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力的中介结构决定生产关系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论生产力的中介结构决定生产关系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介质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关系论文,生产力论文,介质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07)03-0069-06

世纪之交前后的世界呈现着这样的图景:第一,尽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仍常被危机或衰退所困扰,但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所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摇摇欲坠的颓势,却没有日益严重地发展下去,并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甚至一定时期的高速发展。更有甚者,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其同社会主义的相持、抗衡中,表面上看,还能摆出一副咄咄逼人之势。第二,原社会主义国家各以自己的道路和途径放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同程度地走向市场经济,尤其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当今水平,资本主义何以不仅能同社会主义并存还能获得经济上的发展?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社会制度,为什么都必须采取市场经济这一经济组织方式?这些重大问题无法回避,亟待澄清。否则,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混乱,造成危害。然而,机械或简单地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一般原理,显然已不能很好地说明我们所面对的现实①,必须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对这一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一、生产力通过介质结构决定生产关系

1.介质结构定义

生产关系合理与否,并不能直接从生产力本身找到一一对应的答案,②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有一个历史的源于生产力水平的介质结构在起作用。介质结构有以下两项内容:由生产力或其发展产生的新的利益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资源配合组织的经济有效性原则。前者是指,由于生产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变革,为社会经济形态处于变革前的特定人群(阶层、集团、阶级)谋求有别于在旧生产关系下的新的利益追求,昭示了新的技术可能性,即产生出新的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且日益起主导作用的利益目标。这是生产力发展突破旧生产关系束缚的最初表现。后者是指,追求新型利益目标的阶层或阶级,必须在微观上使经济单位内部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符合新生产力决定的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为基础的经济技术要求;在宏观上使稀缺资源在某种社会范围内的交流、组合,符合新生产力水平下社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社会物资和信息传输能力发展状况等提出的必要性和提供的可能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果不割断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联系,这种介质结构可以直接从生产力或生产力在旧生产关系下的发展得出,它只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起媒介作用,而非与它们平列的孤立范畴。介质结构这两项内容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特定组合,一方面决定了生产关系及其变革方向;另一方面,也同时规定了这种生产关系得以存在和再生产自己的经济形式(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经济组织方式(如利用市场或利用计划等)。

2.生产力通过介质结构决定生产关系的机理

生产力通过介质结构的作用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理论上有以下两个逻辑层次。

第一,在一定时期,例如某一社会形态的末期,旧的生产关系同新的生产力的矛盾,首先表现为随生产力发展产生了有新的利益追求的新兴利益阶层或阶级,其利益的实现与旧的社会资源配合组织原则发生冲突③;或者是因为利益目标的矛盾导致的新兴阶级的反抗,旧的统治阶级在旧的生产关系下,按照旧的资源配合组织原则进行生产已越来越不可能。但是旧的生产关系是以旧的资源配合组织方式为依托才得以存在和运行的,而当时的统治阶级又只有在旧的生产关系下才能实现其阶级利益。这样,旧的生产关系,进而旧的资源配合组织原则,必然会受到旧的统治阶级的拼命维护。由此才产生旧的生产关系同新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必然地表现为社会的阶级矛盾。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有待于产生,以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而新的生产关系正是在新兴利益阶层或阶级寻求一种能实现其利益目标的、社会资源配合组织的经济有效方式的过程中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但新的生产力通过什么途径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方向,即产生出新的生产关系呢?这正是问题的所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着各种资源或生产要素从经济有效性来看的配合、组织原则;另一方面,又为那些最先接触先进生产力并谋求变革的阶层或随新生产力一同成长起来的阶级昭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新方式。这就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既为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资源有效配合组织的技术基础,并限定了其变革的方向,又造就着促使新生产关系产生的社会力量。

新的资源配合组织方式的选择一开始也许是偶然的、局部的,但只要能满足新兴阶层或阶级的利益要求,它就自然会日益发展为普遍的形式。它不是人们的臆想,也不是人们主观上随意的选择④,而是在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技术可能性基础上,由特定的人们对利益追求的自发驱动来完成的。在这种新的利益目标产生和形成与其适应的资源配合组织方式的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和使用形式,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在产品的分配原则等方面,都要发生相应的变革。这些变革必然会伴随着激烈的阶级冲突和对抗,并逐步地蛹化为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

二、历史上生产力通过介质结构对生产关系的决定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混沌初开的原始人面对的是荆棘莽丛、猛兽出没的恶劣自然环境,对自然界的了解和生产经验极为贫乏,只能制造和使用极端简陋的石器进行生产活动。

