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台湾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存在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美欧日等国家的高科技产业遭遇困境,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变迁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当前大陆和东南亚等地同类产业的不断崛起,台湾高科技产业正面临新一轮的发展困境。“产业西进”已不再是一种口号和个别现象,而是岛内许多企业现今的生存策略,已成挡不住的潮流。本文试图对台湾目前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述评,以加深对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局限的认识,从而思考其产业调整升级的可能和突破点。
一、代工生产和设计陷入困境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兴起,伴随着代工生产( OEM) 和代工设计( ODM) 经营模式的选取和强化。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资讯硬件产业和半导体工业开始采用代工模式,经历了由代工生产( OEM) 到代工设计( ODM) 的过程。“2000年,台湾芯片专业代工产值达2966亿元新台币,占岛内半导体制造业产值的63.3%,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6.8%,几乎垄断了全球芯片代工市场。”伴随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台湾高科技产业群聚明显以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垂直整合为特点。一方面,作为代工生产和设计链条上的一环,往往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和设计就可以单独形成一个单一产品的专业厂商。另一方面,由于代工生产需要的技术与智力支持相对较低,在追求产业链的不断发展时,无疑使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多地集中于以代工生产和设计为主要方向的产业链条。
我们常说,理想的启动模式常常不是理想的运行模式“这种代工模式的台湾高科技产业不但没有自主知识品牌,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性大,而且由于与岛内传统产业的关联度不高,难于有效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所以,当台湾高科技产业渡过最初的起步阶段并步入升级发展的新阶段时,代工模式固有的局限成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升级的瓶颈。
首先,就该经营模式本身的特点而言,无论是代工生产还是代工设计,在整个国际IT产业链条中仍处于低端环节,附加价值相对较低。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选取代工模式意味着在核心技术的掌控和研发、产品性能的改进、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开拓上,必然受制于品牌公司的诸多限制,从而最终在产业发展的轨道上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生产链条,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其次,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看,这一经营模式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的较廉价劳力与一定技术能力的基础之上,它虽然符合台湾在一定时期内的比较利益优势,但这种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随着岛内投资环境的变迁和国际IT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这种代工模式必将受到更多的限制,需要向更高层次的经营形式转型与升级。
再次,代工生产和设计的依附性特征,使得台湾厂商对于国外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的走向非常敏感,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也就是说,它永远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在市场份额的获取和新产品的开发面前,它永远是走别人走过的路,一旦品牌公司有了变化,它的产品和市场也将最终失去。
最后,台湾代工生产模式已走过了初期的低成本、高利润时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岛内厂商的互相杀价,已经使成本降到了极点;而大陆和东南亚等国家采取同样的发展启动模式,加之这些地方拥有更为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资源,使得台湾继续采取这一发展模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平衡
台湾高科技产业主要是指以“二大”“二高”“二低”六项原则为发展导向(所谓“二大”指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二高”指附加值高、技术层次高;“二低”指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依次涵盖了通讯、资讯、半导体、消费性电子、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天、特用化学及制药、医药保健、环境保护及高级材料工业等十大新兴工业的高科技产业。虽然台湾高科技产业在整体上给外界以生机勃勃迅猛发展的景象,但它的内部发展其实并不平衡。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这一问题。
从总体上讲,在过去20年,台湾发展最成功的两项高科技产业,一是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资讯产业,另一个则是以半导体为主的晶圆代工。这两大产业一直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两大支柱;在台湾产业发展轨迹中,两大产业也具体象征着台湾成功摆脱制衣、纺织、制鞋、五金等劳力密集产业,步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的蜕变。可以说,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秀业绩主要是由这两个产业造成的。但也正因如此,与这两大产业领域的兴盛相对照的是其它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发展不兴、优势不显。比起资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的成熟发展,十大新兴产业近半数尚处于起步阶段。精密机械与自动化、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工业的发展尚可,其余如航天、高级材料、消费性电子、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工业发展缓慢,规模不大,年产值远不能与资讯、半导体产业的产值相比,其中消费性电子和医疗保健工业还一度呈下降趋势。这种忽视均衡发展,只以多种优惠关注于特定几个产业的做法,造成了一枝独秀的畸形产业发展局面。但是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台湾高科技产业正面临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困境。
