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工业基地论文,三省论文,东北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以空前的频率和规模产生。这是因为:第一,城市的发展与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吸引力相辅相成,各个城市之间为保持和提升自身的地位、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而相互竞争;第二,在现行行政体制之下,领导者的升迁主要取决于上级组织部门对其业绩的考核,地方领导者创造“政绩”,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追求本区域经济发展最大化的动机,客观上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竞争;第三,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以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会给地方带来不同的利益或影响,各地方对厉害的趋避导致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和摩擦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协调,就会进一步演化成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以邻为壑,危害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众多事例表明,中国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行政区经济”或“块块经济”格局已经严重地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立有效的区际协调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协作开发的领域
1.交通运输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协作开发。交通运输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协作开发,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经济协作开发的切入点。重塑和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间交通运输与通信基础设施网络,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整体经济实力整合与迅速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选择,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性条件之一。
2.自然资源的协作开发。在现代经济中,虽然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的趋势,但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忽略过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联合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以及其他原材料资源,是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资源优势和实现规模效应的又一重要选择。
3.主要工业基地的协作开发。包括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的合作开发。对上述工业基地的重新分工、定位与整合,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性内容。
4.新兴工业经济带的协作开发。哈大铁路沿线已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带。协作开发以佳木斯—牡丹江—图们—丹东铁路沿线为点轴的新兴工业带,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
5.沿边经济开放带的协作开发。加强与东北亚其他成员的经济技术合作,尤其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日本、韩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分别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骨架,联合开发,形成扇面对俄、对朝鲜、对日、对韩的沿边经济开放地带。
6.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领域进行合作。2002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4868.50亿元,其中辽宁为7600.1乙元;吉林为3031.7亿元;黑龙江省为4236.7亿元。辽宁实现保费收入152.9亿元;吉林为51.0亿元。因此,在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领域进行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的整体联动,实现分工协作、资源和利益共享,将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支撑。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协作开发模式
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特点及优势,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企业合作、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关联企业合作、以港口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为窗口的对外开放协作,应成为其合作开发的主要模式。
1.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企业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挑战的行业大都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东北老工业基地恰恰是这类行业的积聚区。这类产业一般都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这两方面只有大公司和集团才能做到。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企业合作为主要合作模式,是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并且从不需要大量增加资源投入、不需要长期建设的组织结构调整入手,易于取得成效。东北的石化、汽车、钢铁等都具备组建集团的实力,创建具有高技术的大型企业集团将为东北经济区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关联企业合作。东北老工业基地近期主导产业集中表现为石化工业、汽车工业、食品加工业等。老工业基地石化行业在资源、技术、装备、市场等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石化工业的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农业、轻工、纺织、电子、建筑、运输、机械、食品、医药等经济部门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因此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既符合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要求,又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条件。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工业产量占全国的1/4左右,各省间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较强,如果能打破地区壁垒,它将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应依靠一汽集团,进行存量优化和增量调整,并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使整车和零部件生产齐头并进。
3.以港口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为窗口的对外开放合作。东北老工业基地南部沿海地带的港口城市和北部的边境城市应发挥其地缘优势,南部沿海地带的港口城市是经济发达区,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关内联系的纽带;北部的边境城市要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产业结构的差异与需求的互补,发展边境贸易与技术交流。
