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胜利油田窜聚井杆管偏磨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凯伦[1](2020)在《煤层气井管杆偏磨影响因素分析与内衬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煤层气井排采出的煤层水缺少润滑性且具有腐蚀性,导致管杆偏磨尤其严重。目前煤层气井多采用加装内衬管的方式进行管杆偏磨治理,但由于现场设备老化,加装内衬速度过慢无法满足煤层气井需求。为此本文对煤层气井管杆偏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内衬管进行理论研究及加装内衬设备进行优化,对优化后生产的UHMW-PE内衬管进行现场应用研究。从而达到提高现场生产效率,有效缓解煤层气井中管杆偏磨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针对煤层气井中管杆偏磨问题,分别对自然井斜、失稳弯曲、管杆振动和煤层气产出液等偏磨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从井眼轨迹和中和点两方面对发生偏磨位置的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煤层气井管杆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油管和抽油杆的力学模型。从UHMW-PE内衬油管的技术原理出发,通过磨损试验和耐药性试验对UHMW-PE内衬管性能进行研究。结合煤层气井现场效率低下及生产设备老化严重的问题,对试压机和翻边机等设备进行结构优化。通过Fluent与Mechanical对普通油管和优化后生产的内衬油管进行可靠性验证,并对内衬管现场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煤层气井管杆偏磨的因素复杂多样,且腐蚀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偏磨,UHMW-PE内衬油管具有超高的耐磨性能和良好的耐药性能可有效缓解管杆偏磨,优化后的设备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能大幅提高加衬效率。研究结果对煤层气井中使用内衬油管的配套工艺和提高现场作业的高效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剑[2](2020)在《抽油杆管柱力学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文中指出石油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以及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用重要地位。石油开采作为利用石油资源的前提,在整个石油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现今技术条件下,石油的开采还是以有杆提升系统为主。作为石油有杆提升系统的关键部件,抽油杆柱的寿命是影响采油井免修期长短的重要因素。抽油杆柱的使用寿命与其受力状况密不可分,研究抽油杆柱工作中的受力情况是延长抽油杆柱使用寿命,延长采油井免修期的前提,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一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抽油杆柱失效形式进行了分析,发现抽油杆主要受循环载荷,摩擦载荷作用,得出抽油杆柱主要的失效形式是疲劳断裂和偏磨失效。(2)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抽油杆柱受力资料的前提下,考虑了杆柱重力、浮力、惯性力、固体摩擦力和流体摩擦力、流体作用力等对杆柱受力的影响,建立了抽油杆柱井下受力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分析了抽油机冲次、冲程对杆柱受力的影响;分析了井斜角、井眼曲率对杆柱受力的影响;分析了抽油杆直径对杆柱寿命的影响;分析了防磨块的直径和安放位置对杆柱防偏磨的影响。(3)提出了针对抽油杆柱寿命的杆柱优化方法和针对减少杆柱偏磨的防磨块布置方法。主要包括抽油机抽汲参数的优化、抽油杆直径的优选、扶正器的大小和位置的优选等。(4)本文将抽油杆柱工作行为力学模型程序化,并以MATLAB GUI平台进行封装,编制了《抽油机井管杆系统力学仿真》软件,该软件可实现抽油杆柱井下受力分析及计算,杆柱接触行为分析及偏磨防治指导,分析抽油杆柱组合、井液性质、抽油泵、抽汲参数等因素对杆柱受力的影响,基于延长杆柱寿命的杆柱组合优化等。
杜会尧[3](2018)在《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大港油田油藏类型多,疏松砂岩、深层低渗、稠油油藏是油田构成的主体;油田断块小、复杂程度高、差异大;油井个性特征明显,深、斜、油稠、出砂、腐蚀等矛盾交织并存,举升工艺配套难度大。受油藏地质特征及工艺配套技术水平制约,不同油田区块表现出不同的生产开发特征,杆管偏磨、砂卡埋、腐蚀结垢等问题在部分区块表现的尤为突出。2014年大港油田抽油机井维护性作业实施938井次,其中杆管偏磨问题占比39.7%,疏松砂岩油层出砂影响占比17.1%,于此同时,杆管腐蚀问题愈加明显,大港南部油田目前出现腐蚀现象的油井有550 口。2014年大港油田因杆管腐蚀造成杆断脱,管漏检泵作业130井次,占维护作业工作量的13.9%,因腐蚀每年报废油管约45万米,报废抽油杆近30万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偏磨、出砂、腐蚀问题井免修期普遍较短,造成抽油杆、油管以及作业费用的大幅增加,给油田正常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使原油的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本文通过对短周期井成因进行总结归类,针对偏磨、出砂、腐蚀等成因制定针对性治理措施,找出现有技术、工具的不足,以新工艺新技术的优化改进有效治理疑难短周期井为创新点,如同心双管水力泵治理侧钻井出砂、新型扶正器预防偏磨等。