即使在资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内部,仍然存在不平衡的发展。在资讯工业中,硬件业发展快,软件业则发展较慢。1997年,前者产值达3017亿美元,后者349亿美元左右,约为前者的1/10。在半导体工业中,以集成电路( IC) 制造业为主,1997年IC制造业产值1532亿元台币,占半导体工业61.8%,IC封装业产值478亿台币,占19.3%,IC设计业产值仅为363亿元台币,仅占半导体工业产值的14.6%。而且,台湾科技应用能力也亟待提高。例如,台湾科技产业以资讯产品为最,但是资讯产业本身却没有将这些科技成果和产品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这直接影响到了该产业的后续发展。
高科技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有其必然的一面。根据雁行理论,整个高科技产业从起步到成熟到全面发展,必然会是不同产业接力领先的过程,而一个处于领跑地位的企业也必然会退下来,或者转移到海外再图发展。但是对台湾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当这些领先的产业或企业退下来或者转移海外的时候,并没有新的增长点出现,也就是说,新的领跑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就目前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资讯产业已经开始向海外转移,而以半导体为主的晶圆代工已经不能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保持强势地位,更不能起到促动整个行业升级换代的作用;与此对照的是,诸如生命科技、能源科技、材料科技、环境科技等这样的高科技研发和商业转化还远未成熟,所以整个行业呈现出优势逐渐消退、后劲发展不足的疲软态势。
2000年12月,台湾“行政院”选择电子(包括半导体及影像显示)、通讯(包括光通讯及无线通讯)、资讯服务、生物科技及纳米技术为台湾未来五大具潜力新兴产业。这表现出了“政府”试图强化优势产业的发展势头,同时有重点地推动新的产业发展的努力。但是至少就目前而言,这一努力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台湾高科技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裹足不前的局面并未有根本改观。
三、科技研发现状不容乐观
在以代工经营模式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总体上仍显薄弱。台湾高科技企业主要是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在低端制造和工艺完善上有所创新,而核心技术的研发则不能与国外竞争,也没有真正创立自己的品牌。由于关键技术和零组件主要来自外国厂商,台湾高科技企业主要进行加工制造或使这些技术产品本土化,这不仅使研发的重点和资源都过分投入到了生产链上的低端环节,而且还使高端技术的研发创新反而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人才资金支持,从而未获正常发展。即使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最好的时候,也不能说它的科技研发进入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同时应该看到,台湾20年来高科技研发水平在低端技术领域可以说是很有自身特色,但是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领先产品的制造及其商业转化,则明显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这也是台湾的高科技产业一直没有成功摆脱模仿和追赶模式的主要原因。就研发体系而言,“由于目前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者间研发能力不均衡,使得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密切的合作与互动关系难以建立,亦难以有效率运作。”在目前情况下,要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并推动各项高科技产业全面发展,真正打造领先全球的产业链条,还相当困难,其中主要一项就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高科技研发状况还与经费投入状况相关,台湾科技研发的经费主要有三个渠道:“国科会”负责下拨基础研究经费,“经济部”主要负责高新技术的R&D费用,民营企业投资高新技术的开发。前两者属于政府行为,民营企业的投资则代表了民间资本投入。总体而言,政府和民间对高科技发展的投资在现阶段大约各占一半。台湾政府还通过各种各样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为高科技公司提供研发经费,例如,“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企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划”“所得税法”“所得税结算申报核查准则”“研究发展费用列支办法”和“创业投资事业推动方案”等政策法规。但是,从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来看,R&D经费投入并不算充足。有人就指出“国内技术人才不足与资金不足,为企业从事研发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在2000年,台湾研发投入总额仅占GDP的2%,而且其科技资源又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财团法人研究中心。台湾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规模不大,企业的研发工作受经费和能力的限制。依台湾“法定”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为1%,但实际上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要比这一指标低得多。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美日等国高科技产业经济泡沫开始破灭,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也影响到了台湾经济的复苏。在这样的情况下,岛内投资不断减少,许多重大投资项目开始缩减,经济综合指标先行指数连续下挫,高科技产业本身吸纳资本的能力远不如从前,用于R&D上的经费也就相应减少了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土企业甚至都把经费投放到岛外的生产基地。
四、科技人才储备不足
