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关于当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性要求论文,高校论文,先进性要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也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高校师生的生活环境、文化基础各不相同,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也千差万别。在确定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目标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既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道德,又要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
一、现阶段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的多层次性
唯物史观认为,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归根到底是基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受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制约。我们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关系的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国家保护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在不同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下,必然会出现利益分化、阶层分化,从而导致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并存。这些不同的道德观念,有层次、水平高低之分,先进和落后之分,等等。这就是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存在多层次性的现实根据。道德建设的多层次性要求,同样适合于当前高校,要求当前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重视高校思想道德的多层次性。
二、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先进性
道德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二是代表着现状的变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对现存不合理的事物具有革命的批判的功能(即辩证的否定)。
从这种观点来看,道德的先进性是相对的。在我国现阶段多层次道德要求中,除了以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等为特征的共产主义道德是最先进的道德外,代表居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代表共产主义方向、包含共产主义道德因素的社会主义道德,如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等,无疑也是先进的道德。在现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社会主义道德先进性要求的承担者,或者说实践这种道德规范的主体,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主要是共产党员和履行“社会公仆”职能的党和国家机关的各级干部,以及劳动群众中的英雄模范人物。要求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在全体公民中则是应当认真提倡,并且通过树立道德先进典型来宣传推广先进道德。
第一,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最高使命的共产党人和一切有觉悟的先进分子,其主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应着眼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和长远目标,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身体力行。第二,坚持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方向,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对高校师生的腐蚀作用。第三,在高校师生中,强调认真实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先进道德,也有利于在全社会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高校师生是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全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对广大群众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引导力量。引导者要先受教育。道德教育者必须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较高的道德威望,有先进的思想觉悟。高校师生必须通过每时每刻、真心实意、不折不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实践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真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德高望重者,这样才能在群众中实际地树立自身的道德威望,从而在群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我们确认多种道德价值观念长期共存的历史合理性,并不等于承认相对主义的价值多元论也是合理的。大量事实说明,道德价值的多样化并不等同于所谓“多元化”。坚持道德的先进性,就是要确认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在多种道德价值观念中的领导地位,给每一种价值观念,如与个体的、私营的、合资的、外国独资等经济成分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恰当的定位,以确保道德建设的正确导向,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系统。
三、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广泛性
自从我们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问题后,对于什么是道德的广泛性要求,发生了种种议论。有人认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无疑是最先进的道德,它只能是“社会公仆”的道德。对全体公民来说,应强调道德的广泛性,而道德的广泛性就是“底线”道德,即在“不损害民族、国家、集体的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谋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很明显,这种观点把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割裂开来了,否定了道德广泛性要求的先进性内容,否定了我国现阶段道德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看法对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是极为有害的。
2001年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总结我国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一步回答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明确了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广泛性要求的具体内容和把这些要求变成全体公民自觉行为准则的方式方法。《纲要》坚持了公民道德建设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不能脱离先进性的要求,以先进性要求为导向,是先进性内容的具体化、规范化。《纲要》明确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可见,道德广泛性要求的内容是十分确定的,而不是含糊不清的,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现实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的具体化、规范化。这是我们理解现阶段道德广泛性要求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继续坚持和发展了道德建设的在先进性指导下的广泛性要求的内容,即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先进道德指导下,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三方面内容去推进现阶段公民道德的广泛性建设。这进一步为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广泛性要求指明丁方向。
四、实现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第一,建设对象具有层次性。从个体看,高校师生的人格素质水平是有层次的。每个人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都不相同,大体处在不同的层级上。如果从群体看,群体和群体之间也有层次的差别;一个群体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层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也必须具有层次性,否则失去针对性,使教育成效减弱。针对某一个层级对象的教育,其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逻辑起点只能是这个层级,超越这个层级的目标和内容只能束之高阁,没有效果。
第二,人的思想意识本身也是分层次的。较低层次的思想意识是较高层次思想意识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较低层次的思想意识,才能向较高层次的思想意识发展。确定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目标和内容,必须遵循思想道德的层次性原则,符合学生思想意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规律性,不能超越层次。
第三,人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我们应当将每个学生都看作有可能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既具有协调性,又具有进取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潜在人才。但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必须分阶段、一步步地走,优秀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不可能在一次教育中培养起来。只有合理地分配目标和内容,分阶段地进行教育,这样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才能够塑造出来。另外,每个人由于基础和所处环境不一样,思想品德的具体状况不同,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从同一个起点开始。制定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必须考虑高校教育的多端性,不能一刀切。要针对思想道德水平不同的人,教育的内容必须有所区别。对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人,应该用先进性要求教育他;对具有较低思想道德水平的人,应该用广泛性要求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