本文还开展了短周期井治理工艺技术对标研究分析,深化短周期井配套技术研究以及不同类型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优化应用深化研究工作,形成治理工艺配套技术序列并推广应用,具有延周期提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生产,控投降本,获取规模效益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本文开展不同类型短周期井治理技术界限研究,实现短周期井技术、经济合理优选。论文研究形成的短周期井治理技术成果,为不同类型短周期井规模治理提供了技术手段,推动大港油田抽油机有杆泵井检泵周期的有效延长,机采工艺配套水平逐年提高。
孙秀荣[4](2018)在《基于抽油杆柱屈曲构型仿真的直井杆管偏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田实际生产结果表明,杆柱中位点以下配置扶正器后,中位点以上甚至全井杆柱仍然存在偏磨现象。目前杆柱的静力屈曲理论以中位点以下杆柱在圆筒内的平面屈曲理论为基础,显然无法解释油井全井实际偏磨现象,因此杆柱在圆筒内的静力屈曲理论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针对抽油杆柱结构与受力特点,进一步发展了杆柱在圆筒内的静力屈曲理论;首次开展了屈曲位移激励下抽油杆柱横向振动规律及杆管碰撞偏磨规律的研究;形成了基于整体抽油杆柱屈曲构型与杆柱横向振动仿真的扶正器布点优化设计方法。考虑接箍和扶正器局部水力阻力的影响,建立了含有非线性阻尼项的抽油杆柱纵向振动波动方程,并基于差分——数值积分建立了非线性波动方程的数值仿真模型,形成了基于非线性波动方程的抽油杆柱轴向分布载荷的仿真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轴向分布载荷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随井深具有明显的非均匀分布特征。以受非均匀轴向分布载荷的整体多级组合杆柱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适应范围更广的抽油机井杆管偏磨临界载荷的计算方法,指出了杆柱组合、杆柱长度及非均匀轴向分布载荷对偏磨临界载荷有较大影响;建立了整体杆柱的动力屈曲临界条件的仿真模型,求解了动力屈曲临界载荷。建立了整体杆柱在铅直圆筒内的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空间屈曲构型的仿真模型。该仿真模型由高阶变系数常微分方程组以及边界条件与连续性条件所组成的非线性代数方程组所组成。基于龙格库塔法建立了变系数常微分方程组的数值仿真模型,以边界条件、连续性条件为约束,并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了微分方程组初值的仿真优化方法,解决了系统数值仿真难题,实现对整体抽油杆柱屈曲构型的数值仿真;基于相邻两个局部径向约束间杆柱的三段式屈曲构型,建立了接箍与扶正器局部径向约束影响的整体杆柱空间屈曲构型仿真模型,形成了基于抽油杆柱屈曲构型仿真的直井杆管偏磨区域与接触压力的仿真分析方法。针对配置扶正器后的整体抽油杆柱仍然处于屈曲状态的实际,将下冲程抽油杆柱的屈曲构型作为抽油杆柱横向振动的位移激励,考虑随井深与随时间变化的轴向分布力对抽油杆柱横向振动的影响,建立了抽油杆柱在油管内非线性横向振动仿真模型,并基于抽油杆柱横向振动与碰撞规律仿真的直井杆管偏磨仿真分析方法给出了扶正器优化设计及间距布置新方法。
李洪康[5](2018)在《H301区块综合防偏磨措施优化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各大油田均存在杆管偏磨问题,且随着油田的进一步开发,杆管偏磨程度逐步加剧。H301区块由于平均日产液量低、生产参数较大、沉没度不合理以及部分油井结蜡、腐蚀等问题,井下杆柱受力情况复杂,杆管偏磨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虽然采用了相应的防偏磨措施,但现役防偏磨措施类型单一,使用方式相对不合理,不能完全满足该区块防偏磨要求。为此,本文开展H301区块综合防偏磨措施优化与应用研究,旨在为该区块以及类似油田提供有效的综合防偏磨措施与方法,从而延长检泵周期,降低开采成本。本文首先通过研究2014-2016年连续三年内H301区块的生产井、作业井以及偏磨检泵井的生产状况与作业原因等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区块杆管偏磨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分析抽油机悬点运行规律以及下冲程井筒中杆柱的载荷分布,研究了杆柱失稳弯曲条件,并结合三维井眼轨迹数据计算出抽油机井杆管偏磨井段;接着通过H301区块杆管偏磨影响因素及偏磨原因分析,筛选出适用于H301区块的防偏磨工艺措施,同时实现了对单井现有的生产参数、杆柱组合、扶正器下入位置及数量进行优化并建立了综合防偏磨措施优化模型,编制了综合防偏磨措施优化软件;最后利用综合防偏磨措施优化软件对H301区块46口偏磨检泵作业井进行综合防偏磨措施优化,其中14口试验井检泵周期由措施优化前的253d延长到措施优化后的371d,32口试验井实施生产参数优化或采用清防蜡剂+沉渣筒措施后,杆柱运行环境得到改善,油井结蜡及泵卡次数减少,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论文研究成果对H301区块偏磨井治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其他油田抽油机井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晨曦[6](2018)在《聚驱定向井防偏磨措施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田采油难度的逐渐增加,定向井采油工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田的重视,开发定向井的项目也越来越多。