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宋艳军 1 ,杨 光 2
(1.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2.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 黑龙江位于祖国边陲,省内以汉族为主体,居住着53个少数民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文化是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流传于民间口头,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散落流逝。如不加以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瑰宝将不断衰落与消亡。在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人数上比汉族人数少,将汉族以外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均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历史文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够重视民族的文化建设,显现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在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1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概况
黑龙江位于祖国边陲,是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边疆省。黑龙江省内居住着53个少数民族,包含满、朝鲜、赫哲、鄂伦春、蒙古、回、鄂温克、达斡尔等土著少数民族在内,其总人口近200万人。回顾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土著居民的历史,可以看出各少数民族与现代社会相隔绝,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主要以较原始的渔猎活动为生,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因散居且流动性较大,导致他们在生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较为缓慢。
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尤其对经济不发达、弱小的民族文化发展影响深远。黑龙江省内的少数民族就很典型。地理环境决定了一些少数民族以渔猎为生的生产方式,同时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在黑龙江就流传着“棒打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说法。这种生产活动的成果,主要依赖大自然,靠不能自己主宰的自然界的力量活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不仅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北方民族文化,同时还保留了各自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学认为,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定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文历史直接影响民俗文化的生成。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做出的文化选择,逐渐形成了该民族的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及游艺民俗等。这种文化选择既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是人们创造性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1]。
(4)强化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创新人才在华发展。美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对基础科学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为在美国的高素质留学生创造较为便利的科研或创业条件,高度重视高校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我国无疑是拥有最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和工作人群的国家,在基数优势的前提下,我国应更加关注创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海外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并引导各类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聘用实力过硬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判标准。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是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主要体现于服饰、饮食、住宅、礼俗等方面。
2 部分地区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衰落
目前,黑龙江省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仍存在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产物和服务供应能力不够、文化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等问题。如何有效传承和保护各少数民族文化,仍亟待探讨和研究。
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歌只流传于民间口头,有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散落流逝。如今,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也正处于濒危之中。如赫哲族的民间史诗——伊玛堪,伊玛堪的歌手是这项古老的艺术的传承者,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唱功底,使赫哲族的民间文学得以传承。但随着伊玛堪传承人的相继离世,已后继无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老一辈人和传统语言艺术的消亡,少数民族口耳相传的语言处于濒危状态。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乐器部分已失传,如曾在达斡尔人和鄂伦春人、鄂温克人中流传使用的口弦琴。口弦琴是以铁丝为框,以钢片为簧的单簧片小型乐器。由于其结构等的限制,口弦琴发出的音很少,音色也很单调,大多是妇女们在室内自娱自乐。也正因此,其生命历程很短。如不加以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瑰宝将如伊玛堪、口弦琴一样陆续衰落与消亡。
为了得到风室的数值模型,参照70 MW或100 t/h锅炉所配的横梁式链条炉排供风系统的三个风室设计试验台,并通过试验台测量数据与数值模拟数据进行比对,对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3 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概况
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共有性和传承性,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知识、经验等,包括语言、习惯、风俗、道德、科学知识及技术等多方面。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祖先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繁衍生息。通过交往和沟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当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候,不能任其消亡,积极扩大其文化传播途径,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要弘扬传统的传承方式,更要探寻新的途径。
首先,加强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鸡西等地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群众艺术博物馆。与此同时还设置了少数民族群众艺术馆分馆、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馆分馆。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梅里斯达幹尔族区、同江市建设了文化馆和图书馆及民族博物馆。建立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的乡镇文化站。利用有限电视、网络不断在偏远地区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倾斜力度。通过设立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立足于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老陈哈哈一笑,说我当过侦察兵的,别看我一把年纪了,两三个人还真的不是我的对手呢。老陈蹲了个马步,然后挥出一拳,说怎么样,这一拳,至少有几百斤的力量。然后,他又来了一个白鹤亮翅,由于脚底不稳,身体晃动了一下,我赶忙伸手搀住了他。
其次,开展体验文化活动,充分开发旅游资源。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传承性好,民俗文化类型呈现出多样化,以“大散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这都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先决的条件。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牛不是文化,而蒙古族的奶茶和奶茶会是文化;鱼皮本身不是文化,但赫哲族利用鱼皮制作出的鱼皮画是文化,朝鲜族民间盛行的祭祀活动也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感受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做好宣传及传承保护。
清代时汉族大量进入东北地区,并逐渐成为黑龙江流域的主体民族,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来的土著民族最后成为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清代是东北地区人口及民族构成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时代。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生存竞争越来越大,再加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政府的扶持,传统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变。少数民族和汉族以杂居方式居住,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与交融。“十世纪以来,从北方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流域地方南下,与布里亚特、阿伊努、满洲族等混血,最后与汉族杂居通婚,血统加以混合,使语言、习惯、思想等都与汉族越来越同化了”[2]。
