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价值论——文艺美学研究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论文,价值论论文,美学论文,新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以来,文艺美学这一新兴学科被正式提出并进入自觉研究阶段,已取得了不小的实绩。然而,无庸置疑的是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与局限。文艺美学研究将如何取得新的发展,如何才能在既有成果基础上有新的突破,特别是面对文学艺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深刻变化,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开创性的新思考。
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已经开始自觉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长期以来作为文艺美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的认识论已难以支撑这座理论大厦,或者更明确地说,将文艺美学理论这座大厦置放于哲学认识论基座之上,原本就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和局限。只是我们今天,新的理论充分发展,这种错置所造成的谬误愈来愈明显与突出之后,我们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诚然,马克思指出,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掌握世界,“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1 〕艺术掌握世界是诸方式中的一种。然而,我们都很清楚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从能够科学、准确反映世界本质、规律的意义上讲,艺术掌握远远不能与科学掌握方式相比较。如果从认识社会本质、规律意义上讲,有科学认识就足够了,又何必另要一种远不能与科学认识相较量的艺术认识世界方式呢?艺术存在必有其独特的存在理由。由于长期以来将认识论作为文艺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石,使这一真正的存在理由被遮蔽了。因而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开始正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以价值论作为文艺美学理论研究的新基石。
对于文艺价值论的关注,可以说是20世纪美学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赖斯认为“在现代美学理论中,两个中心问题一直是:‘什么是审美态度?’‘什么是审美价值?’”〔2 〕瑞恰兹认为现代文艺理论最终极的问题是价值问题,文学价值是现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现代文论与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的区别就在这里。他指出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阿诺德,对于文学理论若干根本问题发表过意见。但是,对于“什么是艺术的价值?它们为什么让高贵的心灵拥有一定时间的最大激情的价值?它们在人类行为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核心问题,几乎从来都没有触及。”〔3〕
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不少学人在批判地吸收西方文艺价值论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论的建构,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探索。主要体现在:
1.对于价值论引入文艺美学研究的必要性的探讨
黄海澄指出,事实说明把文学艺术仅仅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的观点站不住脚,把文艺理论置于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是安错了基座。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转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论〔4〕。
黄颇在《艺术价值论》一文中认为,艺术是美的创造,它不在于告诉人们“是什么”或“为什么”,而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从而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显然,艺术是一种价值体系〔5〕。
而吴兴明在《精神价值论》一文中认为,突破反映论的传统模式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立足于精神价值论,因为审美活动实际上直接就是一种精神价值活动〔6〕。
研究者们虽然提出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共同认定了文艺美学研究中引入价值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对于价值、文学价值内涵的探索
虽然在引入价值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上,研究者们提出了各自的理由而殊途同归,然而,具体到何为价值,何为文艺价值这样一些问题时,研究者观点的分歧就出现了。
黄海澄认为,价值是一种系统质,它不是事物的自然质,而是事物的关系质。系统质,即事物与一定的主体发生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内容的对象性关系从而组成一个大系统之后所产生的新质。一旦这种关系消失,事物的价值属性也就消失了,而它原来的自然质则可以照样存在。他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的自体价值,即人类的那些有益于自己所从属的群体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本质、本质力量和理想对于这群体系统本身的价值,它满足着这群体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7〕。
冯宪光认为,文学价值既不是社会生活的事实属性本身,也不是主体的精神实体。它来源于社会生活,由主体所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作家主体对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反映的结果〔8〕。
黄颇认为,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其美的内在规定性在审美实践关系中的感性显现,是艺术能够满足艺术主体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作需要的价值属性〔9〕。
上述观点,虽然从各自不同角度对文学价值等作出了各自的规定,然而,基本上是将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看作是密切相关,或者文学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而单正平则对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将两者严格地区别开来。他认为,艺术价值是艺术作品对艺术专门家所具有的某种意义。一件艺术品越是被艺术家摹仿效法,越是能引起艺术理论家的分析研究,越是能使艺术史家对其历史地位不断重估、争议,它的艺术价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而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对欣赏者所具有的一种意义、审美愉悦。一件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越强烈,对其产生兴趣、受感染的接受者越多,它的审美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10〕。单文从承受者、存在范围与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将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加以区别,不同于其它文章将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理解为交叉关系或从属关系,自成一家之言。