介质结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求生存是人们共同的根本利益。但无论是通过农耕还是狩猎获取生活资料,单个人都无法进行,必须依靠集体力量才有可能。低下的生产力和为求生存这一共同的根本利益,使在微观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氏族为单位、以性别和年龄为基础进行自然分工,共同利用自然资源进行集体生产;在宏观上,各氏族或部落间很少有经济联系,全社会资源处于在局部空间内同生存于其中的人群局部的自然配置,成为原始社会资源配合组织的经济有效性原则。

生产关系:为使上述介质结构得以实现,必然要求得自自然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并在此基础上结成平等的相互关系,对产品实行平均分配,即建立起原始公社制生产关系。

2.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力水平:青铜等金属生产工具逐步取代石器;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但只是人类经济活动分工的开始,分工是极不发达的;一家一户有可能单独从事生产,并能生产出略多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产品。

介质结构:私有制产生,氏族首领、军事首长及富人对物质产品的贪欲,有可能通过获取其他人的剩余产品来实现。⑤ 以一定规模的私有制为单位,集中相应数量的劳动者,以简单协作为主的共同劳动为内容,以私有者获取剩余物为目的,成为实现上述利益目标的微观资源配合组织原则。从宏观上看,不发达的分工使社会资源基本上是在狭小的地区限界内,且在各个私有制的经济单位内部孤立地、分散地配置。

生产关系:在当时土地这种不动产正处于由氏族公社所有向私有转化过程中,所有权及由其产生的一系列财产关系尚在萌芽时期,上述利益目标和资源配合组织的经济有效性原则,把俘虏及负债的氏族成员作为像牲畜一样役使的奴隶,即建立起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还占有奴隶的生产关系具有历史必然性。

3.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末期的生产力水平:铁制农具和牛耕已普遍运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与大量使用奴隶的“耦耕俱耘”相比已显示出优越性。

介质结构:奴隶日趋强烈的反抗使大规模使用奴隶既无利可图,⑥ 又极端危险;新兴土地所有者或原来的奴隶主,可以利用早已存在的小农经济形式获取更多的剩余物。⑦ 能满足上述利益目标的资源配合组织原则,从微观上看,应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直接生产者家庭个体经济为内容,以土地所有者获取剩余产品为目的。在宏观上,因家庭个体经济的小生产具有优越性并居统治地位,不同经济主体和不同地区间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在整个经济中只起从属作用。

生产关系:土地所有者(地主)占有土地,并且据此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⑧ 通过地租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甚至是部分必要劳动,就成为由当时生产力通过介质结构的作用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生产关系。

4.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末期的生产力水平:以15—16世纪期间西欧各国为例,科学上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使纺织、冶金、农业、航海等部门发生技术变革;生产技术的进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分工,当时的地理发现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又为进一步的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触角日益伸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介质结构:商品货币关系猛烈地冲击着旧的自然经济,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随社会性生产力一同发展起来的工商业阶层对以货币为一般代表的财富的追求,受到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障碍。适于新兴工商业阶层对利益追求的资源配合组织原则,在微观方面,应以一定规模的私有制为基础,集中较多数量的劳动者,进行协作或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为市场生产,并能使生产的产品及其规模随市场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流通中以货币形式实现生产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在宏观方面,各微观经济主体在分工基础上为市场从事着专业化生产,市场发挥着联系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并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稀缺资源的作用。

生产关系:“经过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原始积累过程,确立了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成为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雇佣工人,资本家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5.由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生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社会分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齐头并进,使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一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联结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已经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介质结构: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产生和造就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现代无产阶级,他们要求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地位,使生产力的发展符合他们的阶级利益,并且为此而展开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满足生产力水平及无产阶级利益要求的资源配合组织原则,从微观上看,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适合于现代化大生产的企业组织制度的继承,因为这种制度如抽去特定的资本主义关系,剩下的将是对现有水平生产力适合的组织形式。但是,第一,要体现直接生产者的集体意志,使工人由被动的机器附属物变为生产的积极参加者和管理者;第二,生产的结果即社会产品,要做符合工人阶级利益的分配。从宏观上看,在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人们经济活动的全面依赖,从而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性和比例性要求增强。为使稀缺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满足与社会需求间的比例性要求,由社会中心所进行的宏观调节和控制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生产关系:能使上述利益目标和资源配合组织原则得以实现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必须是以一定程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作为主要分配方式为基本特征的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三、介质结构内含社会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规定性