4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机制探究
4.1 培养文化认知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文化是由人与外部世界的双重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不断创造出物质文化,创造了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及科学仪器等。文化和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目前,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保护与传承中,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尚未有充分的认识,没有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不能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行为,这应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事。尤其要加强青年一代的自我文化认知,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维护自身传统文化权利的意识,使人们全面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让保护意识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入人心,让人们产生文化自豪感,从而每个人都自发地重视、保护及传承。这是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最直接途径。
4.2 扩大文化传播途径
随着黑龙江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逐渐提上日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重视。
其次,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2012年,第三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黑龙江省通过调查走访和记录存档等方式,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普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加大维护力度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区域,建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场馆,开设了以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文化示范地。此外,大力鼓励研究者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少数民族古籍。
首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对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途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丰富了传播手段,而且传播速度迅捷。最近出现的自媒体不断发展,其传播力量也不可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可以以新媒体手段为依托,加大宣传力度。
最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村镇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建成各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城。在达斡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文化生态区建设工作中,加大力度保护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将少数民族典型民居、公共建筑申报为各类文物保护单位。鼓励创建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学、曲艺、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品牌。发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文特点和民族优势,加强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等国的文明交流。
最后,重视学校教育传承。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去有效理解并掌握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选择适合进行学校教育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深入研究这些“文化资源”,科学地开发利用这些课程。此外,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班级民族文化建设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与培养。
主人走了几十步,转身,向大狗趴着的方向望去,脸上突然放出光来,对往前赶的族人大喊,不走了,不走了,这里好风好水,留下吧。
4.3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文化传承人。在广义上,文化传承人即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泛指一切传播人类文化、承接人类文化的人。从狭义上,文化传承人就指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是为本民族文化发展从事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传承发展,起着传承等重要作用的优秀人物[3]。
因为民族文化传承人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整理和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时,一定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研究与保护。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却正面临失传的严重危机。传统文化的流传主要在民间,很少有文字记录,传承方式单一。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弃艺从商”或无暇“练艺”和“传艺”,导致继承传统文化的后继者严重缺乏。有必要对民间传承人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统计和挖掘,同时要加以保护与培养,尤其是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支持与保护。这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要努力培养一批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队伍。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研究显示:当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时,静脉血栓疾病发生危险增加4倍[23]。分析2项[17,20]半随机对照试验设定的“每日1次,每次1 h”“每日2次,每次40 min” “每日3次,每次2 h”3种治疗策略对骨科大手术病人纤维蛋白原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显示:“每日2次,每次40 min”或“每日3次,每次2 h”对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有一定作用。但因2项研究样本量均较小,对此结果应持慎重态度,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还需做更多原始研究予以验证。
4.4 传承发展与创新相结合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这为黑龙江提供了多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如何充分地利用好、发展好这些独特的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充分发展和良好的利用能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起到良好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支柱产业。发展是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在坚持传承发展的同时,更要与创新相结合。合理地利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打造地方特色。促进黑龙江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极力打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取各组大鼠右侧踝关节组织适量,经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 d、EDTA脱钙液中脱钙10 d后,用大量水清洗,经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80%、95%、100%)梯度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度5 μm)后,行HE染色,以中性树胶封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变情况。
5 结 语
龙江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每个少数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员。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不但要有作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知感,更要有作为中华民族之主人的责任感。加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探索发展途径,研究创新方法,这既是少数民族自身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容,甚至是全人类的重大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8.
[2]田口稔.满洲风土抄[M].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1975:152.
[3]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18.
[中图分类号] F127
[基金项目] 2016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6SHE02)。
[作者简介] 宋艳军(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东方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日本文化;杨光(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副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博士,民族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史、区域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