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高校论文,大学生论文,诚信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人才。同时,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诚信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和世界接轨的实践和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都将是“国际公民”,遵循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一名优秀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对诚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是一个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的诚信程度如何,不仅对他们本身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现状
目前大学校园中存在一定的诚信问题,其突出表现如下:
第一、考试作弊严重。作弊者手段越来越高超,有的还制定了一套详密周到的完整程序,手机、传呼机遥传信息,“枪手”代考,作弊者完全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
第二、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学校虽然实行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面对众多困难学生,学校并没有摆脱困境。有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一年级欠缴学费最少,不足5%,二年级后,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学生越来越多,大约20%—30%,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
第三、恋爱动机不诚。在大学生恋爱的动机系统中,性满足的动机、情感亲密的动机、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呈现非责任化,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
第四、制造虚假履历。在就业问题上较为突出,制造虚假材料。曾经有记者报道过他在一次大型人才交流会上碰到的“奇特”现象,有一家企业,在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有6人为同校同班“品学兼优”的班长。还有一份调查显示,仅2001年上半年度,某市第二中级法院已接连受理6起大学毕业生劳动争议案,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大学生提前解除合同引起的,而且涉讼人员主要是外地留城的大学毕业生。部分学校也在帮助学生造假,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学校也参与了包装学生的行动,假证书、假鉴定、假成绩单、实验假数据、假实习,有的竟然出自学校或老师之手。
第五、网络道德虚拟。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盗窃、诈骗等丑恶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能否正确地使用网络,不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言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诚信品质。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措施建议
第一、应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全方位的诚信体系
前不久,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深入的进行诚信教育,同时,要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诚信教育营造大环境。
第二、在大学生与诚信教育制度间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
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的良性互动,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现在有些高校正在试行“诚信档案”,即《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拓展的评价、社会经历和主要成绩的客观记载,来引导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用事实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把“证书”作为他们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第三、开展学生诚信教育,教师必须诚信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率先做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有一些教师不注重诚信。因此,应将诚信教育列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提出比学生更高的要求。
第四、建立和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规范诚信意识
在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明确并规范诚信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理念、方式、运作、实践等诸多方面逐步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第五、学生诚信教育要与校园基础文明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密切结合学校的校园基础文明建设,见微知著,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
总之,高校应开展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责任能力,具有自主人格和虔诚的态度,才能最终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诚信的建设者,并通过他们去影响社会的诚信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