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搁浅中小企业出路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创业板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暂停早有预兆
一两个月前,市面上“尽快出台创业板”、“早出台比晚出台好”、“目前是出台的最佳时机”等等呼声不断,但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些现象,那就是早期热衷于创业板诞生的券商们,热情已降低,不但提高了对保荐企业的要求,而且还建议等待创业板的企业能转向别的市场的就先转;一些原准备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也纷纷另寻出路,转投主板或香港创业板;政府官员们也不再轻易言谈和透露有关创业板的信息。
有关人士分析,各界催生创业板的呼声,只不过是针对管理层的疑虑可能导致创业板“难产”而作的努力。管理层对创业板出台后风险的疑虑和目前资本市场的现实需要,其实才是创业板搁浅的主要原因。科技板的替代出台,可能是考虑了目前券商保荐的企业大多符合主板上市的条件,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符合在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为创业板上市而投入大量精力可能前功尽弃的问题;另一方面,科技板发起人股不允许流通,可以大大降低发起人虚假包装、恶意套现的道德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创业板还不够成熟
有专家认为,创业板如期设立,可能会使期盼的创业企业失望更大。因为创业板已经变成了“二次创业板”。
说它是“二次创业板”,是指创业板门槛越定越高,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缩小的主板市场,据说目前2000家筹备上市创业板的企业中,至少有300家符合主板上市的条件。与美国、香港的创业板截然不同的是,我国首批进入最后审查阶段的230多家准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已有盈利。其中IT行业的金山、联众、汉王、瑞星、万方数据、西安交大开元、凯思软件集团、启明星辰等都是名头不小的企业。连用友软件这样的企业当初都排在这个队列中。蒙牛乳业等传统行业的企业也属增长快速、资产优质的企业。特别是北京地区,那里为境内创业板储备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券商拟重点推荐的企业就有27家之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已经不短,经营业绩良好。在我国,这些企业已经算是大企业了,他们面对的不是创业,而是二次创业。
另外,为了符合管理机构的高门槛条件,很多企业采取了“拼装”的对策,迅速将企业的规模拼大。据一位了解创业板候选企业情况的人士透露,很多所谓符合条件的创业板候选公司,是在得到要设立创业板的消息后拼装起来的。这些拼装的企业前景难料,如果创业板里挤满了这类企业,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管理层有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有可能是创业板暂停的又一原因。
科技板能否取代创业板
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搁浅创业板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出台科技板也可以部分解决目前大型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缺乏上市机会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科技板并不能替代创业板。
众所周知,创业板市场建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新的市场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在于建立一个“可上市”的机制,即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只要愿意上市,就可以根据有关规则,申请发行股票上市,从而消除投资者在进行创业投资时对资金“撤出”的顾虑。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便我国创业板马上出台,创业企业也无缘首批上市,因为首批被保荐的都是规模较大的、有盈利的企业。如今创业板搁浅,极不利于创业企业吸收创业投资,因为投资者缺乏将来资金“撤出”的重要渠道——上市变现。虽然创业企业如符合条件也可通过主板市场实现风险资本退出,但主板市场的高门槛使它变得比较困难;科技板块对企业是否“高科技”的认定具有主观色彩,其较高的上市标准使众多创业企业难以企及,而且发起人股不许流通的规定更加使创业投资者无法接受。
有关专家对创业板的搁浅还有这样的看法,认为设立创业板的初衷,是鼓励和扶持创业企业的发展,这一点从当初由“高新技术板”到“创业板”的提法的演变可以证实,因为提法的改变本身就代表了市场的定位和目标的不同。现在出台科技板来替代创业板,这种安排基本上没有考虑创业企业的需要,即便是与在创业板提出之前的“高新技术板”相比,上市标准也高得多。这势必将使许多亟待“输血”的创业企业失去上市融资的机会,更致命的,是失去了风险资本顺利退出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有可能导致吸收风险投资的困难。
一个国家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应该成为考虑的重点。中国的中小企业一直不被重视,但其发展速度和效率令人为之侧目的事实,又大量存在,面临入世冲击的中国中小企业,需要得到政府进一步的扶持。如果银行仍然对中小民营企业“惜贷”,证券市场仍没有它们的机会,不能解决多数亟待扶持的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需要,那么它们的发展就提不了速。
没有了创业板和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相应的资本市场,我国的创业企业将面临“缺奶”的状态,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条条大路通罗马吗
创业板本是为预期的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服务的,资金问题一直是这类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继续成长中的瓶颈。
高成长的中小企业的资产特征,一般来说,是技术、专利、人才等无形资产比重大,而有形资产的比重小。不少高成长性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它所具有的高盈利预期和相应的高风险性。这类企业的资产特点、盈利预期、资金需求、风险都不同一般企业。因此,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要面对的资金环境与传统产业中的企业不同。加上我国目前炒作成分太重的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他们面对的资金环境很不好,没有好的融资渠道。这批最需要资金的企业是当前最难获得资金的企业。
现在国内的商业银行,由于都累积有大量的不良资产,因此,现在更重视风险管理了。要在商业银行贷到款,一般都需要资产抵押,而且几乎都只接受固定资产的抵押。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银行认为,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大都不是国有控股企业,既不大也不安全,因此银行将其排除在服务对象以外。
近几年兴起的风险投资,由于在网络方面的投资受创,加上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不成熟,实际投入的风险资金并不多。创业板暂停,使风险投资少了一条最重要的退出之路,这将会更影响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有人提出,创业板暂停,大批企业可行的途径有三条:国内主板上市、境外上市、香港上市,似乎条条大路都能通罗马。然而由于我国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有多少创业的中小企业能走上这几条路呢?
首先,国内主板的定位就不是面向这些企业的,今后几年主板承担的任务已经很重了,当然不可能顾及这些“小”企业。对于那些本来就符合主板要求的企业,当然问题不大。中科三环、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已经在主板成功上市。据悉,许多具备主板上市资格的企业都已做出了在主板上市的决定。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资格走这条路。
其次,一心等待纳斯达克的大量企业以为,纳指现在正遇低潮,所以上市困难。等到市场再度兴旺时,上市之路就会变宽。但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中国在纳指上市的5家公司,都是在市场高峰期上市的,而且只占在同样的时间跨度内数百家在纳指上市企业中非常小的比例。纳指在全世界范围选择企业,在这个范围内中国企业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纳指以外的证券市场也是同样道理。海外证券市场对于中国众多的创业企业来说,只能是个窄窄的小胡同。
第三,截至7月底止,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总数已有83家,大多数是内地或者主要业务在内地的企业。但是香港市场的容量,仍然不可能满足需要。更何况香港创业板的门槛也抬高了,服务对象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
可以肯定地说,解决中国大量高成长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渠道还应在中国大陆。国内的创业板是这主渠道的一种方式,但也不是惟一的办法。我们在探讨和呼唤创业板的同时,还应该放开眼界,寻找更多解决途径。
高成长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活跃因子,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未来。政府必须从国家的未来这个高度考虑问题,为高成长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好的资金环境。现在政府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暂停创业板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创业板可以暂停,创业不能暂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开辟新的途径,解决这些企业的当务之急。中国加入WTO之后,保护性的壁垒将逐步降低,这些企业面对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留给这些企业的时间并不长。对政府来说,这是一个比创业板更重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