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综合评价论文,期刊论文,学术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现状
如果从1665年法国出版《学者杂志》和英国出版《哲学汇刊》算起,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已走过了340余年的历程。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分别于 1973和1975年创立“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这两种“引文索引”在选择“来源期刊”时均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其选刊标准大体包括出版时限、编辑规范、审稿过程、编辑内容、引文分析、国际化程度等。从严格意义上说,这还不是一种完整的、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前苏联、德国、英国、加拿大的不少文献情报学家曾对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作过探讨,但基本都集中在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上,且多为文献计量学上的微观研究,至今也未有较为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问世。
我国对学术期刊评价的研究始于 20世纪70年代初,早期研究同样集中在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上,极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才逐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1990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着手编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迄今已出版4个版本,其中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先是采用载文量、文摘量和被引量指标,后逐步采用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等指标。这些指标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基本雷同,没有顾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自身的特点。从本质上说,这还只是一种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期刊遴选,而不是从期刊管理、媒介传播的角度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的综合评价,自然也不能算是科学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199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为配合“首届社科期刊评奖活动”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试行稿), 1996年7月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正式颁布《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从而结束了我国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和评价无据可依的历史,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该《标准》对“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类期刊”的评估采用了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四个一级指标。此后,各级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一直沿用这一《标准》。但这一《标准》从开始到现在已沿用10多年,无论是评价指标,还是评估办法,都已显得相当老化,突出的问题是定量指标明显不足。1997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迄今已公布六批“来源期刊”,其选刊标准也多为期刊的一些基本条件,只是在调整、淘汰中增加了影响因子、期刊半衰期、引用该刊的期刊数等指标。与美国的SSCI、A&SCI一样,这也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制定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基本框架仍然沿用了《标准》。该《办法》在2001年修订时,虽已接纳了部分定量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当年被引指数),但离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还有相当距离。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2001-2005),虽采用了较多的量化指标,但依然没有顾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特点。在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全面采用引文分析的方法来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对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采用的评价指标是总被引、影响因子和即年影响因子,对分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采用的指标是学科总被引、学科影响因子和期刊总被引。虽然在这一评价体系中采用了清一色的引文评价指标,但指标单一性的问题还是非常明显,没能克服引文指标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如何构建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适时、适度的科学评价,不仅有利于期刊本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它所承载的社会科学学术事业的繁荣。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评价,首先是要建立相对科学的、有较强公信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否则,评价过程便无本可依,评价的质量、科学性和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遗憾的是,这一点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近年来,此伏彼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期刊评价大多有意无意地忽视或回避了这一点。每次的期刊评价,特别是核心期刊的遴选,为何会引发那么多的争议,没有科学的、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建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实乃当务之急。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1.政治水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意识形态性强,对其进行评价离不开政治标准这一指标。就目前而言,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最少有三个方面的政治要求是必须遵守的,一是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二是《出版管理条例》,三是《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如果说得简要一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版管理条理》(国务院令2001年第343号)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十项内容:(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五)宣扬邪教、迷信;(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十)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应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对任何在政治要求上犯错误的期刊,评价时都应一票否决。
2.学术质量。学术质量是评价学术期刊最为本质的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必须坚持的原则。我国的期刊政府评价一直以定性为主,今后应加大定量评价的力度,合理采用一些相对公认的定量指标。文献计量学中有许多期刊评价的定量指标,其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列出的定量指标就达15项之多,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等。从理论上讲,采用的定量指标越多,评价结果就可能越接近实际。但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而言,应该选取一些争议性小、公认度高、具有普适性的定量指标。这里我们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实际出发,选取下列四种定量评价指标:
