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省 西安市 710061)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依附相应的文化而存在的。自古以来,人类与动物的联系就密不可分,人类用动物的各种特征来反映人类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多的差异,动物词汇的异同更能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差异性,都取决于相应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本文以英汉动物的隐喻义对比为根据,揭示英汉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关键词:隐喻义;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动物词汇
一、英汉语中动物喻体的一致性
东西方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汉语与英语,不管是音系、形态还是结构上成为了各不相同的语言。然而,动物是不分国界的,民族依据动物的基本特征,对相同的动物产生了相同乃至相似的联想,使得一些动物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被称为英汉文化的重合现象。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中,描述同一事物的同一特征时,会选用同一动物做喻体。
以狐狸(fox)为例。在中英文中,狐狸都表示狡诈,有贬意。中文有狐假虎威、狐群狗党、狐狸尾巴、狐疑不决、狐狸精等。而英语中同样有 He is cunning like a fox.(他狡猾得像个狐狸)。He’s foxy. He’s as sly as a fox and you’ve got to watch him.(他很狡猾。他像狐狸一样狡猾,你得注意点。)可以看出,英语中的fox表示“狡猾的人,诡计多端的人”之义。所以当汉英不约而同地形容某人为狐狸(he is a fox)时,我们对此人的为人应该是一目了然。又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Wolf(狼)都给人“贪婪、凶残”的联想,英语中有as greedy as a wolf(像狼一样贪婪),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汉语对应的词语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这些例子中,动物喻体的指称意义与语用含义均相同,即喻体相同,喻意也相同,也属于思维逻辑和语言文化的相同,方便了异域文化的交流。
二、英汉语中动物喻体的差异性
2.1 社会认知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中文中的牛(ox)与英文中的horse(马)。早期的英国不同于中国古代用牛耕地,而是用马作为耕地工具。虽然马和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但两者喻意却相同,都被认为是:力气大,吃苦耐劳。在汉语中,有一些用牛形容人特征的词语,如:力大如牛, 英文中相对应的则是 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里像牛一样干活与work like a horse对应,连汉语的吹牛都与英文的talk horse意思对等。但也有一些特例,如牛饮就不是drink like a horse 而是drink like a fish ,这是由于早期的英国人误以为鱼的呼吸为喝水所致 。
像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又如中文的老虎(tiger)与英文的lion(狮子)。汉语中老虎因为额头上“王”字而成了百兽之王,是威武、王权象征。而英文中的百兽之王是lion(狮子),与中文的老虎喻意相同,在中英互译中两者往往可以:“替换如: as majestic as a lion如老虎一般威风,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老虎屁股摸不得,beard the lion in den虎口拔牙,甚至连汉语的“母老虎”与英文中的“lioness”也照样对应,说某人老婆是个母老虎也说his wife is a lioness。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地域文化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地域文化自然会影响到语言文字。地域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因此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人经常把恩爱夫妻比喻成鸳鸯,这是受到了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影响,首先,中国人认识到夫妻和鸳鸯具有某些相似性,即成双成对、不离不弃。第二,鸳鸯主要分布在东亚,我国常见,在中国人的认知系统可以触及的范围内。以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而西半球没有鸳鸯,这一点从鸳鸯的英文名字Mandarin duck(官鸭、中国鸭)中就可以看出来,西方人很难把夫妻和鸳鸯联系在一起,因此英语中没有把夫妻比喻成鸳鸯的说法。
同理,西方人把赤贫的人形容为老鼠,(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原因有二:第一,两者具有相似性。赤贫的人食不果腹,教堂里的老鼠找不到食物。第二,教堂是西方社会的常见建筑,信仰基督教的人经常去教堂。相反,历史上基督教从来没有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得到过普及,教堂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圈子之外,对教堂里的老鼠更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中国人没有办法把穷人和教堂里的老鼠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
2.3文化传统的不同
除了以上所述,文化传统也深深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民族传统文化差异使一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的特征,这些都是文化不对等的表现,中西方文化不对等的词汇跨越动物、颜色、数字等多个领域,这里我们仅以动物为例,分析动物喻体的不同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典型的动物即为龙(dragon)。在中国,人们心中的龙是万兽之王,长着骆头,龟眼,鹿角,牛耳,蛇脖,虎掌,鹰爪,鱼鳞,其神态高傲、潇洒,象征着高贵、神圣、皇权,中国图腾等龙历来被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我们常把中国称为“东方巨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褒义词语,如“龙颜”“龙跃凤鸣”“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寓意与之完全相反,龙(dragon)是一种巨大的,身上有鳞,长着翅膀,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巴,口中能喷烟的凶残怪物,是罪恶的象征,不仅吞食人类,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它守候在地狱之门,替魔鬼看守财宝,“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综上所述,习语中的动物喻体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而语言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其表现形式受到了社会认知、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的制约与影响。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既有关联又有差异,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有普遍的共同特点。所以,在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一定要熟悉中西方背景文化的特殊性。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时,深入地研究和领悟外国的民族文化,认识到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才能真正的掌握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正确地相互传递文化,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一.中英文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J].科技信息.2008:30
[2]殷莉.从习语中的动物喻体看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1:7
[3]杨巳炜.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
作者简介:刘珂(1994.06-),女,土家族,湖南省龙山县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论文作者:刘珂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