3.艺术价值产生过程与评价问题探讨
在对于艺术价值的实现过程的看法上,研究者们有着大致比较接近的看法。
李春青认为,文学价值既是一种潜能又是一种效应,将潜能与效应联结起来的中介环节是评价。文学价值的实现,即由可能的文学价值成为现实的文学价值的过程,便是这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运动过程〔11〕。
冯宪光认为,文学价值是作家创造的成果。并不是一切创作都可以创造出文学价值。具有不可摹拟的独创性、普遍意义的规范性和同社会历史、人类文化的深刻而有机的联系,就是文学价值创造的审美尺度。按照这三者的结合的尺度去进行新的建造,才有可能创造出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文学价值作为一种价值事实,只是在文学活动的两个阶段结束之后,才最后确立它的客观性。作家的评价和读者的评价都是文学价值生成和实现的手段。他们的评价行为从时间上说发生在文学价值生成和实现的过程之中,他们的评价活动始终是与创造活动、实现活动结合在一起的〔12〕
4.价值论与认识论在文艺美学研究中的地位、关系问题探讨
对于价值论与认识论的地位、关系问题的探讨,是引起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
有的研究者将价值纳入认识论范围,称之为价值认识。
李德顺认为表达价值认识内容的主观形式,有些与真理的主观形式是共同的,如概念、观念、信念、理论、推理等等,有些却更带有主体的特殊性,如情感、意志、兴趣、理想等等。这样,价值关系即成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13〕。
冯宪光亦赞同将艺术作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一种认识,把价值与评价作为艺术反映、艺术认识的一种特征性因素,认为不能将价值论与认识论分离开来。他认为基源于一定的价值观念的评价是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有机内容,而价值观念本身则是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产物〔14〕。
而黄海澄则认为,认识论相当于“罗盘”、“眼睛”,而价值论则是动力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两峰并峙、双水分流,是一种平等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决非从属、附属关系。主体(个体与群众)同周围世界的价值关系和认知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即使对于价值本身,也存在认识问题和感情态度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不应当混淆。不能把人们对于价值的感情态度简单地归入认识论或以认识论的标准衡量之。认识论与价值论有关系,因为不仅对于价值有一个认识问题,而且认识也存在价值问题。这种关系只能说是世界万物具有普遍联系、呈网络结构的具体表现,决不能作为认识论可以包括价值论的理由,认识论是囊括不了价值论的〔15〕。
由以上简述可以看出,对于价值论的思考与研究,已经有所展开,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下面仅就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1〉在对价值的理解上,作为一种关系, 文艺美学研究中的价值论,显然不同于作为物的有效性的经济价值论。虽然在探讨文艺价值论的文章与著述中,作者们也多少涉及到这一点,但我们认为,他们在实质上都没有真正将二者区别开来。这体现在对价值观察的视角、价值关系的理解与价值内蕴的规定上。
在对价值的观察视角上,无论是将价值归因于客体属性、主体属性还是主客关系,都是首先把价值理解为一种主客关联结构。客体的价值,是由主体方面的需要建立起来的,此种价值,一经建立,就作为既联系于主体但又独立于主体的客体而存在。所有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先把人与世界分离,然后再以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加以联结。
然而,在人把自己与世界加以割裂之前,他就已经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了。在物以效用关系来与他“照面”之前,他物与他人就先在地进入并组建他的生活了。一如海德格尔所称,人总是在世界中。人作为亲在的存在,它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就是在世界中同日常所见的形形色色的存在者打交道。因此,亲在生存着就是人生在世,“我们现在必须先验地依据于我们称之为‘在世界之中’这一存在状况来看待和领会亲在的这些存在规定。”〔16〕
因而,作为文艺美学理论研究基础的价值论,决非是一种经济价值论,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论。对于这种精神价值论的理解,只能从人与世界的源始关系中、从此在与世界的先在关联中得以实现。
由于上述原因,因而目前价值论研究文章中共同将价值关系理解为一种效用关系,一种有用性,也就存在着问题。这种有效性价值观均以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来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然而,这种尺度,必然会导致一种相对主义价值观。无论你怎样地强调它的客观性,它也决不可能真正是客观的。正如康德所指出,以主体感受性为前提,就必然对于所有理性存在体不都一样有效,这就缺少客观必然性,从而不可能具有普遍性〔17〕。
因而,从经验现实出发,以效用观来规定价值,是难以真正成为衡量文学艺术价值的绝对尺度。这样的价值观也不能真正成为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价值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然联系,从生存论的维度看,价值毋宁是一种意义关联,即人和世界的一种源始依存关系。价值关系昭示着存在者存在的意义,而非客观物对主体的某种效用。价值乃是一种超验的设定。价值存在的领域,在超验“本体界”,从而具有一种“形而上质”。也就是说,文艺价值当然离不开作品文本,但却不停留在事实性材料上,甚至也不局限于文本,而是力图穿透文本,在审美主体的体验与感悟中生成更形而上的精神意义,它昭示着亲在在世的意义。因而文艺价值便是一种以感性形态昭示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东西,是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澄明和对存在的敞亮。而价值的这些内蕴,决非是一种经验的事实,也决不是某种效用、利益。也许,谈到超验设定,会引起一些误解,所以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稍作申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里,毛泽东虽非专谈价值论,但是却揭示出了价值论的超验设定性质,以及它与经验事实、现实的关系。而且文中也明确指出“应该”具有“六个更”。“应该”说明它不是认识判断而是价值设定,属价值论。“六个更”,说明它不是经验的事实,而是超验的价值尺度的设定。
因而,我们理解的价值,就决非一种经验事实中的效用,而是超越于经验事实之上的超验设定。虽然它有现实的来源与基础,但绝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作为一种超验设定的价值,才可能成为一种衡量现实中文学艺术价值的客观的绝对尺度,才可能具有普遍性。
