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模块法”的《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牛津论文,上海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模块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筑模块法”的涵义与主要特点 英语教材都有自己的结构体系,或以话题为主线,或以语言结构为主线,或以交际功能为主线。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常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编写框架。在此框架中,话题与功能紧密结合,话题创设的语境有助于呈现语言功能;话题与语言结构相互协调,一方面语言结构必须符合话题内容,并保证语言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话题还需要复现和变换,以保证语言结构的螺旋上升;任务要真实,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操练和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技能,从而实现“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 199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英语教材“On Target!”提出了Building blocks approach(“建筑模块法”)的理念。201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①教材沿用了这一编写思路。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中,Building block(s)有两个释义:一是组成部分、构成要素(Parts that are joined together in order to make a large thing exist);二是积木(A piece of wood or plastic used as a toy for children to build things with)(霍恩比,2009:254)。根据第一个释义,Building blocks是用于构建大体系的组件。这一概念用于教材编写就是要确立教材呈现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即设计语言学习内容的具体模块。根据第二个释义,Building blocks是儿童积木游戏所用的积木块。积木块具有很好的互换性、连接性和通用性,可以层层搭建出积木作品。根据搭积木原理编写教材,就是将教材的基本单位进行组合,形成底层模块,然后以底层模块为基础搭建上层模块。 “建筑模块法”是指,按照儿童搭积木游戏的原理安排教材内容,以模块为教材内容的基本单位,按照起始阶段的学习要求构建底层模块,在底层模块的基础上构建上层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有语言结构和意义的关联,知识和技能编排呈现复现和提升的态势。“建筑模块法”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已获得的语言技能应该成为他们进一步开展语言学习的基础。 “建筑模块法”的主要特点有: ●以学习模块为教材的基本组成单位,下设学习栏目或板块。 ●学习模块内的材料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根据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等综合确定学习模块的横向编排顺序,体现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确定学习模块的纵向编排顺序,体现复现和循环。 二、《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的主题设置 “建筑模块法”遵循学习规律设计学习内容,其关键在于以主题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环境。Cloud、Genesee和Hamayan(2000)指出,语言初学者非常需要内涵丰富、有意义的环境。Wiggins和McTighe(2005)提倡围绕“大概念”建立课程,包括有恒久价值的话题。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对话题的发掘和揭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Jensen(2005)认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相关性和语境模式这三个要素,学生才能学会解读意义。主题教学能同时融合这三个要素,帮助孩子解读材料中语言内容的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 《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的各年级内容由独立但具有内在联系的八个模块(Module)构成,除了下册教材最后一个模块的主题(Things we enjoy)相同以外,其他七个模块主题根据低年段和高年段学生的特点安排。教材的主题设置显现出“建筑模块法”从底层模块到上层模块的特点。三、四年级模块主题相同,为语言学习的底层模块。五、六年级模块主题相同,是在三、四年级基础上的提升和深化,因而属于上层模块。比如,上册Module 1从三、四年级的“认识你”到五、六年级的“认识彼此”,Module 2从“了解我和我们的家庭、朋友”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属于主题的提升;而上册Module 4从“认识周围的世界”到“认识自然界”,下册Module 1从“用我的五种官能”到“区别与变化”则是对主题的深化。随着模块主题从三、四年级到五、六年级的提升和深化,单元话题得以发展,显现出更加深入而广泛的特征。学生的交往范畴从同学、家人扩大到邻居和笔友,他们讨论自己的理想,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思考生活变化、饮食习惯、濒危动物,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生日派对和野外寻宝等。 主题教学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对于普通小学教师而言,其操作难度不容小觑。根据柯顿和达尔伯格(2011)的观点,在主题教学的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1)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年级的课程目标等确立主题中心;(2)围绕主题中心确立学习材料、教学目标;(3)评估。此外,教师还需要考虑到语言功能、词汇选择、材料选择、活动设置、语法结构选择等。 