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主题与亚瑟身份:《海王》的生态文明题旨解析
杨蕴文 李淑景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许多文学和影视艺术作品中讨论的重要主题,引发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本为一个整体的海洋与陆地在电影《海王》中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亚瑟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逐步正视自我,构建出了自身的多重身份,由一个自卑的“野种”而逐渐成长为搭建海陆沟通的“桥梁”,并最终成长为一个为人类而战、为家园而战的超级英雄。
生态批评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境况下,审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对自然的态度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手段;它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暴殄天物的消费主义、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对地球、宇宙、自然、人类、民族、世界等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文学艺术评论者从生态意识这一维度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评价和论说。[1]文学和影视作品的生态批评的意义,就在于它直接担当着建设人类生态环境的使命。全球化特别是工业现代化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使得人类处于四大生态危机之中: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引发自然生态危机;二是人与他人的冲突,引发社会生态危机;三是人与自我的冲突,引发精神生态危机;四是人与文明的冲突,引发文化生态危机。这些生态危机就是生态批评所产生的现实背景。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灾难,人类迫切需要重建生态文明。生态批评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来解读和反思人类与自然、人类之间、人类自我、以及人类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中,生态批评在提高当代人们的生态意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其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合理的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有非常积极的意义。[2]
电影《海王》是一部史诗级的科幻电影,讲述了一个超级英雄亚瑟的成长与成功的故事。电影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揭示了海洋与陆地两个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生态关系。影片不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质疑,而且还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以及主人公亚瑟的身份构建进行了反思。海王亚瑟就是在这种质疑和反思过程中,逐渐清晰地认识自我身份,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
一、工业文明温室中的生态主题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文学影视等艺术作品所长期讨论的焦点。电影《海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亚瑟同母异父的弟弟奥姆王想要通过联合海洋世界的其他王国,一起向陆地宣战。而他宣战的理由,在陆地人类看来并非不合理,那就是陆地上的人类在毫无节制地消耗着自然资源,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污染和破坏着海洋环境,以致整个地球的环境不断恶化并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奥姆王虽然存有私心,想要通过联合其他王国成为海洋领主,但是通过奥姆王之口传达了海洋生物对于陆地人类的控诉——陆地对海洋构成了强大的生存威胁,涅柔斯王一语中的:“陆地人类早晚会自我毁灭的。”[3]人类对于环境的无限度消耗加速了生态环境的腐蚀和恶化,如果不加阻止,任其发展下去,整个生态系统必将遭到最终毁灭,人类也将走向灭亡。
影片中出现在电视新闻里的画面,洪水过后,堆积成山的垃圾,满眼的人类消耗掉的塑料制品废弃物从海洋中冲刷到岸上,这是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以及对其他生物践踏的结果,是自然界给人类发出的声声警钟。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危机: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现象变异的观察和体验、洪水、海啸、沙尘暴、地震、工业污染、全球变暖、自然物种濒临灭绝等等,都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然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与其他生物本是一个整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对其他生物的虐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实就是在加速其自身的毁灭,牵一发而动全身,终将导致人们生活、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人类必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海王亚瑟是亚特兰蒂斯女王与灯塔守护人的爱情结晶,自小生活在陆地上,具有超能力,他的支持者认为他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桥梁;但他的反对者却认为他非人非神,是个“野种”,没有资格进入海洋世界,更不用说当统领了。因此,一方面海王被许多人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出面来调和陆地与海洋的矛盾,避免毁灭性的战争的爆发;另一方面,他遭到了许多人的鄙视,使得他最初对自己多重身份的认知是矛盾而又模糊不清的。
