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粮食安全及其成本的合理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粮食安全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粮食安全及其成本的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依靠科技进步,粮食亩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先后越过2500万吨、3000万吨、3500万吨大关。至199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3564万吨。由于这时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也登上5亿吨的台阶,国内粮食市场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省政府及时提出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新思路与新措施,积极引导农民主动缩减粮食种植面积而增加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至2002年,全省粮食面积7324万亩,比1997年减少1668万亩,下降18.5%,播种面积创历史新低,粮食总产量2907万吨,比1997年减少656万吨,下降18.4%,粮食总产量已降至3000万吨以内,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由于这些年江苏粮食消费都保持着一定的增长态势,因此,2003年下半年发生涉及面很广的粮食涨价中呈现出了相对突出的粮食涨价早、涨价幅度大,以及从外省调进粮食多的特点。由于各级政府重视,更由于粮食供求没有发生质的逆转,因此,去年的粮食涨价潮得到了很快遏制。但如何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护与粮食增产、如何确保种粮农民的收入增长、如何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度等等又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之一。
现在从中央到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既事先确定粮食种植面积,又确定必须努力达到的粮食产量,以及根据这一基本要求进行资金配套与措施落实等工作,再一次显示了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的在某个阶段特别或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与流通的热潮。这势必会对整个江苏的粮食供求形势、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乃至整个经济工作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如何冷静地看待目前的粮食供求态势,尤其是如何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使江苏粮食安全处于一种保障有力、成本合理的良性循环,就成了当前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应当加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这里所说的粮食安全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投入在粮食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等环节上的经济支出与机会成本。它主要包括:(1)保障粮食安全的投入支出,例如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财政支持,政府对粮食价格的保护费用,对流通环节的财政补贴,粮食市场与贸易扭曲损失(如粮食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对严重的腐败现象与粮食安全调控工作中的低效率),潜在的产业机会损失与国际贸易机会损失与粮食调控成本等。(2)粮食供求失衡所带来的损失,即粮食不安全、过安全或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所可能造成的损失额,它包括粮食不安全给社会带来的可预见的损失与粮食过剩所带来的损失两种。假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以保障粮食安全的投入支出与粮食供求失衡所带来的损失分别用F[,IC]与F[,LC]表示,粮食安全成本F[,TC]则可以理解为由F[,IC]与F[,LC]所叠加的曲线(参见图1)。
图1 粮食安全成本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F[,IC]随粮食安全度的不断提高而快速增加,可以看做是一条向右上方延伸的直线。F[,LC]呈U形变化,说明粮食不安全所造成的社会损失,如社会不稳定程度等随粮食供给状况的改善而不断下降。这种损失会因市场供需状况的改善而减小,当到达理想的粮食安全度时(在图1中表现为粮食供给由Q[,1]增加到Q[,0]),粮食不安全损失额下降到最低点。紧接着又随粮食安全程度的不必要提高而产生粮食过安全的无效投入,在图1中表现为粮食供给由Q[,0]增加到Q[,2]所明显反映出来的成本差F[,G]。它说明粮食过安全与不安全都是要力求避免的情形。由F[,IC]与F[,LC]所构成的叠加曲线F[,TC],则呈现出非对称性的U形变化轨迹,即U形曲线的右面部分较左面陡,意指粮食过剩情况下的粮食安全投入成本与损失成本都处于很大状态。为此,如何通过合理的重视,在确实达到系统增强粮食生产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可保障粮食安全目的的同时,又防止新的粮食过剩,即如何通过科学的粮食储备调控、供求调控与产能调控而使粮食安全处于一种保障有力、成本合理的良好状态就成了新时期江苏乃至全国粮食研究与实践中必须努力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江苏粮食安全与成本的实证分析