主题教学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如:教师选取的材料难度不可控制,语言不够地道、准确、自然、真实,不能集中呈现语法;教师的主题教学设计可能走入极端,如无限扩大对主题的挖掘而忽视了语言教学本身,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有相关或不相关的学习内容都和主题牵扯上关系;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构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关注了单个主题的设计,而忽视了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关联。 《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遵循的“建筑模块法”将这些问题考虑在内,为教师实施主题教学创设了充分的条件。 第一,主题设置将小学三至六年级统筹考虑,兼顾整体性和渐进性。同一主题在教材相同位置进行四次复现与螺旋上升,符合语言学习的高复现原则,顺应学生的心智发展。 第二,围绕单元话题设置的各种栏目活动,为教师实施主题教学提供了活动支撑。栏目活动包括话题导入活动(对话)、话题拓展活动(短文或故事、歌曲歌谣、文化)、语言训练活动和语言运用活动。以话题At school为例,教材预设的栏目活动如下: 在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回到语言教学本身,因此语言结构的集中呈现是必要的,机械训练与意义训练相结合也是必需的。上述话题的导入活动就是语言结构集中呈现的平台,语言训练活动就是机械训练,而语言运用活动就是意义训练。单元栏目活动的内容设计使语言结构的呈现、训练和运用不干扰主题教学的整体思路。 第三,模块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了知识与技能的循序渐进。小学英语教材中知识与技能的编排必须适切、科学、有效,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的模块主题相互关联,单元话题衔接自然,为语言知识的循序渐进创设了语境条件,语言结构随着主题的推进从简单到复杂。语言技能训练活动从低年级听说为主,到高年级逐步加重读写,并随着主题的提升和深化从简单的活动发展到复杂的活动,比如,说的活动从简单问答发展到做调查,读的活动从阅读小对话、小语篇、小故事发展到阅读邮件、科普文章、长故事。学生在探究主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三、《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的学习内容编排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原则”,即:“要依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要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的原则”(教育部,2011:40)。《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遵循“建筑模块法”的理念,试图从两个维度上体现上述编写原则:一是在教材模块纵向方面,体现低高年段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二是在教材模块横向方面,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保证语言知识和技能螺旋式上升。 1.语言知识编排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教育部,2011:18)。 在语音方面,《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为此专门设置了语音学习板块,从26个字母到辅音、元音,再到辅音字母组合、元音字母组合,最后到音标,各分册侧重解决不同的语音问题。语音学习内容通过儿歌和幽默趣味的插图呈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词汇方面,《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的核心词汇主要以话题词汇的形式呈现。比如,围绕话题“我自己”的词汇有hair,eye,ear,nose,mouth,face及相关形容词big,long,small;围绕话题“业余爱好”的词汇有dance,paint,read,sing,skate,swim。单元话题下的语篇为词汇的呈现提供了良好的语境。学生在学习新单词的同时,需要不断扩大自己头脑中的词汇网络。主题的复现与循环使得新词汇有可能纳入到已有的词汇网络中去,这样学生就可以建立基于同一主题的词汇关联网络。 在语言结构方面,《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兼顾了语言结构与话题的匹配度和适切性,选取典型的语言结构,在真实语境中呈现其用法。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逻辑分析能力弱,因此小学英语教材应以语言结构,即固定句式为起始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在后续阶段再逐步加入语法。固定句式一般不涉及语言形式变化,易于理解和模仿,但是仍然存在难度差异。 在语法方面,《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的主题与话题编排旨在有利于语言意义的构建,有利于呈现语法的表意功能。比如,“观察日升日落”这个单元话题,以“The sun rises in the morning.”呈现一般现在时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话题创设了呈现语法的理想语境,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法的表意功能。同时,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得语法知识在模块之间、单元之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在模块“Relationships”中,学生讨论Family life这个话题,介绍家庭成员在特定时间做的事,学习现在进行时的陈述句;接着在模块“Out and about”中讨论At the beach(海边度假)和An outing(户外探索),学习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最后在模块“The natural world”中讨论Wind(风的变化),将现在进行时与副词作状语这一语言知识结合起来学习,拓宽学习内容。这样,语法知识随着话题的拓展渐次展开,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任何语言学习者都不可能一次就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儿童更是如此。王蔷(2009)指出:儿童需要充足的机会反复不断地操练相似的语言。