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要求指导思想必须统一_经济论文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要求指导思想必须统一_经济论文

经济与社会生活多样化要求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社会生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改革20多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打破了思想的禁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西方自由化思潮和形形色色的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某些混乱以及在社会上产生消极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进行长期的、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1.经济成分多样化并不决定指导思想多元化

有种观点认为,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第一,思想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思想上层建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观念范畴的意识形态,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某种实体,而是活动着的意识主体对运动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思想上层建筑是指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具体说来就是关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和哲学等等观点的观念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上层建筑,是这一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存的还有其他多种意识形态,既有为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意识形态,也有作为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反映的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是由其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的。既然经济基础是该社会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那么思想上层建筑也就是反映并且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就是说,以公有制为主体,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那种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看做可以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又承认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与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上的不完全同步性以及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等方面。社会意识不只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影响。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当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改变时,旧的社会意识不仅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延缓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社会还有广泛影响,还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乃至整个社会肌体发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经济成分多样化的条件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进步的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集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精华的伟大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不仅不排斥其他一切进步的、对社会有益的学说、思想、理论,相反,马克思主义要求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局面。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这种多样化选择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否定,而是其具体表现形式。这种指导思想一元化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构成了我国新时期社会意识领域的鲜明特点。对于这一点,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的历史条件下,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自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应当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利益主体多样化,无疑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但这并不排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牵引作用。我们建设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建设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本身属于社会意识领域的范畴,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以往的精神文明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就共性而言,如在社会公德方面,要求人们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语言美、讲环境美等等;在文化建设方面,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这些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就特性而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性,则在于它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以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对待经济与社会生活多样化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上分析表明,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新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制定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发展先进思想和克服落后思想。在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否则,就会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这是绝不允许的。

2.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新形势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前特别需要及时总结群众的新经验、新认识,有说服力地回答人们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抵制和批驳各种错误观念和思潮。

第一,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最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党加强思想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因此,要使这种理论武装工作真正富有成效,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当前,特别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新形势下产生的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的新问题,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理想信念是一个公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进行思想信念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在系统学习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同时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国家和自己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当中,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能照本宣科、空喊口号、搞不切实际的宣传,而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讲究实效。

二是要紧密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努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重要手段,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在全社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与引导性。在当代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如果推行私有化,推进两极分化,势必妨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如果市场经济的活动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即有利于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它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紧紧抓住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反对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就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有序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遏制市场机制的弱点和消极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同时,我们还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并不反对个人利益,而是要求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反对为谋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要求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集体利益中包含个人利益,集体越发展越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获得。这种集体主义不仅不以个人利益来损害集体利益,而且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提倡为了集体利益应当牺牲个人利益。从长远看,这种牺牲不仅有利于集体利益的增进,而且由于集体的发展而使个人暂时牺牲的利益得到补偿,因而同样有利于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在道德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但我们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求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社会主义企业和个人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而且借助法律规范来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三是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力戒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摒弃僵化刻板的方式、简单生硬的作风。特别要防止和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际活动中去。必须切实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掌握群众情绪,研究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把做群众思想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群众提高精神境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之可信、可亲、可敬、可学。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与群众讲贴心话,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互联网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已经日益成为文化传播活动、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既为我们新闻出版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开拓了新的空间和渠道,使我们的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同时也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这个阵地对我进行渗透。现在的互联网上,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改造,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大力加强互联网媒体建设,加强网上新闻宣传,努力掌握这一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第二,敢于引导干部群众不断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过程中,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相违背的思想言论时有出现,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发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有的公开宣扬私有化,试图借我们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之机达到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目的;有的公开宣扬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试图借政治体制改革之机达到否定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有的公开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试图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而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试图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来占领我们的思想阵地;有的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煽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满;有的通过生产格调低下的影视作品和书刊,宣扬色情暴力、迷信颓废的思想等等。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予以剖析,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就会去占领。特别是对于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政治观点,如反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等的挑战和攻击,必须毫不含糊地予以批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是在与各种谬误的斗争中确立、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入人心的。当然,在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和斗争中,应当注意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以利于团结和教育群众。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来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执政的共产党没有抓好意识形态的建设,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早在原苏联赫鲁晓夫当权时,就鼓吹“全民党”、“全民国家”,开始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公然以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样的思想,代替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致使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大肆渗透泛滥,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丧失了主导地位。我们应当很好地吸取这些历史教训,提高我们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十分警惕和防范国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意识形态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先导和指导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性质、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在经济与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这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势力对抗的必然反映。近些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相对稳定发展时期,有的人以为当今世界政治斗争渐趋淡化,西方同中国的交往都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经济,从而忘记意识形态斗争,宣扬社会生活“非意识形态化”。对此,邓小平清醒地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对抗,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中来。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大搞和平演变。美国现在有一种提法: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迹。这种意识形态领域中“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并非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世界意识形态斗争的必然。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近些年来,他们不断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等向我们发难。因此,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要特别警惕和防范国外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苏联解体后,某些西方国家把冷战的结束说成是西方价值观的胜利,甚至断言“没有任何条理清楚的替代信仰能向西方的民主和资本主义概念发出挑战”。它们竭力要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人权观推向全世界。应当指出,享有充分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重视人权,但是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利用人权问题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我们主张,各国应在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人权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应照顾到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不同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的国家对人权的观点。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要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和保护人权,就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侵略和占领,积极致力于解决地区冲突,以消除它们所造成的大规模粗暴侵犯人权现象;不允许任何国家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创造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以防止发生大规模侵犯人权事件;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步缩小南北差距,尊重和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反对利用人权问题向别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尊重和确保每个国家根据国情制订保护人权措施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我们要警惕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思想瓦解和渗透。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曾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活动只有一小步的距离。西方有人就曾对我国宗教界人士讲,要注意教皇在东欧剧变中的作用。这是明目张胆地在煽动。西方某大国领导人说他相信在他有生之年将看到民主在中国代替共产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西方国家就不会放弃对我们进行渗透、颠覆活动的政治图谋。所以,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清国际政治斗争的大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标签:;  ;  ;  ;  ;  ;  ;  ;  ;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要求指导思想必须统一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