随着水驱转聚驱油井数目的增加,采收率有明显的提高,但同时在机采工艺技术方面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国内外学者专家对定向井抽油杆管柱接触状态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定向井抽油杆柱扶正器配置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抽油杆柱与油管柱的磨损寿命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引起油井偏磨的因素,由于抽油机井的偏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油田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影响实现降本增效的难题,主要是进行了抽油机井杆柱的受力分析、引起油井偏磨的因素和偏磨防治措施。研究斜井抽油泵防偏磨工作原理“通过对抽油杆柱、油管及抽油泵的优化完成斜井有杆抽油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达到预期的防偏磨效果,满足斜井生产的要求,提高定向井有杆泵采油的效率。
郑宏婧[7](2017)在《基于华北油田机采井内衬油管技术的应用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在油气田钻井、排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类管具、钻具、套管和油管常常处于富含O2、H2S、CO2或酸性电解质溶液中。在动态环境下,由于水力和机械力的相互作用,电化学腐蚀或其他各种类型的腐蚀及其容易在金属管(杆)材料上发生。钻杆和油管的内腐蚀问题在油井腐蚀现象中格外突出,尤其是处于中后期的油田,随着开采的持续开发,井筒、储层等环境持续恶化,杆管腐蚀现象也越发严重。本文对华北油田下属各采油厂机采井产液进行取样分析,分析明确各区块主要腐蚀介质。通过对管杆失效事故进行分类统计,从偏磨位置与偏磨特征两个方面阐述华北油田机采井偏磨机理。通过室内腐蚀速率测试,比较不同内衬材质对华北油田油水样的耐腐蚀效果,综合对比分析内涂层油管、玻璃钢内衬管、渗氮油管等防腐耐磨油管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最终选用HDPE内衬油管解决华北油田偏磨腐蚀问题。遵循“各油田地质情况的差异性注定了内衬管技术参数的差异性,内衬油管技术也不能照搬照抄”的原则,实验研制并最终优化得出适宜华北油田地质情况的内衬性能指标。以井斜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杆管三维力学模型,计算井筒内管杆摩擦力分布,合理分配内衬油管使用位置、数量,在保障防偏磨效果前提下,提高技术应用的经济性。室内测试数据与现场应用结果同时表明,HDPE内衬油管能有效延长修井周期与油管使用寿命,优化工艺参数后制造的HDPE内衬油管管参数符合标准要求,质量合格,制造成本有效降低。
王治磊[8](2016)在《水平井偏磨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低渗透储层作为各大油田主要开发对象,水平井成为实现低渗透油田工业开采价值的有效手段,其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低渗透储层开发地层能量下降较快,生产过程中,不断加深泵挂生产,导致水平井偏磨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水平井后期生产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水平井现场综合配套治理技术尚不完善,本文首先通过建立水平井可视化三维井眼轨迹,对其特征进行研究,直观了解井眼轨迹弯曲变化情况,定性判断偏磨井段;其次综合考虑抽油杆接箍、扶正器及油管对抽油杆柱的支力作用,对三维井眼中抽油杆柱受力分析,计算生产过程中抽油杆柱中和点位置分布范围及沿井深支力分布情况,定量判断偏磨井段,实现防偏磨配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根据现场水平井偏磨情况,统计分析水平井的偏磨规律和影响因素,对水平井偏磨程度进行等级划分,结合各类防偏磨工具优缺点,综合抽油杆柱组合及油管组合优化进行现场配套应用,形成一套适合水平井的经济、有效的防偏磨配套治理体系。
孙旭光[9](2016)在《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杆管偏磨、腐蚀严重造成的检泵周期短、杆管投入成本高等问题,进行了煤层气井杆管偏磨、腐蚀机理分析。通过分析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井下管杆受力及煤层气井生产特性,优化管杆组合和扶正器布置,确定适用于煤层气井长久高效生产的抽汲参数及泵挂深度;应用动压润滑理论,设计出新型内导流扶正器。为我国煤层气大规模高效、稳定、长久、低成本的开采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根据煤层气井水质特征,研究煤层气井杆管偏磨、腐蚀机理,为煤层气井防磨防腐技术提供依据。(2)考虑井斜及接箍产生“多级接箍效应”对杆柱受力影响,应用分段迭代思路,建立抽油杆及油管力学模型。通过分析中和点产生原因,建立直井段和斜井段中和点计算模型。(3)分析煤层气井生产特性,结合现场实测产液量,优化抽汲参数;根据泵效与沉没度关系,计算合理沉没度及泵挂深度;结合杆管受力,在等强度原则的基础上,优化杆管组合;根据三维井眼轨迹和抽油杆弯曲曲线,优化扶正器布置。(4)根据动压润滑理论,结合抽油杆扶正器工作特性,完成新型内导流扶正器设计。应用FLUENT对新型内导流扶正器流场进行仿真,与常用卡箍式扶正器流场进行对比,完成新型内导流扶正器性能评价。通过本文的研究达到减缓杆管偏磨及腐蚀、提高杆管使用寿命的目的,有效减少煤层气井排水系统维护次数,降低投入成本。现场应用证明,试验井连续工作268天不失效,与同周期内其他井杆管磨损情况对比,试验井杆管磨损量明显较小,达到预期试验效果。