〈2〉在认识论与价值论关系上, 有些研究者虽然意识到价值论引入文艺美学研究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但仍然在旧有思维定势指导下,竭力要将价值论纳入认识论中。
其实,将价值归纳为一种“价值认识”,这种观点早已有之。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鼻祖卢卡契就说过:“艺术不是像科学认识那样的认识,而是这样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的发生是另一种样子,它不受科学理论规定的约束,认识在这里意味着认识和评价的直接统一,也就是价值认识。”〔18〕
把价值论归入认识论,将价值关系看成一种特殊的认识关系,这不仅是于理不通,而且也是于事实不符的。人与世界决非仅仅是认识关系。除认识关系之外还有实践关系、价值关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才是合理的社会生活?应当如何生存?追求什么?向往什么?如此等等的问题,都远远超出了认识论范围,不是认识论所能涵盖和解答的。它属于价值论问题。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无法通过逻辑推理或数字计算来确定的。因为,它并非认识论问题。维持根斯坦有一个著名论断:“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可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仍然没有触及到。”
文学艺术就其文本构成与客观效果来说,必须带有认识因素。但是,衡定文学艺术的本质与意义的,则应当是精神价值论,而非认识论。
对于文艺美学中的价值论问题的探索,我国学术界还仅仅是开始。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若能提出新的理论课题,它才能逐渐成熟。而只有在广泛、充分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有益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成果,才能丰富发展价值论研究。同时,还必须在哲学价值论、伦理学等基础理论领域,广泛吸收、研究、思考,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发展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价值论问题。只有在这两方面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立起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论体系。还有一点很重要: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与不同学术观点、学说的争鸣是分不开的。因而,平等地以学术态度展开理论争鸣,而不是总以真正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动不动就给不同学术观点扣上“唯心主义的企图”等等帽子,动不动就以一种政治批判态度去批判、指斥、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前提下,广泛地展开学术争鸣、百花齐放,才有理论研究的繁荣。
对于文艺价值论的关注与研究,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马斯洛在《人类价值新论》一书前言中写道:
这本书的诞生缘于这样一些信念:第一,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论丧;第二,这种危险状况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严重;第三,人可以通过自身的理性努力而对这种状况有所作为〔19〕。
马斯洛说这番话的时间,距今已有近40年了,而今天,在西方人看来,文化的危机与精神、信仰的危机,不仅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还不断加剧。处于后现代主义的人们,仿佛置身于人类精神文化的废墟之上,信仰、价值、神圣、崇高、理想,一切人类引以自豪和孜孜以求的,在今天都破碎成文化的碎片。如果说,在马斯洛言说的时代,人类面对文化危机还在努力寻求解脱与重构的话,那么,在今天,这种努力本身竟然已被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可笑之事了。一切意义都被消解,文学成为写作,“崇高”化为“游戏”。后现代拒绝诗意的追求,也拒绝人的主体性〔20〕,即使“痛苦”,在后现代这里也失却了本真性。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更需要追问人的价值与尊严。文艺美学研究,突出强调价值论也就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了。它以肯定文艺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具有的深刻价值的方式,肯定了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从而成为贫乏时代重建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一种表达与姿态。因而,重视文艺价值论研究,就不仅仅具有学术理论的价值,它的意义已经溢出了学术的范围而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现实社会的存在空间。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4页。
〔2〕《价值和评价——现代英美价值论集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页。
〔3〕《文学批评原理》,1967年伦敦英文版,第46页。
〔4〕《艺术价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5〕《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6〕《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
〔7〕《艺术价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8〕《文学价值的追求》,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9〕《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10〕《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
〔11〕《论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河北学刊》1991年第6期。
〔12〕《文学价值的追求》,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 页。
〔13〕《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14〕《文学价值的追求》,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4—35页。
〔15〕《艺术价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 40 、198—199页。
〔16〕《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版,第65页。
〔17〕参阅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探本》。
〔18〕转引自程麻《文学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19〕《人类价值新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0〕参阅〔美〕弗莱德·R·多尔迈著《主体性的黄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