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型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它对我国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根源、基础、机制、架构和将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行探究。
一、“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基源
“开放型经济体系”是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与升华。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历史经验,根据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立了对外开放的科学理论,引导我国进行对外开放的试点与探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和新特点,继续毫不动摇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地位日益巩固,成效日益明显。我国对外开放从扩大进出口贸易到借用外国贷款和吸收外商的直接投资,从允许外商在我国举办合资、合作和独立企业到兴办经济特区,从开放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区到开放沿江城市和内地中心城市,从贸易、工业到商业、旅游、交通、金融等领域,从经济到文化、教育、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从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发展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在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和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型经济体系”。它一方面对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发展和提升了几代党的领导集体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思想。它使我国对外开放从政策性转变为体制性的对外开放。它解决了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整体要求。
开放型经济不同于“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出口导向为主,以扩大创汇为目的,总体上是一种政策性的开放经济。而开放型经济是一种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制度性的开放。“外向型经济体系”使我国开放型经济在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基础上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整体。
“开放型经济体系”把我国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构筑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下,我国不但发展货物贸易,还要发展服务和要素流动等贸易;我国不但发展出口贸易,还要发展进口贸易;我国不但要继续引进外资,我国还要到国外、境外去投资;不但深化沿海开放,还要推进内地和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不但要努力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也要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但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良好机遇,同时也要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它将大大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和整体水平。
二、“开放型经济体系”确立基础与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更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根基。
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指出了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机制,就是:“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
1.“内外联动”揭示了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立足点和根本出发点,即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世界市场体系实现互动,加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向传递作用。
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有机互动,把对外开放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做到把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真正为我国经济发展所用;同时,通过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互利共赢”表明开放型经济体系追求的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配置,形成开放才能发展,封闭必然落伍的国际环境;零和博弈的旧观念日趋式微,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渐成国际共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外贸地位不断攀升,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处理好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至为重要。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我国鲜明地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努力争取和维护我国正当的经济贸易权益,又妥善处理同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关系,使世界各国和地区共享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好处。它有助于我国和平发展,使世界正确认识中国,消除“中国威胁论”,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3.“安全高效”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运作的保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下,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移动,各国经济相互依靠、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不断融合。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中,科技全球化趋势的先导作用更加突出,金融国际化的核心地位愈加明显,跨国公司的主要驱动作用更加强劲,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更加密切,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象日趋突出,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衡效应更趋严重。因此,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机遇的同时,也普遍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风险。其中包括对外贸易、资本流动、资源供应、汇率变动、科学技术传播和信息获取等多种风险。因此,在新世纪,我国在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同时,要注重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为此,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做到安全高效。所谓安全是指开放型经济体系运作要积极接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正传递,同时抑制伤害我国经济发展的负传递。高效是指这种体系能够充分实现内外的联动,求得最佳的互利共赢,促进与经济贸易对象的共同繁荣。它不仅有利于我国,而且有利于经济贸易对象国和地区。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构成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机制。
三、“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整体架构
(一)“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加强互动和关联性
1.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改善利用外资的产业对象。
鼓励外商到城市公共设施和交通运输业投资;扩大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范围;鼓励外资银行在东北和中西部提供资金服务;积极引进有助于扩大我国国内消费、为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外资金融机构。
鼓励引入那些技术辐射能力强、吸收就业能力大、资源节约型的外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我国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服务业等产业;鼓励外资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
2.加大开放地域阶梯的深度。沿海开放要继续深化,进行转型升级。
从国际加工装配基地向自主性先进制造基地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制造研发中心、服务贸易和物流中心转变。内地开放要加快,通过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拓展招商引资渠道,规范市场秩序,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产业、劳动力等优势,提高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沿边地区要加强与相邻国家的贸易、投资和资源开发,扩大在基础设施、物流、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要制定有利于沿边地区开放的新的税收、边贸、边境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区、国际物流合作区政策。
3.提高对外开放质量。
为此,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吸收外资考核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要建立在引入技术含量、国内配套比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基础上。要重点引进技术、管理、人才,以促进我国产业自主升级。我国企业在引进外资时,要注重对技术引进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加大和提高对外投资规模质量。
我国政府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要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企业和跨国公司;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承包水平,稳步发展劳务合作;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和海外国有资产管理;通过金融机构加大对“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在研究发明、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我国企业从跨国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提升核心技术和管理水平,构筑本身的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络,树立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扩大无形资产。
(二)通过协调发展,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1.转变贸易增长目标、竞争方式,实现贸易平衡。
贸易增长目标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从粗放式竞争转变为集约式竞争;从重视出口创汇转变为进出口均衡发展。
2.综合调整出口货物贸易结构和格局。
提高自主性高技术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的安全、环保和标准;积极开拓非传统产品的出口市场。
3.积极扩大资源性和中间性产品的进口。
通过完善进口税收政策,科学设计关税结构,以鼓励和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并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
4.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要严格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发展规模,推动加工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和中游集约发展,向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提高加工产业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通过技术转移等多种形式,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引导加工贸易产业从东部地区逐步向土地承载能力强、劳动力充裕的中西部地区迁移。
5.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吸引更多的外国服务消费者到国内来消费,同时鼓励国内服务企业和自然人走出去。大力发展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产业;积极稳妥扩大开放服务业,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建设点面结合的服务业外包基地,以有序地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建立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监管体制。
(三)积极参与世界各种经济组织活动,加强多边和双边经贸合作