桂常胜[10](2015)在《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有杆泵抽油系统优化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处于黄骅坳陷东北部的南堡凹陷北部,凹陷内断层发育,单个断块控制面积小,为典型复杂断块油气藏。陆上该作业区抽油井特征表现为油藏埋藏深(1500,-4000m),平均泵挂深(1890m),最大井斜大(48.1%的井大于30。),各举升方式中抽油机井检泵周期最短(382天)等特点。通过调查陆上作业区举升现状,发现抽油机井检泵周期成为制约陆上作业区检泵周期的关键问题。本文分别从产能预测、举升设计优化、偏磨治理、日常管理优化等方面分析研究了制约抽油机井检泵周期的因素。通过对主力区块进行产能预测研究,确定了主力区块抽油机井合理沉没度,为抽油机井选择合理泵径、泵深提供了依据。在举升设计优化方面,首先确定了抽油机选型的基本原则,其次建立了抽油杆柱受力分析及扶正器间距计算数学模型,为举升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对现有举升配套工具的评价,明确了典型配套举升工具应用范围,使举升管柱功能更加完备。通过抽油机井检泵原因分析,认清了影响抽油机井检泵周期的因素,确认了以偏磨为主的主次要矛盾,开展了偏磨机理研究,制定了配套技术对策,形成了防偏磨优化设计技术。在日常管理方面,通过研究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科学合理的清蜡方式和周期,以及泵工况现场诊断技术和油管检测技术,与举升工艺相配套,延长抽油机井检泵周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陆上作业区举升配套优化原则。现场试验后,延长了抽油机井检泵周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陆上作业区抽油机井长效生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及实践价值。
二、胜利油田窜聚井杆管偏磨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胜利油田窜聚井杆管偏磨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煤层气井管杆偏磨影响因素分析与内衬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管杆偏磨影响因素分析 |
1.2.1 偏磨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1.2.2 偏磨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1.3 内衬管应用现状 |
1.3.1 金属内衬管应用 |
1.3.2 非金属内衬管应用 |
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内衬管应用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煤层气井管杆偏磨影响因素分析 |
2.1 煤层气井管杆偏磨特征 |
2.2 煤层气井液质特征 |
2.3 煤层气井管杆偏磨原因分析 |
2.3.1 自然井斜 |
2.3.2 失稳弯曲 |
2.3.3 管杆振动 |
2.3.4 煤没度 |
2.3.5 煤层气井液腐蚀 |
2.3.6 煤粉溢出 |
2.4 管杆偏磨位置分布规律 |
2.4.1 沿井眼轨迹 |
2.4.2 中和点以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层气井管杆受力分析 |
3.1 直井段抽油杆受力分析 |
3.1.1 直井段上冲程抽油杆受力分析 |
3.1.2 直井段下冲程抽油杆受力分析 |
3.1.3 直井段抽油杆弯曲变形作用力 |
3.2 斜井段抽油杆受力分析 |
3.3 油管受力分析 |
3.3.1 上冲程时油管受力分析 |
3.3.2 下冲程时油管受力分析 |
3.3.3 油管交变载荷 |
3.3.4 油管弯曲变形作用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HMW-PE内衬管应用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
4.1 UHMW-PE内衬管技术原理及指标 |
4.1.1 技术原理 |
4.1.2 技术指标 |
4.2 UHMW-PE内衬油管室内试验与评价 |
4.2.1 纵向回缩率试验 |
4.2.2 砂浆磨损率试验 |
4.2.3 拉伸性能试验 |
4.2.4 维卡软化温度试验 |
4.3 UHMW-PE内衬管性能及特性试验 |
4.3.1 耐磨性及磨损试验 |
4.3.2 耐腐蚀性及耐药性试验 |
4.3.3 其他优良性能 |
4.4 UHMW-PE内衬管生产工艺流程 |
4.5 UHMW-PE内衬油管加工工艺 |
4.5.1 现存问题 |
4.5.2 加工工艺过程及设备优化 |
4.6 UHMW-PE内衬管固液耦合有限元分析 |
4.6.1 模型建立 |
4.6.2 管杆偏磨瞬态动力学分析 |
4.6.3 管杆偏磨流体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HMW-PE内衬管现场应用及效果效益评价 |
5.1 延缓检泵周期 |
5.2 减少耗电量 |
5.3 应用经济效益分析 |
5.4 使用效果报告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抽油杆管柱力学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抽油杆柱受力分析研究现状 |
1.2.2 基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力学模型 |
1.2.3 基于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力学模型 |
1.2.4 抽油杆防偏磨研究现状 |