一个社会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整个经济的运行又是靠何种方式来组织,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更不能脱离生产力由生产关系推出。这两个问题的规定性已经内含在介质结构之中了。

根据前述对介质结构的定义和历史上不同介质结构的状况,可以看到介质结构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由特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所追求的利益的性质;二是体现于各种资源配合组织原则中的社会生产的分工水平。这两个方面各自的特点和它们的不同组合,规定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方式。

1.关于经济形式

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最重要的取决于两点,一是利益关系的性质,二是社会分工的程度。如果一个社会,每个经济主体或个人都存在着个体的或私人的利益,同时,经济活动又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分工,从而人们生产的专业性同消费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必须由他们之间的全面依赖性来补充的话,各个经济主体或个人的劳动产品就必须作为商品,他们的局部利益或私人利益就只有在商品等价交换中才能得以实现。那么,这个社会所能采取的经济形式也就只能是商品经济。如果在一个社会中,虽然每个经济主体或个人都在追求着局部和个人利益,但社会分工不存在或不发达,个人或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的实现无须通过交换来实现,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全部或主要部分就不必成为商品。这时,社会上即便产生或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社会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形式也不会是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如果一个社会只存在共同利益,个人无须追求私人利益的话,此时尽管有非常发达的社会分工,人们之间的劳动交换也不必通过商品形式采取等价交换来实现。因此,社会的经济形式也不会是商品经济,而只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经济。所以,一个社会人们所企求的利益的性质——是私人利益还是共同利益,同社会分工的程度,即存不存在发达的社会分工,这两者不同的组合,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还是产品经济。但利益的性质和社会分工的程度并非人们随意选择,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历史上各种不同的介质结构中,包含着不同性质的利益目标和不同程度的社会分工的组合,因而内含着社会经济形式的规定性。在原始社会,是各个氏族(作为不同的经济主体)的局部利益同极不发达的社会分工结合,决定原始社会的经济形式必然是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和封建主的私人利益同不发达的社会分工结合,决定两个社会的经济形式仍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利益关系的私人性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与此同时,社会分工广泛发展,这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必然是商品经济。至于社会主义社会,情况较为复杂,本文后面将专门讨论。

2.关于经济组织方式

介质结构内在地规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形式的同时,也就规定了这种经济形式的组织方式。同时,社会分工的深度及广度,由此引起的各经济主体间经济联系和依赖的紧密度,又客观地决定着一定经济组织方式中的调节机制和手段运用。在这里并没有人们自由选择的余地。在自然经济中,由于各经济主体间和各地区间经济联系不多,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处于分散的、局部自组织状态。因而,对经济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各经济主体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依据传统和习惯,在自己的经济范围内按自身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做出的。所以在自然经济中,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只能是就微观而言。尽管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家机构通过赋税、徭役等形式对全社会的生产和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但整个社会微观经济组织仍是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活动的。实际上,在漫长的自然经济历史时期内,生产力还不具有使人类经济活动迈出狭小地域限界的能力,也不可能产生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意义的经济组织活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孤立性被打破,生产和消费被一分为二,又通过市场使二者联结起来。各个经济主体进行生产所需的投入要素都要从市场购入,所生产的产品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买主,他们的生产、消费和收入的获得都要通过市场的交换过程才能实现。这样,每个经济主体生产什么,采取何种具体的方法进行生产,产品生产出来谁将得到它们等问题,都要依靠供求关系、价格波动和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只要一个社会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组织方式也就必然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活动的市场经济。

就迄今的实践而论,市场经济作为适合商品经济的经济组织方式,由于它所包容的调节手段的差别,可区分为传统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发展阶段。从时间上来看,可以把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作为两个阶段的分界。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在利用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的同时,还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调节和控制,⑨ 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现代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介质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如本文二、5所述,即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人民大众的利益越来越不容漠视,单纯的市场调节已无法满足由高度分工所致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性和比例性要求)的缘故。介质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决定着生产关系变化的方向,即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转变的必然性。另一方面,由于它内含的利益目标的性质和分工水平的变化,迫使人们所采取的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方式,以至经济组织方式所运用的调节手段必须与它相适应。

四、介质结构在当代的作用

根据前面对生产力通过介质结构决定生产关系,以及介质结构内含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方式规定性的分析,现在来回答本文序言中提出的问题。