1.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活动。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又一个新阶段。我国对“入世”义务履约的良好表现,赢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肯定和赞誉。“入世”后我国在贸易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贸易摩擦的加多和加重。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只有依照世界贸易规则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文件来妥善处理这些贸易摩擦,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正当权益才能得到维护。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我国要积极推动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取得成功。
2.经积极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活动,深入发展双边的贸易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这个战略指导下,我国参与自由贸易区的活动将出现以下变化。第一,将与更多的国家组成自由区。目前,我国正在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和非洲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组建12个自由贸易区。第二,组建后的自由贸易区的内容将有所扩展,从货物到服务到投资。第三,组建后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将充分实现互利共赢的关系。第四,处理好自由贸易区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同意成员之间组成自由贸易区,但前提是组建后的自由贸易区的对外贸易关系不能背离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四)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保证资源供应和金融安全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风险。国家经济安全风险涉及对外贸易、资本流动、资源供应、汇率变动、信息获取等多种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我国资源供给安全和金融安全。
1.推进进口多元化,建立可靠的资源供给渠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需求增加,进口量逐年加大。在我国进口货物中的比重,燃料已从1995年的3.9%提高到2005年的9.7%,金属矿产品同期从4.4%提高到8.4%。2006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1.3%,1.3%,但消费量却分别占到9%、21.6%。随着油价和金属矿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和进口比重的加大,它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安全威胁。
在对外投资开拓能源供给时,要做好境外资源开发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前提,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监管和引导作用,促进中介组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可靠完善的服务。在境外开发资源要布局合理。在合作方式上,要综合运用海外并购、权益投资、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资源型企业间合作等方式。要切实促进资源开发东道国的经济社会进步,实现互利共赢。
2.制订金融事业发展战略。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此,要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加大进口拉动转变,实现国民经济中储蓄、消费、投资等宏观指标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均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降低储蓄率,增加进口;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境内企业、个人使用和持有外汇的限制,增加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海外投资的限额,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逐步允许境内居民对境外直接投资;按照“依法合轨、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监管”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继续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开放型经济体系”确立的重大意义
(一)为我国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1.抑制忽视进口倾向。
在以扩大创汇为目的思路下形成的外向型战略思维下,导致进口速度、结构和效益长期被忽视。
2.扭转贸易大国下的结构失衡。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28%。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7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居于第三位,所占比重各为8.0%和6.4%,已为贸易大国。但是,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整体贸易结构失衡。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与进口贸易额均占世界第三位,有1770亿美元的顺差;同年我国商业服务出口占世界商业服务出口为3.2%,居世界第8位,商业服务进口占世界商业服务进口为3.8%,居世界第7位,逆差130亿美元。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占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为8.2%,不仅低于世界比重(19.9%),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比重(13.2%)。
3.改变粗放式的竞争方式。
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出口只是低成本、数量扩张的方式。以2000年为基期的净贸易条件,我国2001年为103,2002年为103,2003年为99,2004年为93,2005年为88,与此同时,我国购买力贸易条件指数相应年份分别为:111、138、178、222和262。两种贸易条件逆向变动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竞争方式是粗放式的。
4.提升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位次。
我国主要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和低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比重低,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低。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付出的专利费用占产品价格的比重,手机为20%,计算机为30%,程控和数控机床为40%。缺乏品牌,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我国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出口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90%以上是外国品牌做“贴牌”生产。
5.改变资本流动的不对称。
我国一直是利用外资的大国,直接对外投资流入从2002年的527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724亿美元;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却起伏较大,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额2002年为25.2亿美元,2003年出现负增长1.5亿美元,2004年达到18.1亿美元,2005年为11.3亿美元。
(二)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外开放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0到2005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6%,2006年为10.7%,而同期世界为2.8%和3.7%。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全球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天然优势。我国对外贸易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产品中约有70%的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这些国家和集团进口的产品中约有80%为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已成为国际分工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我国对外互利互惠的经济贸易关系,给我国和贸易对象国双方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
2000—2006年间,世界出口和进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各为11%,我国同期各为25%和23%。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家,通过出口物美价廉的产品,在满足进口国家市场需求的同时,减少了他们的支出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增进了各国消费者的福利,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实惠。1997年以来随着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消费者每年至少节约数百亿美元的支出。通过进口扩大了贸易对象国的出口市场。2006年中国进口贸易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0%,远远高于日本和美国。同年进口贸易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本为10%,美国为17%。2007年,中国将以接近1万亿美元的进口市场规模,扩展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空间。
3.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使各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利益。
仅从1990年到2004年,外来投资者从中国汇出的利润达到2506亿美元。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担义务的履行,我国的关税水平进一步下调,我国的服务业加大开放。到2006年年底,中国已经全面履行银行业、证券业和证券市场、保险业和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的承诺,包括放宽或取消外国金融机构在机构准入、地域范围、客户对象、经营业务等方面的限制。服务业市场的扩大,将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利润。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投资的不断扩大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会。
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启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市场规模、对外投资等必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将更广和更强地参与国际分工。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的发展带来更大机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贸易的重要引擎。
(三)有助于推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开放型经济体系将使中国有更多经济能力致力于和谐世界的建设。
1.积极支持和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
在真诚友好、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帮助他们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推动和改善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效益。
2.加倍推动国际经济贸易秩序朝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是经过几个世纪形成的,其中既有合理、进步和科学的成分,也有不合理、落后和非科学的部分。前者促进世界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后者影响了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和效益。但在经济全球化下,任何国家想通过武力打破现有的这种秩序都将给人类带来浩劫,只有通过发展经济贸易,取得互利共赢,才能推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为此,我国支持和完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体制;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主持下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取得成功,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建立互利、互补、互助的新型合作关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相关国际规则,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妥善处理贸易方面的争端。
3.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
这将会更进一步加强中国在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各领域的对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构建世界和谐文化。
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完善不仅会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而且,将为国际社会构筑和谐世界作出表率和样板。
标签:自由贸易区论文; 开放型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