台湾若真正想在计算机科技里走向世界的舞台,不应只在制造的领域内发展,而是要加强研究的能力;而若要加强高科技的研发能力,则应该先从大学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做起。人才已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是否能够成功升级、成功闯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关键。但是,一直以来,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却深深困扰着岛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可以说,从台湾高科技产业起飞的时期开始,就一直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只不过当初面对的只是发展集体电路一个产业的问题,而现今却面临很多个科技产业领域的人才缺口。随着台湾产业升级的持续加强,人才短缺和智力资源储备不足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由于长期以代工生产和设计为主要的发展经营模式,台湾高科技从业人员大量集中在IT产业的初级链条,这导致了其它产业人才聚集度不高、投入研发力度不够。当产业升级带来新的结构重组时,人才往往就成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应当看到,相比大陆及东南亚国家,台湾岛内幅员狭小、人力资源成本较高,当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全球制造、研发、影响和回馈都更加具有互助依赖性的时候,台湾本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同时还受到其它地区的挑战和吸引,这从外部环境上更加加剧了人才短缺的困境。虽然台湾政府提出了2010年实现科技化的目标,并制定了诸多的高科技人才培训计划,但至少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人才短缺问题不仅没有缓和的趋势,反而有逐渐扩大的可能。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统计指出,随着台湾资讯电子产业迅速扩张,高科技人才奇缺。
2002年8月到11月,台湾“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对几类主要的高科技产业作了一次人才现况与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即使算上各大学可提供的所有大学部与研究所毕业生、政府项目培训的第二专业人才等供应总合,在半导体、影像显示、数字内容、通讯四个领域,到2005年仍将面临16431人的人力缺口。而且还要注意到,这仅是从数量上考虑,如果再分析现有的人才质量或者专业构成情况,那么人才的缺乏状况将更加明显。这之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当前世界高新技术的研发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频率更高,人才培养的速度本身就与技术更新的频率有一定差距,加上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岛内人才储备本身不足,致使新兴产业在当前面临严重的“人才荒”。2003年,“行政院”颁布“科技人才培训及运用方案”,从教育、行政、军队等系统广泛地进行人才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这不仅表明了当局对未来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眼光,更反映出当前智力支持不足的尴尬困境。
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传统产业的后援支持不足。高科技产业发展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并持续为经济提供驱动力,这不仅仅只取决于新兴工业的发展,还取决于传统产业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素质提升。事实上,台湾高科技产业能迅速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传统产业形成的制造优势。长期以来,这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支撑着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但是,由于片面强调高科技产业本身的发展,忽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从而使台湾出现了新兴产业虽有长足发展,但整体经济却下滑的局面。同时,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低下,必将影响高科技产业的生产能力、市场推广、群聚效应。因而,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光要重视新兴产业本身的发展,还要注意用高新技术去改造传统工业,提升其科技含量,促成其向高科技产业转型。
政策环境持续恶化。虽然自由经济、市场机制等是台湾近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遵循模式,但总体而言,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偏向计划经济,尤其在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规划与拉力占有相当重的份量。在以政府政策驱动为主要动力的情况下,岛内政治生态和政策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首先,可能会出现政策到位,执行不力的情况,这最容易影响到高科技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投资渠道;其次,当前陈水扁政府对大陆采取一系列对抗性政策,影响到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大陆的开拓,尤其阻碍了两岸科技研发的交流与合作,目前,高科技产业大规模投资大陆,基本上是被当局限制的。
政治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台海关系在民进党执政期出现了种种不确定性危机,岛内经济环境在目前处于一个并不顺畅的境地。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甚至出现负数;贸易业绩大幅下滑,进出口分别衰退;股市连遭重挫,曾从近万点跌破4千点;民众及企业资金大幅“缩水”,失业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岛内政治局势扑朔迷离,海峡危机升级,2004年总统选举的后遗症已经深刻地撕裂了台湾社会的主体意识,造成岛内政治的不稳定性加剧。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岛内高科技企业的集资能力,也增加了岛外资本、技术和人才向台湾流动的障碍与顾虑。
台湾高科技产业曾经创造的辉煌和目前遭遇的困境,在根本上可以说来自于代工模式的选择。这一模式的选取,从产业发展的重点上讲,导致了对于高科技产品的克隆制造,忽视了高端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很少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市场;从人力资源的培育和配置上看,导致了对于高技术人才缺乏有效的吸引,不能在国际人才资源的流动中获得有效的智力支持;从产业发展的布局上看,由于受到国际IT产业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以代工生产为主的资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却忽略了其它产业的同步跟进。这样,当大陆高科技企业在起步阶段采取同样模式并力图转型的压力下,加之岛内政治经济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台湾高科技产业企业遭遇到空前的压力和危机。如何摆脱代工生产模式的局限,创立自己品牌,如何应对大陆越来越强大的挑战,真正吸引人才参与国际核心技术的竞争和开发,已成为台湾科技产业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成功解决将引发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同时这也将是真正的自主性、品牌化、国际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