1.2.5 常用防偏磨技术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采井工况调研与数据整理 |
2.1 测斜数据 |
2.2 井眼轨迹拟合 |
2.3 机采井工况数据整理及分析 |
第三章 抽油杆管柱受力分析 |
3.1 基本假设 |
3.2 抽油杆柱三维力学模型建立 |
3.3 边界条件及载荷计算 |
3.3.1 抽油杆管柱所受重力 |
3.3.2 抽油杆柱所受浮力 |
3.3.3 抽油杆柱和井液柱的惯性力 |
3.3.4 抽油杆柱与井液之间的摩擦力 |
3.3.5 井液流动对抽油杆柱的作用力 |
3.3.6 液柱载荷 |
3.3.7 沉没压力产生的作用力 |
3.3.8 井液通过游动阀的阻力 |
3.3.9 抽油泵柱塞所受摩擦力 |
3.3.10 井液与油管之间的摩擦力 |
3.3.11 抽油杆柱与油管之间的摩擦力 |
3.3.12 井口回压造成的载荷 |
3.4 游梁式抽油机力学模型建立 |
3.5 力学模型验证 |
3.6 影响抽油杆柱受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
3.6.1 抽油机及杆管泵参数 |
3.6.2 抽油机运行参数对杆柱受力的影响 |
3.6.3 井眼轨迹对杆柱受力的影响 |
第四章 杆管接触分析及偏磨防治 |
4.1 大庆油田某区块油井管杆接触行为分析 |
4.2 抽油杆扶正器安放位置计算方法 |
4.3 杆管服役周期计算 |
4.4 杆柱结构优化方法 |
第五章 抽油杆柱受力分析力学仿真分析软件设计 |
5.1 软件简介 |
5.2 软件设计说明 |
5.2.1 软件编写目的 |
5.2.2 软件支撑环境 |
5.2.3 软件总体设计 |
5.2.4 程序主要参数描述 |
5.2.5 软件主要功能 |
5.3 软件功能展示 |
5.3.1 进入系统 |
5.3.2 参数输入 |
5.3.3 运算与保存 |
5.3.4 结果提取与保存 |
5.4 抽油杆柱受力分析力学仿真软件计算实例 |
5.4.1 油井X2计算实例 |
5.4.2 油井P4计算实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油井出砂机理及国内外治理技术状况 |
1.2.1 油井防砂技术现状 |
1.2.2 防砂卡及挡砂技术现状 |
1.3 有杆泵偏磨机理及国内外治理技术现状 |
1.3.1 杆体偏磨防治技术现状 |
1.3.2 管体偏磨防治技术现状 |
1.3.3 其他偏磨防治技术现状 |
1.4 腐蚀结垢机理及国内外防治技术现状 |
1.4.1 腐蚀机理简介 |
1.4.2 常用防腐防垢方法简介 |
1.4.3 常用防腐防垢方法优缺点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
1.5.2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短周期井影响因素分析 |
2.1 偏磨短周期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1.1 井眼轨迹影响 |
2.1.2 油品物性影响 |
2.1.3 工作制度影响 |
2.2 出砂短周期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2.1 不同层位地层砂粒径分布差异及分选性的影响 |
2.2.2 出砂油田井口含砂量的影响 |
2.2.3 不同管径、不同液量携砂能力的影响 |
2.3 注聚受益短周期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3.1 产出液见聚浓度影响 |
2.3.2 粘弹流体产生法向力影响 |
2.4 腐蚀结垢短周期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4.1 腐蚀类型 |
2.4.2 大港南部油田腐蚀类型及原因 |
第3章 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研究 |
3.1 短周期井配套技术分类研究与完善 |
3.1.1 腐蚀防治综合技术分析评价 |
3.1.2 出砂侧钻短周期井携排砂技术研究 |
3.1.3 高产液井杆管偏磨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
3.2 指标对比分析 |
3.2.1 油田内部对比分析 |
3.2.2 与渤海湾油田对比分析 |
第4章 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应用规范 |
4.1 基础资料录取要求 |
4.2 举升工艺技术方式的优选 |
4.2.1 螺杆泵举升工艺简介 |
4.2.2 电泵举升工艺简介 |
4.2.3 抽油机有杆泵举升工艺简介 |
4.2.4 同心双管携排砂采油工艺简介 |
4.2.5 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及经济应用界限 |
4.3 举升工艺配套模式 |
4.3.1 杆管偏磨短周期井柱优化配套模式 |
4.3.2 砂卡砂埋短周期油井工艺配套模式 |
4.3.3 注聚受益短周期油井工艺配套模式 |
4.3.4 腐蚀短周期油井工艺配套模式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抽油杆柱屈曲构型仿真的直井杆管偏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抽油杆柱环境载荷研究概况 |
1.2.2 抽油杆柱静力屈曲研究概况 |
1.2.3 抽油杆柱动力学研究概况 |
1.2.4 直井抽油机杆管偏磨预防措施概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杆柱轴向分布载荷与泵端集中轴向载荷仿真 |
2.1 抽油杆柱结构与环境载荷组成 |
2.2 抽油杆柱液体摩擦力和局部水力阻力计算模型 |
2.2.1 单位长度抽油杆柱液体摩擦载荷 |
2.2.2 接箍与扶正器局部水力阻力 |
2.3 柱塞集中轴向载荷计算模型 |
2.4 抽油杆柱轴向分布载荷的仿真模型 |
2.5 模型验证与仿真分析 |
2.5.1 阻尼项对示功图的影响验证 |
2.5.2 阻尼系数对轴向分布载荷的影响 |
2.5.3 其他参数对轴向分布载荷的影响 |
2.5.4 柱塞集中轴向载荷及其影响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抽油杆柱平面屈曲的杆管偏磨仿真 |
