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17
【摘要】目的 探讨雷火灸辅助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10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从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结果来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96% ,分别优于对照组的86%。结论雷火灸辅助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规范的治疗护理是雷火灸发挥最大疗效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慢性胃炎;雷火灸;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12-02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起居不规律及嗜食生冷辛辣之品增多而致患病率逐年上升,病情多迁延反复,缠绵难愈,且疗效不宜巩固。雷火灸是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消化科临床常用治疗慢性胃炎的中医外用手段,近期在临床实践中对慢性胃炎常规治疗护理外,加用雷火灸治疗慢性胃炎50例,并设对照组50例作对照,治疗组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病例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1)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者(主要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确定病理诊断标准[1])。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胃脘部疼痛,胀满,恶心,嗳气,泛酸嘈杂等。(2)排除标准:有胃痛病史,但不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者;有慢性胃炎,但并发胃癌,结核,糖尿病等疾病者;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疾病者;患皮肤病及贴敷局部皮肤有破损或皮肤过敏者;其他原因不配合治疗者。
1.2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脾胃科住院慢性胃炎患者100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0至64岁,平均35岁,病程6月至2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5至60岁,平均37岁,病程5月至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制酸,抗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粘膜等治疗。
1.3.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雷火灸,加上规范的护理及心理干预。
(1)雷火灸含有以下中药配方:沉香、穿山甲、干姜、木香、麝香等等,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疏风散寒,消肿止痛、扶正祛邪等作用。
(2)取穴:神阙、中脘、关元、足三里穴。
(3)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点燃赵氏雷火灸条,将点燃端放置带有网罩的木制艾箱中,并将燃烧端对准以上穴位上,艾条燃烧端距皮肤3~4 cm。每穴灸20~30 min,灸至皮肤发红且患者可忍受为度,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2.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参照《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2],将胃脘胀痛、嗳气、泛酸、纳差、烧心、恶习呕吐、口干口苦按无、轻、中、重分为四级,分别计分0分、3分、5分、7分。其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评分=[(治疗前证候积分总数-治疗后证候积分总数)÷治疗前证候积分总数]×100%。
临床痊愈:证候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100%;
显效:证候明显减少,积分减少75%~95%;
有效:证候减少,积分减少50%~75%;
无效:证候无减少或稍有减少,积分减少50%以下。
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MINITAB16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2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内、组间的比较,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结果与分析
两组临床比较,见下表
3.护理
3.1雷火灸前护理 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向患者做自我介绍,熟练掌握雷火灸操作流程及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各种心理特点及需求,建立干预基础,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慢性胃炎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与个人体质,精神因素关系很大,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信心及患者的医从性。对患者讲述雷火灸的时间、注意事项,灸条燃烧会产生烟雾,哮喘病人不宜使用。且雷火灸较普通艾灸具有火力大,渗透力强的特点,灸时更应注意防烫伤。
3.2雷火灸的应用及护理 调节室温22~25摄氏度,保护病人隐私,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正确选取穴位:神阙、中脘、关元、足三里穴。在相应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洁待干。将雷火灸条点燃端放置带有网罩的木制艾箱中,并将燃烧端对准以上穴位,艾条燃烧端距皮肤3~4 cm。每穴灸20~30 min,灸至皮肤发红且患者可忍受为度,每日1次。告知患者艾灸期间,保持仰卧姿势,防止突然改变体位致艾箱倾倒烫伤皮肤,若温度过高不能耐受及时通知护士,放置透气治疗巾,继续施灸,并动态观察施灸部位皮肤有无灼伤,如有及时停止雷火灸,对症处理。
3.3雷火灸后的护理 雷火灸后皮色发红属正常现象。施灸部位若出现小疱不需处理,大水疱可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疱液,再用紫草油或美宝烧伤膏涂擦,以无菌纱布覆盖。并嘱患者灸后两小时内勿受风寒及淋浴,适当饮用温开水。
3.4雷火灸治疗期间的饮食护理 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适量增加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瘦肉,蛋类,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食肥甘厚腻的食物,禁食海鲜,鱼虾等发物,忌食煎炸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平时应摄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饮食上宜给予温补食物,可服用红枣、羊肉、葱、姜等温热食物,生食红枣不易消化,可煮熟后再吃。饮食宜少量多餐,多食山药红枣粥。
3.5生活护理 寒邪犯胃是慢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患者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止受凉,避寒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淋雨受寒等; 保持居室温度适宜、安静、整洁,注意通风,避免不良刺激。脾胃虚寒,脉络失于温养,或因感受风寒,寒邪入胃络致使胃痛隐隐,冷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手足冰凉,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根据“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的道理,做好生活、饮食护理,注意休息、保暖,可经常按摩上腹部或用热水袋敷于胃脘部,夜间尤其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讨论
根据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属于 “胃脘痛”、“痞症”、“腹痛”等范畴,其发病关键在于脾胃,因脾主运化、胃主和降。患病日久,脾胃功能减退, 脾气失于运化,胃气失于和降,脾胃不和,气机阻滞从而发生本病,常见症状以疼痛为主,兼见胃寒、气滞、痰湿、血瘀诸证。 采用雷火灸辅助治疗本病,能起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疏风散寒,消肿止痛、扶正祛邪等作用,强健脾胃,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雷火灸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是相互联系,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种联系和影响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其二:是经络学说。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沟通人体表里上下的一个独特的系统。因此中医认为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灵枢.经筋》曰:“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最后是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每个腧穴都具有其特殊性,并有双向调节作用,且对药物的理化作用有相当的敏感性,能使药物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而产生整体调节作用。其三:临床取穴选用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穴。中脘为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主治消化系统疾病;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主穴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之功能。其四:雷火灸成分以艾绒为主,并加入多味名贵中药组成,艾条粗大,燃烧时具有独特的热力与红外线辐射作用,最强温度可达到240℃左右;药物燃烧时,由于其药力峻猛、渗透力强,各种不同配制的药物分子因其未被破坏,被迅速吸附在人体表层,通过一定时间的熏烤,在皮肤周围形成高浓度药区,渗透到腧穴内,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作用,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瘀,从而达到止痛的功效[3] 。
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多因长期胃脘部疼痛不适,多伴有情志不畅,故在护理中,除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之外,要注重心理护理,调畅其情志,肝气畅达,木气疏土,则脾胃健运,则疗效更佳。在使用雷火灸前需要进行相应针对性宣教,使患者用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增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治疗前后要认真皮肤护理,尽量减少患者治疗后的不适感。 尽管慢性胃炎是常见病,易迁延反复,但研究表明,雷火灸治疗慢性胃炎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主要优点在于简便易行、绿色治疗,是一种潜力很大的中医治疗方法,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99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0(5):314
[3]陈秀华,李漾,甄宏鹏.针刺配合赵氏雷火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5(3):43-44
作者简介:李春琴(1972-),女,主管护师。电话:13770676562,邮箱:2815139044@qq.com,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南湖路23号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病科
通讯作者:丁玲(1987-),女,本科,护师。电话:13057571620,邮箱:540612582@qq.com,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南湖路23号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病科
论文作者:李春琴,程喜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患者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脾胃论文; 疗效论文; 经络论文; 皮肤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