自觉参与并搞好资本运营。
要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从一个地区角度看,抓乡镇企业资本运营,必须培育龙头壮大资本。优势企业是地区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是资本运营的有效载体。为促使其发展要有扶持倾斜政策,要对优势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同时在资金、项目、服务方面给予一些政策倾斜。
2.实行优势扩张,扩张资本。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要抓住机遇,实行优势扩张,加快发展。扩张的具体类型有:资本推动扩张,如并购、控股上下游企业或相关产业;科技先导扩张,通过输出技术、工艺来组建子公司或战略合作联盟,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品牌效应扩张,品牌是一项无形资本。无形资本不交换、流动,永远无形,也不会产生增值效应。因此,要学会无形资本的有效运作,在流动重组中把握机会,在无形资产处于最大化时出售,使无形资本有形量化。
3.注重资本的活化、优化、价值化。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沉淀资本不但不能增值,反而会产生各种有形和无形损耗。因此,资本的活化是资本运营的关键环节。优化是指资本结构的优化,资本结构可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其一是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的结构;其二是实物资本与虚拟资本的结构;其三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构;其四是企业结构。资本优化的目的是在提高资本运营质量的基础上,使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和集中,使资源配置合理、高效。从资本优化和活化的关系看,活化是前提,优化是目的。活化和优化都必须在资本价值化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资产评估是资本运营的基础条件。
4.通过股票上市(收购)募集资本。1999年7月1日实施的《证券法》放宽了对上市公司收购主体和收购行为的限制,为各类投资主体进入证券市场提供了机会。有条件的乡镇企业一方面可积极创造条件进入证券市场,筹集资本、促进机制转换和规范化运作;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收购方式参股、控股,募集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