3.1 单级杆柱杆管偏磨临界载荷的仿真模型 |
3.1.1 单级杆柱弯曲微分方程 |
3.1.2 弯曲微分方程的差分解 |
3.1.3 杆管偏磨的临界载荷 |
3.2 组合杆柱杆管偏磨的临界载荷 |
3.2.1 杆柱弯曲数学模型 |
3.2.2 弯曲微分方程的差分形式 |
3.2.3 边界条件和连续性条件的差分形式 |
3.3 杆柱屈曲后构型与杆管接触仿真模型 |
3.3.1 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 |
3.3.2 数值仿真方法 |
3.3.3 平面屈曲后构型及二次屈曲临界载荷 |
3.3.4 抽油杆柱屈曲后杆管接触摩擦力仿真模型 |
3.4 杆管偏磨临界载荷与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
3.4.1 仿真模型精度验证 |
3.4.2 杆管偏磨临界载荷影响因素分析 |
3.4.3 平面屈曲后构型和二次屈曲临界载荷仿真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抽油杆柱空间屈曲的杆管偏磨仿真 |
4.1 抽油杆柱空间屈曲临界载荷的仿真模型 |
4.1.1 力学与数学模型 |
4.1.2 微分方程差分形式 |
4.1.3 空间屈曲临界载荷 |
4.2 抽油杆柱空间屈曲构型的仿真模型 |
4.2.1 力学与数学模型 |
4.2.2 数值仿真模型 |
4.3 屈曲附加摩擦力影响的杆管偏磨仿真模型 |
4.3.1 力学与数学模型 |
4.3.2 数值仿真模型 |
4.4 仿真实例与分析 |
4.4.1 空间屈曲临界载荷验证分析 |
4.4.2 空间屈曲和平面一二次屈曲临界载荷分析 |
4.4.3 杆柱屈曲构型分析 |
4.4.4 杆管偏磨区域分析与实际验证 |
4.4.5 附加摩擦力影响的杆柱屈曲构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局部径向约束的杆柱屈曲构型与杆管偏磨仿真 |
5.1 局部径向约束的杆柱屈曲构型与杆管偏磨仿真模型 |
5.1.1 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 |
5.1.2 数值仿真模型 |
5.1.3 杆管接触区域和接触压力 |
5.2 考虑摩擦力影响的局部径向约束的杆管偏磨仿真模型 |
5.2.1 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 |
5.2.2 数值仿真模型 |
5.3 仿真分析 |
5.3.1 考虑局部径向约束的杆柱屈曲构型 |
5.3.2 与油管接触压力仿真结果 |
5.4 仿真模型的验证与实际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抽油杆柱动力屈曲的杆管偏磨临界条件 |
6.1 抽油杆柱动力屈曲的连续系统仿真模型 |
6.1.1 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 |
6.1.2 数值方法求解 |
6.2 抽油杆柱动力屈曲的离散系统仿真模型 |
6.2.1 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 |
6.2.2 动力屈曲求解 |
6.3 动力屈曲仿真实例 |
6.3.1 连续系统杆柱动力屈曲数值分析及临界条件 |
6.3.2 离散系统杆柱动力屈曲数值分析及临界条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屈曲位移激励的杆柱横向振动与杆管偏磨仿真 |
7.1 平面屈曲位移激励的杆柱横向振动模型 |
7.1.1 力学模型 |
7.1.2 抽油杆柱横向振动数学模型 |
7.1.3 数值仿真模型 |
7.2 空间屈曲位移激励下的杆柱横向振动模型 |
7.2.1 力学模型 |
7.2.2 抽油杆柱横向振动数学模型 |
7.2.3 数值仿真模型 |
7.3 仿真实例 |
7.3.1 平面屈曲位移激励的杆柱横向振动与杆管偏磨仿真结果 |
7.3.2 空间屈曲位移激励的杆柱横向振动与杆管偏磨仿真结果 |
7.4 模型验证 |
7.5 基于横向振动仿真的扶正器布点优化设计方法 |
7.5.1 扶正器布点优化设计方法 |
7.5.2 扶正器配置实例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H301区块综合防偏磨措施优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抽油机井杆管偏磨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抽油机井防偏磨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H301区块杆管偏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H301区块杆管偏磨现状 |
2.2 H301区块杆管偏磨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抽油机井杆管偏磨机理 |
2.2.2 H301区块杆管偏磨影响因素 |
2.3 H301区块杆管偏磨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抽油杆稳定性分析及偏磨井段预测 |
3.1 抽油机悬点运行规律分析 |
3.2 抽油杆柱稳定性分析 |
3.2.1 固定轴向分布载荷 |
3.2.2 变动轴向分布载荷 |
3.2.3 柱塞集中载荷 |
3.2.4 接箍集中载荷 |
3.3 抽油杆柱偏磨井段预测 |
3.3.1 中和点位置预测 |
3.3.2 抽油杆柱屈曲研究 |
3.3.3 井眼弯曲导致杆管偏磨预测模型 |
3.3.4 偏磨位置及偏磨井段预测模型 |
第四章 综合防偏磨措施优化与制定 |
4.1 H301区块适用防偏磨措施优选 |
4.2 H301区块现役措施优化 |
4.2.1 生产参数优化 |
4.2.2 杆柱设计优化 |
4.2.3 扶正器安装位置及数量优化 |
4.3 综合防偏磨措施制定 |
第五章 H301区块综合防偏磨措施现场应用 |
5.1 试验井措施整体概况 |
5.2 防偏磨措施优化应用效果 |