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兄弟之间矛盾的激化,以及众人对于他的期望,一方面,亚瑟开始正视自己作为亚特兰蒂斯女王的长子,开始争取亚特兰蒂斯国王的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作为陆地人类的代言人,他的特殊身份就象征着沟通海洋与陆地的桥梁。[7]因此,亚瑟逐渐承担起了搭建海陆关系调和者的身份,下定决心要找回象征掌管海洋权力的三叉戟,而在与弟弟奥姆王第二次决斗交锋中大获全胜,获得了海洋世界的认可,成为了合法的亚特兰蒂斯国王,避免了一场可能会让海陆两个世界毁灭的浩劫,架起两个世界两种文明沟通的桥梁,使二者和谐共存。而亚瑟亦逐步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莽撞青年最终成长为能够为全人类而战、为家园而战的超级英雄。
二、海洋与陆地两种文明的冲突融合
海洋与陆地的第一次冲突表现在奥姆王发动了大范围的洪水,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垃圾堆积成山,从海水中被冲到岸上,这是海洋对陆地的一次报复,海洋世界向陆地人类进行声讨,宣称要把人类倾倒给海洋的垃圾返还给陆地。这其实也是海洋向人类发出的警告——立即停止对于海洋的污染和侵蚀,否则人类将自食恶果。代表海洋的奥姆王与代表陆地的亚瑟的两次决斗,可以看作是海洋与陆地较量的缩影。第一次决斗以亚瑟的失败而告终,象征着陆地在迎接海洋的挑战中,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就仓促应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三叉戟,结果必然是失败的。第二次决斗是亚瑟终于在三叉戟的神助下,战胜了弟弟奥姆王,将海洋和陆地最终和平地联合在了一起。三叉戟是一个象征符号,其象征着最终解决海陆矛盾的一把钥匙,在它的帮助下,亚瑟能够战胜奥姆王夺得王位,名正言顺地成为统领亚特兰蒂斯的国王,这把钥匙可以理解为团结海洋和陆地的关键,也预示着海洋和陆地最终会联合起来,共存共赢。虽然片中并未明确表达三叉戟的象征内涵,但观众可以将它看作是人类对保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也是人们能够团结各种生物、联合整个自然界的希望。海洋和陆地两种文明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联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电影《海王》海报
1)对原相似岩石试件、掺加微胶囊的相似岩石试件和预压损伤修复后的相似岩石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计算强度修复率,记录应力-应变曲线, 研究微胶囊为围岩裂隙的修复情况。
电影中展现了陆地上拥挤的城市、垃圾成山的海边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影片借用湄拉之口,再一次控诉陆地上工业化的城市、工厂里污水和毒气的排放、沙漠吞噬了海洋的王国。而海底风光却与陆地风景反差巨大,在影片中展现出来大多都是宏大壮观、神奇辉煌的画面,各种海洋生物如人类一样遵循着秩序与规则,和谐生存。海洋世界的奇幻亮丽反衬出陆地世界的喧嚣与污浊。
前文提到的人类所面对的四大生态危机,几乎在影片中都毫无保留地体现了出来: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体现在人类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人与他人的冲突,体现在影片中亚瑟与海盗之间的斗争;三是人与文明的冲突,体现在亚瑟与代表海洋文明的同胞弟弟奥姆王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看作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人类文明的倒退;四是人与自我的冲突,这就是一直生活在陆地的亚瑟在面对有人要他成为亚特兰蒂斯王时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出现犹豫和彷徨的精神状态。亚瑟生长在这些冲突之中,在其成长过程中,他被这些冲突的力量不断地撕扯,导致了亚瑟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和怀疑,从而在海陆的冲突之中,他的立场也出现了模糊和摇摆。
海洋与陆地的矛盾与融合,可以说是两种文明两个世界的冲突与融合。不管是海底生物还是陆地生物包括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不断受到来自其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威胁,大量地球生物面临濒危局面甚至已经灭绝,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其他生物、人类内部、人类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作为两种文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矛盾更是一触即发。
影片中要挑起海陆之战的奥姆王控诉陆地上的人类,控诉人类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使得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这一系列环境问题都加剧了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海洋与陆地本来构成了世界上一切生物生存的环境,然而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改变着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5]
三、男主人公亚瑟的身份构建与转换
这不是一个惹人注意的地方。尽管离东湖不远,但它的看相跟东湖比,说天壤之别不过分。倘说东湖路和迎宾大道两者形成钝角,博物馆和美术馆便是这钝角尖上左镶右缀的两颗明珠。两珠相拥着一个庞然大物,这即是全世界报业占地面积最大的报社区域。而东亭,便深藏在报社背后,像是胆怯地蹲在大楼的阴影之下。博物和美术的珠光四射,却也照不到它那里去。
泄漏7 200 d后,上覆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氟化物污染羽状物继续向南侧扩散迁移,浓度也在持续增大,但迁移距离为75 m,扩散面积12 800 m2;此时下伏岩溶含水层出现低浓度氟化物迅速向南侧迁移,最远迁移距离约300 m,扩散面积36 600 m2。