在《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中,重要的语法项目不仅在同一册教材之内加强了复现率,不同年级模块的循环复现使得语法的纵向复现率也大大提高了。如模块“My colourful life”在三年级用“I like doing…”讨论“业余爱好”,四年级讨论“一周七天的生活”时也复现这一句型:“Peter likes reading.He goes to the school library on Monday afternoon.” 在功能方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语言知识分级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有关语言功能的语言表达形式。《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功能融入话题之中,有的单元话题本身就体现了语言功能,如Asking the way,Seeing the doctor,有的话题为呈现语言功能创设了条件,如Meeting new people呈现了打招呼用语“Nice to meet you.”。用以表达语言功能的语言形式随着话题的深入而愈加丰富。学生要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形式,才能完成对话题的讨论。 2.语言技能编排 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小学阶段设定的语言技能标准具体分为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一级标准包括“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二级标准包括“听、说、读、写、玩演、视听”(教育部,2011:13-14)。为此,《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设置了各个层次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在课时层面,单元栏目活动的编排设计秉承了以下原则: 第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材每个单元均设固定的听说活动。不固定的会话活动如问答、调查、游戏交替出现。读写活动按照年级逐渐增加比重。 第二,活动要求呈渐进式发展。比如,会话活动从模仿说话到根据调查结果独立做汇报,写作活动按照从描写、仿写再到独立书写,从写词到写句子的顺序编排。 第三,利用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活动形式多样并富于变化。教材编排了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唱一唱、演一演等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依据多元智能而教,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而且为多元智能而教,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学生的语言技能不仅通过单元栏目活动得到训练,而且通过单元层面的任务(Task)和模块层面的课题(Project)得以发展。 四、《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的任务设计 任务型教学是近年来为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所接受的一种教学途径。简单地说,任务就是做事情,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做事情来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也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他们用真实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意义的交流,完成具有真实意义的“作品”。 《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的任务主要安排在单元层面和模块层面。在单元层面,学生要完成单元语用任务(Task)。单元语用任务往往是针对单元话题设计的,比如,关于“Subjects”的单元任务是“了解并介绍朋友的课程表”,关于“Sport”的单元任务是“调查别人的运动爱好,并汇报调查结果”。在模块层面,学生要完成模块任务——课题(Project)。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本模块学到的句型和听、说、读、写技能。比如,关于“My colourful life”的模块语用任务是“汇报自己和朋友的周末活动安排”。单元和模块语用任务的层次设计恰好与程晓堂对于“任务链”的描述相吻合:“大的任务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任务,这样形成一个任务链(Task chain),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或准备阶段),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或发展”(程晓堂,2004:22)。 不仅如此,模块主题的复现决定了各年级模块任务的关联和发展。表2中的模块主题从“My family,my friends and me”发展为“Relationships”,意味着学生不只关注个人的外貌特征、职业能力,而且关注家庭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语用任务也从简单到复杂。 《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遵循“建筑模块法”的理念,以低年段的底层模块和中高年段的上层模块为基本架构,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从教学实施角度来看,这一体系将单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模块教学以及不同学年的教学都联系起来,使教师能够将课程目标的实施落实到具体学年、模块、单元和课时。不仅如此,学校的环境布置、教具、教学资料等都可以围绕相同的主题加以整合。学生则可以依据主题将所有的任务作品收集到一起,作为个人学习进步的见证。 ①《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是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经教育部审查通过,2012年起由上海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基于建筑模块法的小学英语教材(牛津上海版)_英语论文
基于建筑模块法的小学英语教材(牛津上海版)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