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受众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实用性,多元化的空间营造理念开始被重视。本文将结合共享空间特点,讨论人性化在光影资源利用、复合空间规划、文化特色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色彩心理适应等方面的体现,致力为群众打造舒适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共享空间;人性化;建筑设计
引言:经济水平提高后,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对于赖以生存的空间开始提出更多设计要求。为增强居住的舒适性,建筑设计师开始对人性化理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审视。共享空间通常要承受较多的人流量,所以无论是应用效果还是审美特性都应该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结合空间实际用途展开规划。
一、人性化共享空间特点
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所衍生出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为提高现有空间资源利用率,加快空间内人和人的交流,“共享空间”理念应运而出。该理念最早是由美国设计师波特曼提出,因此共享空间也可以称为“波特曼空间”。在对共享空间融合人性化理念时,要注重社会与自然的平衡点,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使其情感需求与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建筑的人性化设计综合了多个学科,例如:环境心理学、人体力学、人体工程学等等,重视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需求。通过科学的空间结构规划,提高空间应用价值。分析共享空间特点时要结合其实际应用范围,而舒适性、安全感、资源调度是不可缺少的三方面内容。首先,建筑设计要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无论是色彩搭配、物品摆放、空间结构都要符合视觉感官习惯,避免让人在空间内有束缚的感觉,在温度、湿度、空气流通方面也要做好设计。其次安全感是人们对建筑的基础要求,也是最为核心的设计原则。设计师在调整内部布局时,要了解原有空间结构,不能擅自更改承重墙、剪力墙,提高内部空间的安全性,不能因为审美设计而造成安全风险。最后,建筑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保障最终效果符合预期要求,就要对现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结合地理环境、实际应用等因素。例如:北方冬季寒冷,在设计共享空间内的通风系统时要多考虑风向以及季节[1]。
二、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共享空间营造
(一)利用光影资源
在对共享空间进行设计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降低建筑成本,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光具有照明、光影调节等作用,经过一些特殊设计就能成为全新的空间规划理念。光在空气中传播,在遇到物体后就会形成折射光、反射光,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会呈现出多种感觉。设计者可以在空间规划时充分利用其光影资源,让共享空间变得更加有艺术性,并实现照明功能,如图1所示。对于一些公共大厅来说,设计师可综合平面结构、采光特点、建筑材料、成本投入等方面内容来选择不同的采光方式。例如:一些对景色需求多的室内建筑或旅馆建筑可以利用透光性较好的玻璃材质,设计出大面积的落地窗,让自然光源和室内环境融为一体,白天还可以减少灯具的应用频率,符合节能环保要求[2]。
图1 建筑中的光影设计
(二)复合空间规划
建筑项目的大量开发,让原本就短缺的土地资源用度变得更加紧张,为最大程度上凸显空间的有效性,就需要重视对现有资源的复合型规划,提高空间利用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将整个共享空间视为一个整体,在规划复合空间时,可按照功能性将整体划分为多个独立小单元。满足人们多种行为活动要求,小空间之间可设置关联结构。人们置身于大空间内会感到宽阔自由,而进入到独立的小活动空间内,又会感觉到安全感和私密性。复合空间规划不仅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多元化、重视隐私感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提高对现有空间的多重利用效果,按照群众需求打造出适宜交流沟通的空间单元。
(三)文化特色融合
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鳞次栉比的大厦固然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但是雷同的建筑结构也导致“千城一面”情况的出现,智能化、便利性提高的同时,地域文化特点也在逐渐衰落,鲜明浓郁的本土色彩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已经越来越少。十九大会议上提出“中国梦”相关理念,唤醒了人们对文化审美的意识。文化审美也属于人性化的一种,尤其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共享空间内,融合地域特色,有利于宣传弘扬文化精神,例如:沈阳中街作为市内最大的商业步行街,设计师将两侧所有商贩店铺都设计成古色古香的中式框架,与当地故宫、大帅府等人文景点形成呼应,在平时逛街购物时人们能感到更加亲切,也富有地方特色。
(四)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效果决定了人们进入到某个空间后对其功能性、实用性、审美性的第一印象。同时硬件环境打造也是人性化理念最直观的表达。当前很多共享空间中基础设施建设效果不理想,例如:通风、温湿度、采光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一旦室内空间长时间缺少自然光,在空间内人的情绪也会受到负面影响,会激发烦闷、舒服、压抑的感觉。如果通风系统使用效果欠缺,群众在室内停留时间过程会出现胸闷、头晕、气短等感觉。因此在建设共享空间内的基础设施时,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考虑受众心理预期,例如:增加休闲区座椅数量,电梯轿厢加宽以便轮椅进入等等,提高人们使用的便捷度与舒适性。
(五)色彩心理适应
色彩对人类心理会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被归结为“环境心理学”当中,除了色彩,环境心理学还包括温度、空气、声音、光照等因素对人类心理的影响。色彩适应是人类最直接的视觉感知,根据空间实际用途选择合适的颜色能够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满足精神需求,反之就会对情绪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其心理不适。例如:红色、橙色、黄色等饱和度较高的明亮色系会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太阳、热情,运用此类颜色能够将共享空间塑造出温暖、自由的感觉。而白色、蓝色、灰色等饱和度较低的颜色就会让人感到冷静、严肃,也让空间增加了沉重感,收缩性强。因此设计者可通过颜色来控制空间的尺度感、距离感,打造符合受众心理预期的共享空间。
结论
综上所述,共享空间的设计要重视服务性,因为不同类型的建筑所要面临的受众也有所不不同。因此在进行内部空间规划时,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理念,吸收并凸显人类情感,使受众能够在空间内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协调好现代化建筑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唐佩璐,张玉萍.基于用户体验的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成都龙湖九里晴川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9(02):54-59.
[2]谢孟举,徐燊.高层办公建筑中生态共享空间的设计探析——以湖南衡阳水利办公楼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9,37(01):25-29.
论文作者:李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空间论文; 建筑论文; 空间规划论文; 理念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心理论文; 受众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