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 语文在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作者感慨颇多,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博采众长,特作以下探讨,以期为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开展做出自身应有贡献。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内涵 举措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8-0052-02
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是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和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举措。素质教育是为了有快又好实现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立足于学生客观需求和社会客观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促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锻炼和学会审美。进而为他们综合能力提高提供坚实基础。
一、素质教育内涵丰富
1 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在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而素质教育闪烁着浓烈的人文主义情怀,着眼于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和生活,而这样素养将促使他们终身受益。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力量的教育模式,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茁壮成长和终身学习,更是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夯实雄厚基础。素质教育的理论思想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综合素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进而决定人的综合性,因此,素质教育紧紧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构造
2 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传统教育模式过于关注那些优等生,是一种变异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最大程度促使每位学生学有所乐和学有所获,都能在社会中发挥特定功效。然而社会需要不同种类的人才,因此,每位学生必然存在差异性。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身拼搏进取,展示自身才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那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者认为:教育应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都可以适用社会,为了又快又好的推动全民族素质整体提高,素质教育应促使每位学生在自身差异性基础上有所提高,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尤其是那些后进生,他们更需要我们教师给与关注和激励,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自身优势得到绽放和施展。
3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考试上,整天处于题海战术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性和个性被极大压制,而学校教育过于看重对社会的适应性,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现代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利用一切主观和客观因素去改造社会,促使社会更好适应人的发展,进而实现双方相辅相成。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适应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统一,促使每位学生都可以释放自身优势和彰显自身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便是大力推动素质教育进程。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语文教学中推动素质教育的举措
素质教育是基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问题,明确语文教育的宗旨,进一步推定语文教育改革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开展。语文对于传承文化成果和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效果凸显。结合新世纪客观发展去修,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便是全力推动素质教育进程,以实现全民族综合素养为己任,以促使学生未来更好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心点,牢固树立新颖教育观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教材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考试等方面的改革。
1明确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牢固树立新颖教育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许多教师急功近利和舍本逐末,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推定素质教育进程,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明确教育任务和牢固树立新颖教育观。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对于教学任务模糊不清,过于盲目和主观,有的过于看重语文人文性,人为缩短语文内涵,过于注重思想人文性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将语文定位于工具性,过于看重关键词汇、句子和段落,进行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的训练,忽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促使人文性荡然无存。进而导致学生厌倦语文学习。作者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语文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起着传承文明和对社会发展合计进步的神圣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一大重任,结合中学语文不同阶段,学习任务的不同姓,低阶段注重一些基本能力和基本语言的运用,高阶段是深化能力和增强感悟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树立新颖教育观。用辩证和统一的思想来看待语文,具体而言就是在传授知识基础上关注智力提高。充分发挥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型因素。展现语文德育、智育和美育功效。进而又快又好的完成育人目的。德育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语文不仅要重视工具性训练更要贯穿思想性,为了我们语文教师需要精准把握这些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在秉承新理念下推动各方面的改革。语文课程设置的优化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考试中强化学生亲身实践性,课程应体现主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进而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实现辩证和统一。教材改革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设定一宿中心任务的同时,将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纳入其中,进而形成一个全面和系统的体系。教学方式改革,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
言而总之:以上两点只是作者的一些点滴教学体会,由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和认识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同仁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
1杨银付;素质教育的十六个为什么[J];中小学管理;1998年03期
2高辉;;中学语文应试教育和中学语文素质教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本报记者 王学良;"素质教育可以包容并最终超越应试教育"[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论文作者:高威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社会论文; 能力论文; 全民族论文; 素养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