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唤高考语文题型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型论文,新课改论文,高考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改喊了多年,然而,高中语文课改并未有多少实质性动作。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教学评价未改革,高考题型未创新。课改的宗旨是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也强调要变革教学评价,使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多年来全国高考语文题型几乎千篇一律,极少变化。这有诸多弊端,故应该改革语文教学评价,创新高考语文题型。
一、千篇一律题型的利弊分析
1.高考题型千篇一律,其“利”的表现形式
①能使教学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由于题型固定,教学方向十分明确,要考的,就教就学;不考的,不教不学。教学只在那几种题型上下工夫,心不旁骛,重点突出。
②能使教师熟悉套路,驾轻就熟。教师长期只在那几种题型上下工夫,久而久之,也就容易熟悉套路,驾轻就熟。
③能使考生机会平等,竞争公平。高考题型固定,大家都知道哪些要考哪些不考,从而只在要考的方面用心努力,不在不考的方面白费工夫。这似乎能使考生在题型面前人人平等,为考生的竞争提供了均等的机会,使考生的竞争显得公平。这些,大概就是高考题型千篇一律带来的“好处”。
2.与其所谓的“利”相比其“弊”的表现形式
①不利于教学改革创新。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强大作用,固定的高考题型只能使教学在划定的圈子内按固定的程式活动,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人想改革想创新也不行,因为高考涉及众多考生的命运,谁不敢也不愿不听高考指挥棒的指挥而另搞一套。大家都固守固定的套路,按固定的做法去做,长此以往,谈何改革?谈何创新?
②不利于教师提高素质。同样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强大作用,教师只在固定的圈子内按固定的程式教学,只在那几种题型上下工夫,久而久之,虽然能够驾轻就熟,但也容易滋生惰性。教师受制于划定的圈子、固定的程式、固定的题型,长此以往,谈何提高?而且,必须指出,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大作用下,教师不仅不敢不愿另搞一套,而且即便想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也不行,因为有那么多高考模拟卷需要你投入时间耗费精力。教师受制于讲不完的高考模拟卷,时间精力耗费于无边题海,长此以往,谈何提高?
③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要全面发展,所涉及的语文素养是多方面的,远远不仅仅是会做几道高考题。而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强大作用,学生大多只愿在要考的几种题型上多下工夫,不愿在不考的众多领域“浪费”精力。长此以往,谈何全面发展?多年来,不少人批评现在的大学生“高分低能”,而之所以“高分”,是因为只在几种题型上训练,之所以“低能”,是因为猎涉的面太窄。
④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新课改、新大纲及课程计划都特别强调教育创新,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由于上述原因,教育难以创新,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⑤不利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多年来,高考作文多为话题作文,其强大的指挥棒作用使整个高中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搞话题作文,各册教材后边按文体安排的作文训练大都没有落实。不仅高中,初中也与高考“接轨”,中考一般考话题作文,平时训练也大都为话题作文,教材按文体安排的作文训练也大都没有落实。这就使得整个中学阶段没有认真地对学生按文体进行作文训练,学生作文能力在某些方面极为欠缺,如议论能力、说明能力。此外,话题作文淡化审题,这也使学生的审题能力相当欠缺。
⑥不利于高校选拔优生。学生只在几种题型上下工夫,其能力只能畸形发展,虽然获得“高分”,但这不能与其语文素养划等号,“高分”的表象往往掩饰着“低能”的实质。而有的“另类”学生,不那么在高考题型上下工夫,却在其他方面有所猎涉,这样的学生可能语文素养要好些,但往往因其不能考高分而不会被录取。不时有媒体披露:不少“学生作家”能写不错的小说、能写不错的散文、能写不错的诗歌、能写不错的童话,但不能做高考题。这样的学生自然不能考上大学。高分低能者能上大学,低分未必低能者不能上大学,这说明千篇一律的题型不利于高校准确选拔优生,也说明“在题型面前人人平等”的所谓“公平”,只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⑦使教学淡化课本。为尽快围绕考点和题型进行复习,淡化课本、重视复习资料是十分普遍的做法。为确保高三有充裕的复习时间,三年的课本一般在两年学完。这就难免使学习课本只能是蜻蜓点水,草草完事,很难保证课本学习的质量。复习资料大多粗制滥造,而每套教材都由专家精心编成,对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远远胜过复习资料(但在有明确考点和固定题型的情况下,课本不如复习资料容易让学生得“高分”。这是淡化课本的根本原因)。故教学应重视课本,应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包括《语文读本》。
⑧使学生负担加重。考点明确,题型固定,使吃考试饭的刊物和机构围绕考点编制大量复习资料,形成无边题海;而教师为了取得“成绩”,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大量使用复习资料,陷入无边题海。如:为得到语音题的3分,学生往往要掌握上千个易混音节,有不少还是生僻音节;为得到汉字题的3分,学生往往要掌握上千个易混字词,有不少还是生僻字词;为得到成语题的3分,学生往往要掌握几千条成语,有不少还是生僻成语;为得到名句名篇填空题的4分,学生往往要掌握几千条名句、几百篇名篇;为得到古诗赏析题的6分,学生往往要掌握几百首古诗……这还远远不是复习应考的全部,而仅就这些,可见学生负担之重!