1.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质

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过一段恢复和调整之后,从50年代到60年代经历了一个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的高速增长时期。70年代到8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阶段。这段时期,通货膨胀相当严重,经济增长率却极低。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采取了各种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使通货膨胀率大为下降,并使经济进入了一个低速平衡增长时期。例如法、西德、日、英、美五国集团1980—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0%。1990年下半年,西方各主要国家结束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持续增长,出现衰退。整个90年代,美国年均增长3.5%、欧盟2.2%、日本1.3%。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受“9·11”影响,2001年仅增长0.3%、2002年2.4%、2003年3.1%、2004年4.4%、2005年3.5%;欧盟2000年增长3.5%,为此前十年的最高值,此后到2005年都未能超过2%;日本在2001年时仍在衰退,从2002年下半年才开始复苏,但直到2005年,增长最高的年份也只有2.8%。

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我们还看到,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进行了修补和调整。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二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不同程度地运用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或运用宏观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是二战以来西方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的普遍措施。政府通过对财政收支的控制,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管理,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影响社会的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在西方国家,由政府财政预算支配的“共用品”(public goods)资源往往占到GNP的40%~50%[10]。在运用宏观经济计划调控经济运行方面,最为典型的是法国和日本。运用计划化的方法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可以说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计划虽一般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的约束力,但由于它们对企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政府利用一定的经济手段促进其实施,对经济的发展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在所有制方面:第一,国有经济在西方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法国,即使80年代西方私有化浪潮之后,到1993年,仍有2700多家公营企业,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占全国投资总额的25%[11]。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5%~10%[12]。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基础上也发生了某些局部的变化,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对私有制的扬弃。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个人资本难以适应规模巨大的生产组织,于是股份公司成为增加资本、扩大规模的重要形式。目前,股份公司已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式中,私人资本采取了社会资本的形式,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其自身范围内的扬弃。

在分配方面:第一,推行分配领域的政府调控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缓解社会矛盾。战后许多国家都通过累进所得税和财产税来进行第二次分配,并辅之以最低工资限额,以缩小高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⑩。第二,某些国家的政府或企业采取措施,将企业的发展和工人的利益捆在一起。例如1983年12月瑞典议会通过“雇员投资基金”法案,规定年利润超过50万瑞典克朗的大公司每年提交税前利润的20%建立基金,由工会集体控制并购买公司股票,以之作为雇员的集体财产,根据工人的利益民主地加以利用[13]。再如日本,资本家一般采取下列办法,把企业和职工利益捆在一起:一是实行“终身”雇佣制,只要企业不倒闭,就不解雇工人。二是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即工资的一半取决于工龄,另一半取决于技能和对企业的贡献。三是实行一年发两次奖金的制度,有无奖金或奖金的多少,要看企业的经营状况。四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改善职工的集体福利[14]。

在企业管理方面:“共同决策”、“民主参与”是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流行做法。这种做法的途径与方式在不同国家又有多种。例如,雇员在企业的监事会和理事会中拥有代表,在企业的基层设有机构即工人委员会来代表各自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雇员直接参与管理。原联邦德国和奥地利就实行这种方式。工会作为一个集体与资方进行谈判,直接影响有关政策和企业管理,在瑞典、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

结合上述变化来分析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生产力发展导致介质结构的改变,而这又必然强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某些修补,以适应客观上已经发生了变化的介质结构,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今天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仍能存在,并获得经济上的发展。

在宏观上,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或计划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干预,通过国有化形成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这些在宏观领域同生产关系有关的变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有制生产关系同介质结构中国民经济整体性和比例性要求的矛盾。

在微观上,通过政府和企业采取的一些措施,以及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的变革,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劳动者阶级的阶级矛盾。

以上做法,实际上是对介质结构所反映的生产资料所有、占有和使用的社会性,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产品分配不能无视工人阶级利益等方面要求的被迫适应。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虽获一定发展,但其基本矛盾并未克服;尽管气势咄咄逼人,但实质是为向高级社会过渡准备物质和社会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新介质结构所作的局部修补和调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战后70年代的“滞胀”、90年代初期严重的经济衰退、政府对经济计划调控的软弱无力等,都在实际上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是得到某种缓解,而非克服。

因此,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修补、调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发展,从实质上看,正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介质结构、与这种介质结构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原则不可抗拒的表现,是为向更高级的社会过渡准备物质和社会条件。

2.社会主义必须搞市场经济的充足理由

很显然,这个充足理由不能直接从生产关系推出,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本质不同的生产关系,但却都要搞市场经济。同样,也不能直接从生产力推出,因为生产力从本质上说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不可能从某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推导出社会经济的组织方式或运行体制来。

