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数感
数学是一门贯穿在整个受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它也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重在开发和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转化能力,提高综合数学素养。所谓数感,实际就是对于数的理解能力,通过深入理解进而能够熟练驾驭和处理数学问题。当前,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数感,轻松解决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感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一开始只具有具体形象思维,只能对形象且具体的事物进行直接理解。因此,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有利于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体验数感,加强对数字与生活问题的理解能力,逐步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常遇到的生活数学,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生活情境。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设更利于数学学习的情境,通过有趣的视频或动画等形式巧妙地转入每节课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接着,在教学中可以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和习题练习用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加学习时的互动,提高学习知识的牢固程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学习人民币元角分时,这一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元角分之间的单位转化、加减计算、实际应用的理解等,此章节是一年级数学学习的一大难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攻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将文字的表述生活化,进行轻松思考和转化。一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自主读题,指出关键信息,认真理解题意。对于买卖问题,用视频动画的形式进行生活场景的模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另外,对于学生常犯的错误,教师也要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整合,耐心讲解,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通过情境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借助信息技术,重视实践体验,形成数感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采用书本讲解为主,较难的部分采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模具讲解为辅,让学生对于难点有更加深刻具体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由于教学设施的限制,教师上课演示不能面面俱到。如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对数学知识的全方位的认识,学生在教室里就能亲自实践,体验不一样的数学视角,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的教学中,三视图考察了学生的立体思维和平面思维的能力。教师除了利用课本和教具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课件,更加形象地进行演示。在多个正方体拼成的不规则立体图形中,学生在判断三视图各有几个小正方形稍许有点困难。这类题目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此图片进行旋转,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三视图中演示“拍扁”法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形成数感。
三、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框架,强化数感
小学数学知识是呈现螺旋式的组织方式,各个知识随着年级段由浅及深,相互衔接。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大多采用机械记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将知识产生前后联系,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较差。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课堂知识层层展开,达到复习巩固旧知识和恰当引入新知识的作用。在知识点复杂的地方,搭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吸收得更加全面具体,不遗漏每个知识点。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本单元主要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其中涉及众多公式推导理解,并且出现的题型较多,学生要想熟练掌握需要多多练习。首先对于圆柱的表面积,学生需要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回顾推导过程,这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链接到前面教学材料中进行巩固。接着,圆柱体积的求解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进行求解。最后,圆锥的体积借助信息技术演示,得出是其同底同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直观且具体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知识框架,更深刻理解每个过程,数感得到强化,在应用上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结语:
数学学科的课程设计要充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形成数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且高效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习资源与技术,2018(6)
[2].郭广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9(5)
论文作者:韦艳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圆柱论文; 情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