5.3 现场应用效果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及专利目录 |
致谢 |
(6)聚驱定向井防偏磨措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定向井抽油机的悬点运动规律 |
2.1 抽油机的悬点运动规律 |
2.1.1 简谐运动模型 |
2.1.2 曲柄滑块机构模型 |
2.2 纵横弯曲的挠度计算公式 |
2.2.1 挠度计算公式 |
2.2.2 定向井套管挠曲方程的建立 |
2.3 抽油杆柱的轴向力分布的计算 |
2.4 聚驱定向井抽油杆受力分析 |
2.4.1 抽油机悬点速度、加速度变化曲线 |
2.4.2 抽油杆柱受力计算 |
第三章 聚驱定向抽油机悬点载荷计算 |
3.1 聚合物溶液对抽油杆的沿程阻力试验研究 |
3.1.1 不同聚合物浓度的径向力 |
3.1.2 抽油杆柱的重力产生的悬点载荷 |
3.2 液柱的重力产生的悬点载荷 |
3.3 振动载荷与惯性载荷 |
3.4 摩擦载荷 |
3.5 其它载荷 |
3.6 直井悬点的载荷计算 |
3.6.1 直井悬点的最大最小载荷 |
3.6.2 悬点载荷计算结果 |
3.7 聚驱定向井悬点载荷计算方法的修正 |
第四章 聚驱定向井防偏磨措施优化设计 |
4.1 扶正器间距优化方法 |
4.1.1 两扶正器间抽油杆柱段的弯曲变形 |
4.1.2 扶正器合理配置间距设计 |
4.2 偏磨预测结果及扶正器优化结果 |
4.3 聚驱定向井泵效分析及提高泵效的建议 |
4.3.1 影响泵效的因素分析 |
4.3.2 影响泵效的临界井斜角和见聚浓度 |
4.3.3 聚驱抽油杆寿命统计分析及预测 |
4.3.4 抽油机井工作寿命统计分析 |
结论 |
附录A 软件示例图 |
附录B 变量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华北油田机采井内衬油管技术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华北油田机采井生产概况 |
1.1.2 华北油田检泵周期概况 |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抽油杆柱受力研究现状 |
2.1.1 抽油杆柱力学研究 |
2.1.2 抽油杆柱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2.1.3 抽油杆柱力学特征与杆管偏磨问题 |
2.2 油管磨损研究现状 |
2.2.1 正压力与磨损的关系 |
2.2.2 摩擦频率与磨损的关系 |
2.2.3 材料与磨损的关系 |
2.3 内衬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HDPE内衬 |
2.3.2 改性玻璃钢内衬 |
第三章 华北油田机采井偏磨腐蚀特征研究 |
3.1 华北油田偏磨特征研究 |
3.1.1 杆管偏磨主要规律 |
3.1.2 偏磨原因分析 |
3.2 油管腐蚀特征研究 |
3.2.1 Cl-腐蚀研究 |
3.2.2 CO_2 腐蚀研究 |
3.2.3 H_2S及 SRB腐蚀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定向井内衬油管技术应用设计 |
4.1 防腐蚀内衬材料优选 |
4.1.1 室内测试实验原理 |
4.1.2 测试材料 |
4.1.3 测试仪器 |
4.1.4 测试数据及分析 |
4.1.5 内衬材质优选结果 |
4.2 定向井内衬油管防偏磨设计研究 |
4.2.1 设计思路 |
4.2.2 上冲程杆管偏磨力学模型研究 |
4.2.3 下冲程杆管偏磨力学模型研究 |
4.2.4 内衬油管防偏磨应用实例 |
4.3 内衬油管指标优化 |
第五章 防腐耐磨油管内衬技术试验评价 |
5.1 典型井例分析 |
5.2 试验井节能分析 |
5.3 经济效益测算 |
5.4 评价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水平井偏磨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平井杆管偏磨现状 |
1.2.2 水平井杆管偏磨特点 |
1.2.3 水平井杆管偏磨机理定性分析 |
1.2.4 水平井杆管偏磨机理定量分析 |
1.2.5 防偏磨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水平井可视化三维井眼轨迹建立及其特征分析 |
2.1 数据准备 |
2.2 可视化三维井眼轨迹建立 |
2.3 三维井眼轨迹特征分析 |
2.4 水平井泵挂深度预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平井三维井眼中抽油杆柱受力分析 |
3.1 游梁式抽油机运动规律分析 |
3.2 三维井眼中抽油杆柱空间几何关系 |
3.3 抽油杆柱受力分析 |
3.3.1 抽油杆柱接箍效应 |
3.3.2 上冲程抽油杆柱力学模型建立及受力分析 |
3.3.3 下冲程抽油杆柱力学模型建立及受力分析 |
3.3.4 下冲程抽油杆柱中和点计算 |
3.3.5 上冲程抽油杆柱支力计算 |
3.4 水平井泵挂深度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平井偏磨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红河油田水平井生产基本情况 |
4.2 水平井偏磨规律研究 |
4.2.1 水平井偏磨井段分布规律 |
4.2.2 水平井偏磨类型分布规律 |
4.3 水平井偏磨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平井偏磨防治措施优化及应用 |
5.1 水平井偏磨等级划分 |
5.2 防偏磨工具综合配套优化 |
5.3 抽油杆管组合优化 |
5.3.1 抽油杆柱 |
5.3.2 油管 |
5.4 水平井偏磨治理现场应用 |
5.4.1 水平井基本情况 |
5.4.2 水平井综合优化配套治理 |
5.4.3 水平井偏磨治理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我国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失效分析 |