2001年10月起,江苏省全面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全面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在生产方面,农民充分发挥生产经营自主权,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在流通方面,市场供求、产品质量决定收购价格,收购主体多元化,改变了单一经营、市场不活的局面,农民卖粮更加方便。虽种植面积与粮食产量都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人均粮食产量仍处于较高的状态。2002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394公斤,虽比1997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少106公斤,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357公斤高37公斤。2003年的粮食人均产量要再低一点,但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综合产能保护的高度重视,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势头无疑会得到遏制。因此,整个江苏粮食安全的自给率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即使低一些,也符合江苏除早籼稻以外,其它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小麦与玉米均比全国高出0.36的比较劣势现实(参见表1)。
表1 主要粮食作物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
粳稻 早籼稻 中籼稻 晚籼稻 小麦玉米大豆高粱 谷子
江苏
0.76 0.81 1 -1.361.281.02 - -
全国平均
0.71
0.9
0.77
0.851 0.940.950.76 0.82
注: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7~1999)等资料计算。表中所列DRCC值均为1996~1998年三年平均数。
正因为江苏省粮食的比较劣势明显,因此才由以往的粮食主产区变成了粮食主销区。也正因为如此,整个江苏粮食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而从粮食主销区角度谋求与国内粮食主产区、国外重要产粮地的有效合作,并形成相对密切与稳定的产销关系,确保江苏粮食安全的保障与成本合理。且在目前与将来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更应考虑近远期成本的合理界定问题。以下所做的近年来江苏粮食安全成本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参见表2)。
表2 江苏粮食安全的财政成本增长变化比较单位:亿元
粮食生产的
流通、消费的
粮食安全的
增长率(%) 粮食总产
粮总产/
增长率%
财政成本 财政成本
财政成本 (以上年为基数) (万吨)
财政成本(以上年为基数)
199311.28 16.11 27.39 - 3255.26118.85-
1994 8.59 11.48 20.07 -36.47
3123.95155.65 23.64
199511.02
8.67 19.69
-1.93
3356.73170.48
8.70
199612.71 11.52 24.23
18.74
3615.41149.21 -14.26
199714.13 22.22 36.35
33.34
3680.03101.24 -47.38
199818.39 20.75 39.147.13
3463.34 88.49 -14.41
199922.43 20.93 43.369.73
3559.03 82.08 -7.81
200021.02
21.1 42.12
-2.94
3106.63 73.76 -11.28
200122.59 18.34 40.93
-2.91
2942.05 71.88 -2.62
平均 - 3.09 -
111.60 -8.1
注: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局,2002)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工作史料汇编》(中国粮食经济学会,2001)综合计算而成。
从表2可以看出,江苏粮食安全的财政成本在很大程度的波动中不断增长,表现在:
(1)江苏粮食安全成本的增长速度较快,粮食安全成本的不断增长并没有相应地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它突出地表现在1993~2001年的9年中,江苏粮食安全成本的年均增长率为3.09%,粮食安全水平并没有相应地提高,每单位财政成本所分摊的粮食总产量却大幅度降低(年均增长率为-8.1%)。即日益增长的粮食安全成本与粮食总产增长幅度的日益下降并存,即目前用于粮食安全上的巨额支出的必要性是值得商榷的。
(2)江苏粮食安全的财政成本具有很大程度的波动性,粮食安全成本的年均增长率中最高的-36.47%与33.34%之间相差69.81%。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为此,如何合理地确定江苏粮食安全的水平或程度,适当降低粮食安全的成本,将目前部分用于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支出用于粮食生产资源(如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等)保护上,有效注重做好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平衡将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工作。
江苏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政策建议
由于粮食安全是一个与人权及国家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因此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应始终把粮食安全看做为勤政为民的基础性工作。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江苏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应该把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看做与保障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事情。就目前来讲,就是要充分正视现行粮食调控过程中存在着的投入成本大、调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自觉接受加入WTO对粮食调控政策、手段与方法等产生的严峻挑战,并从粮食宏观调控的目标优化,粮食调控体系的不断完善与粮食微观基础的持续强化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必须注重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与粮食产需变动情况对粮食市场的影响,防止新一轮的短缺出现;积极进行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重视粮食产能的保护与强化,积极与粮食主销区发展互利互惠的经济协作关系,积极重视粮食安全体系建设,注重发挥以储备调控、供求调控与产能调控为基本内容的粮食调控作用;积极注重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应与突发事件中的粮食调控的应急响应等。尤其要注意:
1.注重粮食安全规律的研究与运用。
1994年8月28日,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ster Brown)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中国能使世界挨饿吗?——它的崛起正在消费掉全球粮食供给》。他在1995年又进一步认为,到2030年中国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等粮食将减少20%,如果不考虑膳食结构的改善,中国将进口相当于现在世界粮食贸易总额的粮食,达2.0亿~3.69亿吨。随此,中国粮食安全成了国内外政界、新闻界与学术界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对布朗观点进行无情批驳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发展粮食生产。其结果,中国粮食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布朗预言不攻自破,但由此也产生了较长时间的粮食过剩、粮食安全成本的急剧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低价格下农民增收的异常困难。在我们眼看就要走出多年的粮食过剩、粮价低迷等困境时,又碰上了前一段时间出现的粮价暴涨,粮食安全再次引入关注。如何重视粮食安全,如何依靠自己力量,如何挑战可能出现的粮食供求形势逆转……又成了新近议论的热点。这一切都说明我们仍没有把握好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更没有用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战略来指导可持续的粮农经济工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否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而在于我们到底以多大的经济、环境代价来解决,怎样才能在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成本优化与环境可持续保护等方面取得一种和谐的多赢效果。
对此,我们要十分重视粮食安全规律与运用的研究。新近开通的www.2030food.org网寄希望整合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研究力量,对中国粮食安全及其相关的粮食产业化经营、粮食物流现代化、国内外粮食市场对接、粮食技术经济及管理的有机结合等进行前瞻性研究、有效性实施与反馈;致力于体现粮食经济研究理应具备的客观性(注重研究过程与成果发布的相对中立或第三方特性)、层次性(强调具有很强的专业基础与现代沟通手段运用能力的教授主持及富有真知灼见人士的参与)、集成性(强调2030food所具有的开放性与不同学术观点的兼容性)、基础性(强调专项数据库的建立、完善及相关手段方法的规范运用,以及产学研密切结合等),值得借鉴倡导。尤其应注重提高现代粮食安全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例如,粮食安全是粮食供给保障与成本合理定位的有机统一。它不仅要我们从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还应该从经济节约的角度来考虑粮食安全,以期达到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的满意效果。
2.必须形成集中统一的粮食宏观调控中枢。
粮食宏观调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近远期粮食供需的有效平衡,而从消费、流通、生产等环节进行调节的过程或系统(参见图2)。
图2 粮食宏观调控系统结构
由图2可以看出,粮食宏观调控是由粮食储备调控、粮食供需调控与粮食产能调控等构成的一个体系,其宗旨是有效实现粮食供需的数量、质量与结构的平衡,即使粮食安全处于一种保障有力、成本合理的有效状态。其关键措施是:
(1)对粮食省长负责制赋予新的内容,粮食省长负责既应包括产,还应包括销;既包括总量平衡,还包括结构优化;既包括粮食安全的保障,还包括比较优势作用的发挥。
(2)建立起一整套既利于粮食省长负责制作用得到发挥,又能使其缺陷得到矫正的评价、监督与考核办法。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许多很好的有利于比较优势发挥、粮食产销区粮食购销关系建立,以及有利于企业活力增强与市场体系加快建议的具体要求,但在如何保证这些要求得到有效实施方面还缺乏必要的阐述,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难有严格而规范的措施办法对此进行评判与奖惩,必须充分正视与想方设法解决。
(3)致力于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合理物流体系,健全信用制度,从而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深化国有粮企改革,大力发展其它形式粮食经销商,组建大型粮食流通集团,建立高效率流通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农民收入保障机制等。
3.强化耕地及农业基础资源的保护力度。
江苏省在注重按比较优势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注重制订并实施更为优惠的农业保护政策,且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农民安心种粮的积极性,才可能使农民有能力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绿色农业的开发。在实施这一保护政策的同时,又要注重这一政策的“绿化”,即对绿色产品的开发、生态环境改善方面进行大幅度的倾斜;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生态的治理,遏制生态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依法保护耕地,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坚决制止土地的不合理占用,运用经济手段防止土地的抛荒、撂荒;以拍卖的形式出让“四荒”土地经营权和收益权,通过明晰产权来鼓励农民开发“四荒”,增加农业生产资源;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