4.协调区域产业布局。①建立统一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农业区。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木材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吉林的人均粮食产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等居全国前列。因此要按农业特点进行分工,使各省各展所长,发展农牧业。②联合建立煤炭电力工业基地。根据目前东北煤炭资源可采储量,选择有开发前景的煤矿,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电力工业基地。③联合改造钢铁工业基地。以鞍钢为龙头,整合、改组、改造本钢和吉林、黑龙江的钢铁企业。④以“一汽”为重点,建立一体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基地。以“一汽”为核心,整合、改组、改造辽宁、黑龙江的汽车企业,以发展重型卡车为主、家用轿车为辅,形成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⑤协调发展和建立石化基地。以松嫩平原和环渤海盆地为石油生产和输出基地,形成以哈大和辽沈两大石化基地为双极核心的全国最大石化生产基地。⑥协调发展建立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基地。重点对辽宁、黑龙江两省的机械制造工业进行合理分工与整合,形成各具优势、各有侧重的全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工业基地。整合电子工业资源,形成以沈阳为主、哈尔滨为辅的电子工业基地。
三、东北三省协调发展的基本方式
1.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建立沟通区内重点城市和地区联系的近捷通道,进一步消除阻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的基础设施障碍,进一步建立快速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体规划功能。打破现有的以行政区划为主导模式下的区域功能的分工和分割,从城市群和经济带的发展着眼,从整体上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问题,超越行政区划的界限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功能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时,对经济运行效果的度量应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引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效益最大化的概念。这就要求在规划上实行联合编制,共同构建东北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体框架,在城市间进行合理的分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要统一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对重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区域协调和配合,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
3.引导和鼓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分工、转移与调整。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内部产业结构雷同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内协调,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通过制定一些共同的政策,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为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区位和经济优势,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实现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各地区不宜强调在自身行政区划内培育和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同构现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地要着力发展特色产品,提高某些重要的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4.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内下放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针对地区内各地区之间在包括服务体系、程序、方式、质量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应当以区内服务标准化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统一标准的规范化的服务体系,使区内的服务形成特色,达到一流。
5.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内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的协调。对涉及和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应当通过跨行政区划的组织和与之相对应的基金和机制加以协调解决。开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与生态规划,加强该地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制定鼓励发展环保产业的相关政策,形成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的机制,实施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区域联动。
6.打破地方保护,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发展是一种损害,更不利于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通过区域内部的统一协调,打破在资金、人才、技术、资产重组、人口和产品流动方面的各种障碍,确保形成区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实现区域内部的市场开放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内与区外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间协调发展的措施
1.加强省际、城市间的交流。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间要有定期的交流,可与项目洽谈会同时进行;城市之间可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扩大市与市之间的交流。政府间交流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区域整体合作规划的组织与设计等,还可考虑创办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与合作论坛,以此扩大老工业基地在国际上的影响。
2.扩大资本流动,建立区域统一的资本市场。市场的引力可加快企业的重组、并购与联合,而资本市场的发育是企业重组的成功基础,区域统一的资本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统一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完善,以充分发挥大区域金融机构的作用。目前,应制定和运用区域性货币政策,鼓励各基层银行对成长期企业增加贷款;应积极促进现有金融机构按照规范的行业运作模式,建立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推进金融创新;应培育多层次、各种类型为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3.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内的商品贸易合作,建立区域统一的商品市场。为促进空间市场一体化,应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生产协作和商品劳务交流关系,形成互相提供生产要素、产品和劳务市场,以共同利用生产服务设施和信息等要素,这主要适用于区域的基础服务产业和辅助性产业。
4.强化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建立区域统一的多个企业群和产业基地。企业群利用企业内各方的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当前,应发展和完善汽车工业基地、装备工业基地、食品加工工业基地、石化工业基地等,使之成为区域性的产业中心,并吸引国内外资源向此集聚。
5.集中区域整体优势,联手合作开发国际市场。东北老工业基地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各自的优势,如日本是辽宁第一大贸易伙伴,至2001年底,在辽宁投资的日本企业有3620家,合同外资金额达68.9亿美元,日本企业在辽宁共提供了14万个就业岗位;辽宁有最好的培养日语人才学校,软件人才又非常丰富;双方在产品、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有许多互补性。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合作也有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地域优势。因此,应集合区域整体优势,构建和完善机场、公路、通讯设施、交流中心、会展中心及各类市场设施等,以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国际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区域中心之一,最终成为区域性国际商品、资金、人才、信息的集散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