亚瑟一开始对自己的身份是自我否定的,他是自卑的,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亚特兰蒂斯女王与灯塔守护人结合的“野种”[6],与常人不同,其身份在海洋中是不被接纳的,弟弟奥姆王认为他是海洋的叛徒,他也自认为是陆地的代言人,甚至在湄拉公主取笑他把撒哈拉沙漠当作家园的时候,他会无力地为陆地人类进行辩解说“陆地上并不都是这样的”;他是自责的,他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母亲被判处死刑,父母不能团圆的原因。由于他的降生,母亲被海洋世界所不容,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他一度以为母亲已被处死,父亲会孤独终老,只能每天在日出时分盼望妻子的归来,盼望着奇迹的发生;他是不自信的,虽然貌似强大,拥有超能力,能够帮助船员战胜海盗,伸张正义,但其内心深处是胆怯的,亚瑟认为陆地和海洋两个世界都不能包容他,他不知道自己的归属,导致其一开始并不相信自己有能力阻止陆地和海洋之战,不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号令整个亚特兰蒂斯帝国乃至成为整个海洋的统领。而这些都是其一开始拒绝湄拉公主要求他去维护海陆和平的原因。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不断满足了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同时也摧毁了原本美好而纯洁的大自然,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在影片中由此而引发了海洋和陆地两个世界两种文明的对立。海王亚瑟和湄拉公主根据考古线索去寻找三叉戟的旅程,犹如一场朝圣之旅,是一场寻求拯救地球生态环境的旅程,是寻找化解海陆争端的钥匙的旅程。旅途中经过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这两个地方的出现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寓意。一望无垠、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被湄拉公主说成是“荒原”,这个“荒原”象征着如果人类继续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我们的家园最终成为荒凉的不毛之地。另一个象征意义即是,在工业文明的温室中,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越来越颓废乃至毫无生机,变成精神的“荒原”,这亦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随后他们抵达意大利西西里岛,让观众领略了意大利的市井风情,尤其是在湄拉公主与一个小女孩的小小互动中,观众可以体会到一丝人类世界的温情与留恋,以及海洋与陆地之间可以和谐共存的希望。[4]
“其他结余”是预算会计结余类科目,核算单位本年度除财政拨款收支、非同级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年末,行政单位将其科目余额转入“非财政拨款结余—累计结余”科目;事业单位将其科目余额转入“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科目。年末结账后,“其他结余”科目应无余额。由此可见,“其他结余”是用以进行年末收支归集结算的过渡性科目,类同于财务会计净资产类科目“本期盈余”,只是其归集的收支范围小于“本期盈余”,仅限于“除财政拨款收支、非同级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而不是全部各类收支。
结语
电影《海王》所有的矛盾,几乎都是围绕着海洋与陆地的对立而展开的,在这个矛盾冲突中,一个超级英雄逐渐认清自我身份,承担起调解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矛盾、搭建理解的桥梁的使命。虽然电影的结局是海王荣登宝座,弟弟奥姆成为阶下囚,海陆的危机看似得到了解除,但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环境危机真的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吗?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会自此停止吗?
海洋和陆地本是一个整体,二者的整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整体,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就是最高价值,人类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存在优越性,人类与万物是平等的、有联系的,人们应将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和活动的基本标尺,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8],人类必须为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生存承担起主动的责任和义务,保护万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保卫和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既理解物理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又要掌握好运用物理知识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目的性,使教学有较强的有效性,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我认为我们以做到以下几点:
参考文献:
[1]蔡永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20.
[2]姜桂华.为生态批评正名(一)——针对概念混乱的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9-32.
[3]王诺.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J].文学评论,2009(1):63-68.
[4][5]余慧芬.生态批评价值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0(6):112-117.
[6]张华.生态批评的现代性背景及其当代发展逻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3):127-129.
[7]张剑.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2012(3).
[8]Willoquet-Maricondi,Paula. Introduction: From Literary to Cinematic Ecocriticism [C]// In Paula Willoquet-Maricondi (Ed) Framing the World: Explorations in Ecocriticism and Film.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10:2.
【作者简介】 杨蕴文,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李淑景,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标签: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主题论文; 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解析论文; 题旨论文; 艺术作品论文; 自身行为论文; 多重身份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