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现场研究论文_周媛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现场研究论文_周媛

周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得益于媒介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新闻现场不是狭义地单指新闻五要素中的“where”,而是作为一种空间,不仅包括新闻现场空间的实践活动,还包含现场空间的社会关系。传播权力的释放、话语权的增强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使新闻现场发生新的变化。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使得虚假信息泛滥,曲解新闻现场空间,新闻现场成为新媒体环境中最为稀缺的资源。

关键词:新闻现场;空间;环境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7-195-01

新闻现场是新闻的重要元素之一,尤其是在突发性新闻和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在新闻现场的直播报道更能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便是靠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现场直播而起家,中国凤凰卫视以还原“9?11”事件的新闻现场而在众多新闻媒体中脱颖而出。然而长期以来,业界和学界对新闻现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的职业素养和新闻现场直播报道,忽视了对“新闻现场”这一本体对象的研究。新闻现场不仅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且是一种空间,包括作为主体的人在空间中的实践活动以及通过空间实践所体现出的社会关系。

一、新闻现场空间的解构

新闻现场“不是狭义地单指新闻五要素中的‘where’,而是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真实场景’,其内容包括‘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过程、一种情景,在时间概念上它是单向度的、线性的、可再现的。在本体属性上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与‘非虚拟的’。”[1]因此,新闻现场作为一种空间,并不单指物理概念,还包括作为主体的人在空间中的实践活动以及通过空间实践所体现出的社会关系。

(一)新闻现场空间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在新闻现场空间中,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媒体从业者到达现场,围绕新闻事件对事件的当事人、知情人及围观者进行采访,调查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事实真相。比如,2016年在新浪微博引发的“和颐酒店女性遇袭”事件,这一新闻事件是由当事人首先发长微博来讲述遇袭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在这一新闻现场空间中,各路记者采访了当事人“弯弯”及和颐酒店经理、如家酒店负责人、楼道保安等人,通过各方取证对事件进行详细地调查分析,最终使事件水落石出,犯罪嫌疑人落网。

(二)新闻现场空间的社会关系

列斐伏尔认为“必须从空间性―历史性―社会性三者之间的关联缠绕中探讨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2]新闻现场空间呈现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仍以“和颐酒店女性遇袭”事件为例,在这一事件中,起初“弯弯”的微博并未引发大量关注,仅限于她的亲朋好友进行转发,直到拥有566万粉丝的微博号“所长别开枪是我”转发并进行评论,他的微博很快被转发了七万多次,而后多个明星诸如海清、姚晨等微博大V进行转发将事件引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这一传播过程可以发现,普通人的影响力相当有限,微博大V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他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体现了公众与意见领袖之间地位和权力的不平等,也证明了网络舆论能够影响司法进程、推动社会进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新闻现场空间的环境变化分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受众话语权得到增强;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特性,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和发布者;新闻现场空间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变化,媒介技术的进步为新闻现场空间的呈现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一)受众成为传播者和发布者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为受众设置媒介议程,媒体单方面决定受众需要知道什么,不需要知道什么;受众作为接受者,无法表达观点和反馈意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为受众提供了表达的平台,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言“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核心。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力量所在,也是其力量之源泉。它是令人惊奇的复杂系统能够运行得如此之好的原因。”[3]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将身边的新闻上传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从而吸引媒体的关注,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二)话语权的增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开始在诸如“两微一端”等公共平台表达自己的诉求,宣泄自己的情绪。以新浪微博为例,越来越多的用户活跃在微博上,根据Analysys易观2016年11月TOP1000排行榜的统计,在11月微博的月活跃人数为15369.8万人。随着媒介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实现自己话语表达的权利。“2016Q2财报显示,微博净营收和活跃用户数继续增长,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三、新闻现场空间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异军突起,“两微一端”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构建了新的新闻现场空间。这种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闻现场空间,在为媒介环境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虚假信息的泛滥、新闻现场空间的曲解等。

(一)虚假信息的泛滥

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者用从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替代了深入现场实地采访,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转载新闻,加剧了虚假新闻的泛滥。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新闻现场成为媒体最为稀缺的资源。

(二)新闻现场空间的曲解

卡斯特认为信息网络技术催生出新的空间形态,形成以知识为基础,围绕着网络而组织的信息流动空间,在流动空间中失去了可以承担确切社会责任的权力中心,新闻现场中的人为了自身利益对新闻现场进行部分隐瞒或恶意中伤,为受众呈现曲解后的现场空间,掩盖事实真相。在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中,由于主要当事人一死一伤,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为了掩盖自己的责任,只向媒体提供了部分视频,造成了受众对现场空间的误解,动物园将事故责任推到了当事人身上,直到伤者发声,才使真相公之于众。这种对新闻现场空间的曲解不仅误导受众,而且触犯了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造成恶劣影响。

注释

[1]吴闯.“第一现场”的纪实性表达与新闻性本位[J].现代传播,2008(3).

[2]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6.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70.

论文作者:周媛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  ;  ;  ;  ;  ;  ;  ;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现场研究论文_周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