⑨使教学丧失诗意。语文课本入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诗文,语文教学本应富有诗意。然而,近年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越来越觉得语文教学无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何以丧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题型千篇一律!试想:语文教学成天就围绕几千个易混音节、几千个易混字形、几千条易混成语、上千句名言上百篇名篇来进行,教学陷入无边题海,那是多么的繁琐和枯燥乏味!哪还有什么诗意可言?
以上是千篇一律题型带来的弊端。利弊相比,弊多于利,弊大于利。
什么东西走向极端,就有可能寿终正寝。这方面,八股文的命运也许能类比说明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举考试考八股文。它之所以曾经时髦,大概因为它有格式规范、内容固定(考四书五经)等“优点”。的确,就形式而言,一篇八股文就是一篇相当规范的议论文。然而它走向极端,导致僵化,最终寿终正寝。当然,八股文随同科举考试被废除,还有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原因;然而,它走向极端、形式僵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科举考试时代,有许多“考生”被八股文所淘汰,如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然而,这并不表明他们“低分低能”,恰恰相反,不朽巨著《红楼梦》、不朽巨著《聊斋志异》、不朽巨著《儒林外史》……能充分地表明他们“低分高能”!八股文命运和曹雪芹现象,能使我们对千篇一律题型及其选拔功能进行反思并得到启示。
高考语文题型亟须创新,那么,怎样创新高考语文题型呢?
二、创新高考语文题型的建议
据有关方面研究,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高三的学生能做,大一的学生勉强能做,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不能做,作家不能做,甚至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也不能做。何以如此?是因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以及作家研究生的语文素养不如高三的学生?显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还是要从千篇一律的高考语文题型去找答案。高考语文题型固定,要能做这样的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强大作用,高中教学反复围绕这些题型去学习、去训练、去复习应考,故这样的题高三的学生能做;他们能做这样的题,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并不表明他们的语文素养比大学生、作家、研究生好。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淡忘了这种训练,作家、研究生没经过这种训练,故这样的题他们不能做;他们不能做这样的题,是淡忘了训练或没经过训练的结果,并不表明他们的语文素养比高三的学生差。
理想的语文考试应该比较准确地检测出被检测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语文素养,换句话说,其检测结果应该与被检测对象比较稳定的语文素养相吻合。做到了这一点,语文考试就不会出现大学生、作家、研究生不如高中生的怪现象了。何以做到这点?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两点建议:
1.取消《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明确具体地规定了考点,这是题型千篇一律、资料泛滥成灾、教学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考试说明》是出题的依据,有了《考试说明》,命题人就只能按照其规定的考点命题,命制的题型难免千篇一律。同时,有了《考试说明》,由于利益驱动,吃考试饭的刊物和机构就会依据考点编制大量粗制滥造的复习资料,而教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强大作用,不得不围绕考点紧跟题型陷入无边题海。如果没有《考试说明》,命题人在一种“随意”的状态中命题,命制的题型就不会千篇一律。也许有人会说:《考试说明》还是要有的,只要每年变换一下题型就行了。然而,只要有《考试说明》,无论是命题还是教学都要落实每一个考点,问题的性质仍然是一样。而且,如果没有《考试说明》,吃考试饭的刊物和机构编制资料就没有依据,其“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其销路就不会那么红火,其赢利就不会那么可观,这样,复习资料或许会大大减少,至少,其指挥棒作用将会大大减弱。这样,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也将会大大减弱,教学将会在一种相对宽松、相对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等将会成为可能。
取消《考试说明》,也许有人认为会导致出题没有依据,随意性大,对考生不公平。我认为,不必有这样的担忧。出题还是要有依据的,但所依据的东西不要太死太具体。取消《考试说明》后,出题可以以《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为依据。用《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检测学生,其结果也有千差万别,同样具有很好的区别功能和选拔功能。《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没规定具体的“考点”,它能使教学和考试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其检测结果可能更接近被检测对象的语文素养实际。按《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出题,不依据太具体的考点,题型不再那么固定,可能有些“随意”,但这不意味着对考生不公平,因为,《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生应达到的学业要求,而这样的要求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
2.变换考试题型
不断变换考试题型,避免题型千篇一律,能弱化高考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能避免固定题型带来得诸多弊端,能使教学在一种相对宽松和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为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创造条件,使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成为可能。因为只要有具体的考点和固定的题型,教学就会急功近利,只围绕具体的考点和固定的题型进行;而没有具体的考点和固定的题型,教学就不会被具体的考点和固定的题型牵着鼻子走,也没有“捷径”可走,只好以本为本,重视课本,以不变应万变,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高考作文不应该老是考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虽对学生限制较少,有利于考生写好擅长的文体,但由于它允许自选文体,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文体的写作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写作能力;还由于它淡化审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故不应该老是考话题作文。应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交错进行,指定文体与自选文体交错进行。
不断变换考试题型,这对教学似乎有“捉迷藏”之嫌,使考试不那么“有规律”,但它能淡化考试对教学的负效应,使教学和考试都能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不仅能增加考试的信度,而且有利于教学改革……
还需补充的是,虽然以上涉及到了教学基础知识的繁难,但笔者是主张考基础知识的,因为只考阅读、只考写作或只考阅读和写作都有失偏颇;一张高考卷应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三部分,只不过,基础知识的考查应形式灵活,可单独进行,可结合阅读题进行。
总之,笔者认为,千篇一律题型有诸多弊端,应该改革教学评价,创新高考题型,应让语文高考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从而增加考试信度,促进教改,推进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