(1)影响因子。这是目前学界最为公认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测度指标。影响因子是指某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即为:IF=(nk-1+nk-2)/ (Nk-1+Nk-2)。其中nk-1代表上年文献的被引次数,nk-2代表前年文献的被引次数;Nk-1代表上年该刊的载文总数,Nk-2代表该刊前年的载文总数。通常影响因子越大,该刊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学术水平就越高。但要注意的是,比较影响因子的大小,前提条件是针对同一数据库而言,不同的数据库所得的影响因子之间没有可比性。其次,被引的次数是指被来源期刊引用的次数,来源期刊可以是经选择确定的来源期刊(即通常所说的“小样本”统计),也可以是全部期刊(即通常所说的“大样本”统计),但不论是哪一种,同一次的影响因子测定,必须使用相同的来源期刊,这样所得的影响因子才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定量评价的先决条件是建立评价指标数据库,在目前政府评价部门还没有数据库的情况下,可以委托一些较为权威的学术中介机构来实施。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来说,目前似可委托中国知网(大样本)、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小样本)来完成。
(2)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是指某刊历年来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来源刊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期刊被学界使用和受重视程度的基础性指标。
(3)他引率。引用分“自引”和“他引”。“自引”是指某刊引用自身发表的文章,“他引”是指其他刊物引用本刊发表的文章。按理说,“自引”是能说明一定的问题的,但不能排除期刊为增加引文数而“作弊”的嫌疑,纵然没有“作弊”,如果某家刊物的引用只是局限于自家刊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家刊物在学界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在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中不剔除“自引”次数的统计,而是另列他引率指标,这样就既充分发挥了引文指标的功能,又对过多“自引”有很好的制约作用。他引率的计算公式为:某刊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其他刊物引用的次数与该刊被引总次数之比,他引率的数值越大,说明该刊学术影响的覆盖面越大。
(4)转载率。这是一个遭到国内学界质疑的指标,质疑者多半从文摘刊物的选稿偏好来指陈这一指标的缺陷性。其实不然。对于某种文摘刊物来说,虽然它在稿件选用上有偏颇,但这里统计的是被所有刊物(包括文摘刊物、非文摘刊物,甚至还包括报纸)的转载情况,这样的统计事实上已弥补了单个文摘刊物的选稿偏向,也正是由于各转载刊物有自己的选稿特色,这样统计的结果才更有说服力。如果所有的刊物都坚持一个选稿尺度的话,这样的统计反而会失之偏颇。关于转载率这个指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建有比较完善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十多年来一直为各家学术期刊提供转载情况检索服务。对这个指标,评价单位可以委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来进行。
3.编辑出版水平。编辑出版水平也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的重要方面,包括审稿形式、栏目设置、编辑质量、校对质量、排版规范、版式设计、印装水平、发表时差、发行量等。其中,审稿形式分匿名审稿、专家审稿和编辑部自审三种,这一点海外的学术期刊非常重视。栏目设置这是一个反映编辑理念的重要参数,包括有无重点栏目、栏目的连续性和关联性程度如何等。发行量的问题复杂一些,首先是发行量难以认证,印刷量并不等于发行量,赠阅量也不可计入发行量。其次,学术期刊的印刷量通常都很小,实际的订阅量也不大。鉴于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大多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可尝试使用下载量(最好是异地下载量)指标来代替发行量。
(二)指标体系框图
根据上述讨论,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我们可以初步绘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图,图中A层为“目标层”、B层为“准则层”、C层是“指标层”。
这个框图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构筑的“社科学术理论类期刊”评估体系相比,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对学术质量的评价引入了相对公认的定量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他引率和转载率),而不是像《标准》中的那样仅仅依据某刊是不是某个体系选出的核心期刊。因为核心期刊遴选本身并不纯粹是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二是对学术质量的评价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一点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很重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有很强的累积性,对其学术价值的鉴定,有时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评判,因此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更需要同行专家的介入。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对专业学术期刊可侧重进行学科专家评价,对综合性学术期刊则可侧重进行读者评价。三是鉴于编辑指标和出版指标有时会重合,难以区分是编辑指标还是出版指标,这里对传统的编辑标准与出版标准指标进行了整合,统称为编辑出版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构建这样一个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了它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说,体系是建立在现有评价水平的基础上的。有些定量指标本身虽有合理性,但现有评价水平很难做到,故没有采用。随着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各种评价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新的指标可以适时充实进来。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至于各指标的权重,在目前情况下,可直接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来确定,也可以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来求得,但即便是用数学方法,专家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就无法通过指标间两两比较来确定孰轻孰重。如果是通过专家意见直接来确定,政治标准指标宜采用一票否决制,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而不宜像《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中的那样,用乘以系数的方法来计量。对学术期刊而言,学术质量毫无疑问是最为本质的评价指标,应占较大权重,以0.7左右为宜,与此相适应,编辑出版水平指标的权重则为0.3左右。《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中业务水平指标(不单指学术质量)的权重仅占0.4,而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却占0.6的做法似有不妥。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定量评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问题上,我们应敞开胸襟,充分接纳定量评价的长处。目前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可以采用以定量评价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以定量评价的权重占0.6,定性评价的权重占0.4为宜。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