2.1 煤层气井水质特征 |
2.2 煤层气井杆管腐蚀失效分析 |
2.2.1 Cl-与SO_4~(2-)离子引起腐蚀失效 |
2.2.2 CO_2引起腐蚀失效 |
2.2.3 H_2S引起腐蚀失效 |
2.2.4 其他因素引起腐蚀失效 |
2.3 煤层气井杆管偏磨失效分析 |
2.3.1 井斜引起的偏磨失效 |
2.3.2 杆柱失稳引起偏磨失效 |
2.3.3 杆管振动引起偏磨失效 |
2.3.4 偏磨腐蚀失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杆管受力分析 |
3.1 抽油杆受力分析 |
3.1.1 直井段抽油杆受力分析 |
3.1.2 斜井段抽油杆受力分析 |
3.2 柱塞和接箍受力分析 |
3.2.1 柱塞受力分析 |
3.2.2 接箍受力分析 |
3.3 抽油杆任意点轴向载荷 |
3.4 抽油杆中和点计算 |
3.5 油管受力分析 |
3.5.1 油管受力分析 |
3.5.2 油管弯曲作用力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优化设计 |
4.1 煤层气井生产特性 |
4.2 抽汲参数优选 |
4.2.1 泵径优选 |
4.2.2 冲程冲次优选 |
4.3 泵挂深度设计 |
4.4 抽油杆柱组合优化设计 |
4.4.1 加重杆设计 |
4.4.2 抽油杆组合设计 |
4.5 油管柱组合优化设计 |
4.5.1 尾管设计 |
4.5.2 油管组合设计 |
4.6 扶正器布置设计 |
4.6.1 扶正器沿井眼轨迹布置设计 |
4.6.2 中和点以下扶正器布置设计 |
4.7 防腐措施的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内导流扶正器设计 |
5.1 设计依据 |
5.2 方案设计 |
5.3 参数设计 |
5.4 流场仿真 |
5.4.1 流场模型建立 |
5.4.2 FLUENT仿真计算 |
5.4.3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场应用与效果评价 |
6.1 试验井数据 |
6.2 现场应用 |
6.3 应用效果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试验井井斜数据表 |
附录2 杆管组合设计计算 |
附录3 试验井施工方案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有杆泵抽油系统优化及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陆上作业区举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油藏特征 |
2.1.1 地层特征 |
2.1.2 构造特征 |
2.1.3 储层特征 |
2.1.4 油层分布特征 |
2.1.5 流体性质 |
2.1.6 温度和压力系统 |
2.1.7 油藏类型 |
2.2 举升现状 |
2.2.1 2012年举升基本情况 |
2.2.2 抽油机井生产状况 |
2.2.3 检泵原因分析 |
2.3 存在问题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能预测与举升设计优化 |
3.1 产能预测 |
3.1.1 IPR曲线研究 |
3.1.2 泵径泵深优化 |
3.1.3 合理沉没度 |
3.1.4 实施效果 |
3.2 有杆泵系统设计 |
3.2.1 抽油机选型 |
3.2.2 杆柱组合优化 |
3.2.3 配套工具优选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偏磨治理与日常管理优化 |
4.1 偏磨治理技术 |
4.1.1 偏磨机理研究 |
4.1.2 偏磨防治思路 |
4.2 日常管理优化技术 |
4.2.1 参数优化调整 |
4.2.2 清防蜡日常管理 |
4.2.3 泵工况现场诊断技术 |
4.2.4 油管偏磨监测技术 |
4.3 典型井L12-2分析 |
4.4 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四、胜利油田窜聚井杆管偏磨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层气井管杆偏磨影响因素分析与内衬管应用研究[D]. 郭凯伦.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2]抽油杆管柱力学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D]. 黄剑. 长江大学, 2020(02)
- [3]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杜会尧.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4]基于抽油杆柱屈曲构型仿真的直井杆管偏磨理论研究[D]. 孙秀荣. 燕山大学, 2018(06)
- [5]H301区块综合防偏磨措施优化研究与应用[D]. 李洪康.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6]聚驱定向井防偏磨措施优化[D]. 李晨曦.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7]基于华北油田机采井内衬油管技术的应用与评价[D]. 郑宏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水平井偏磨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D]. 王治磊.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4)
- [9]煤层气井有杆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孙旭光.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4)
- [10]冀东油田陆上作业区有杆泵抽油系统优化及配套技术研究[D]. 桂常胜.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