社会主义必须搞市场经济的充足理由在于当代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介质结构。

前面谈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介质结构得出时,对介质结构的表述着重在它能引起生产关系变革,从而与它以前的介质结构相比的本质区别上。这种本质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整体协作性和工人阶级为摆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受剥削地位的共同要求,产生了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社会共同利益;二是高度社会分工所要求的社会生产比例性强迫人们必须予以满足。正是由于这两个本质的区别,才使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建立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它们并非囊括了由当代生产力所决定的介质结构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再对其作些具体分析:

从微观上来看,尽管社会的共同利益已经产生,并且这种共同利益要求建立公有制生产关系予以保证,但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而论,不论是我国还是高于我国的国家,所能提供的物质和服务产品对于充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来讲,还是缺乏的。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摆脱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利益关系的制约。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每个人所能获取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还必须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联系,人们提供劳动或从事经营,仍是获取生活资料,从而谋生或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因此,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介质结构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将是一种复合的利益关系,即存在共同利益的同时,还存在着个人利益。即使在建立公有制生产关系以后,由于这种个人利益的存在,以及个人利益需要通过作为生产要素配合、组织单位的企业来实现,也必然会使公有制企业具有利益上的相对独立性。

从宏观上看,由于上述复合的利益关系,社会生产的高度分工所造成的人们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及其全面依赖的矛盾,必然通过交换,即“互相交换其劳动”才能解决。生产者的个别劳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决定了他能够同社会进行劳动交换的份额。这一份额的大小也就成了社会对该生产者回报的数量。这种交换首先要把个别劳动“转换”成为社会必要劳动,其次要把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折合”为相应的若干倍的简单劳动。对劳动作这样的“转换”及“折合”,唯有把其投入市场这一“炼狱”,让“著名的价值规律”插手其间才能完成。

通过对当代生产力决定的介质结构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在建立了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生产者或经济主体之间仍要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他们的经济联系及各自的经济利益。这样,社会主义社会客观上应采取的经济形式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全社会的经济组织方式就必然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都将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赢利的多少,从而企业职工收入的多寡,都要取决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以及生产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一系列行为,都是在市场的价格、供求及竞争等机制的作用下做出决策的结果。因而,市场机制引导着人们对资源使用的方向,激励着人们改进生产和交换的方法,调节着国民收入在人们之间的分配,总之,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着组织经济活动的功能。这样,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经济的组织方式也就必然是市场经济了。

介质结构不仅一般地规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市场经济的经济组织方式,同时,由于其中所反映的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社会整体利益及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性和比例性要求,又规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以市场机制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情况下,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节和控制。就这一点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在经济调控手段运用上的相似性都是由共同的原因——由生产力决定的介质结构所引起的。

注释:

①这与道格拉斯·诺思关于马克思社会变迁理论缺乏说服力的批评有本质的不同[1]。

②诚然,马克思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2]。但在这里,马克思并非机械地认为生产力如此决定生产关系,而是在批判蒲鲁东的“现实关系只是睡在‘人类无人身的理性’怀抱里(正如这位哲学家蒲鲁东先生告诉我们的)的一些原理和范畴的化身”时,一种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生动、形象的说法。他意在强调的是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一切其他社会关系而不是相反。

③诺思在论及推动社会变迁的初级行为团体时,尽管他所依据的社会变迁的动因是错误的,也曾看到了这一点。“正是行动团体认识到存在一些收入(这些收入是他们的成员现在不能获得的),只要能改变安排的结构,这些收入就能增加”[3]。

④诺思根据制度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提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某些偶然的选择可使制度被锁定在无效率状态。他的这一理论也受到许多批评。但无论如何,资源配合组织方式的选择不可能是主观的[4]。

⑤在当时,物质产品不仅是生活资料、享乐资料,甚至还可以沟通神明,如当时的杀牲祭祀[5]。

⑥例如在西罗马帝国时期,频繁的奴隶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奴隶来源枯竭,一个健壮的奴隶售价高达300~500银币[6]。

⑦公元98年,罗马帝国初期,小普林尼在写给罗马皇帝图拉真的信中,就谈到他在其领地收入的一半是来自隶农交纳的地租,另一半才是来自奴隶劳动[6]。在中国的春秋时代,随着土地私有制出现,就已存在不少“隐民”、“私属徒”等具有封建依附关系的佃农[7]。

⑧恩格斯指出,剥削者“几乎完全地依靠和通过对物的支配来进行对人的支配”,在整个中世纪,大土地占有制是封建贵族借以获得代役租和徭役租的先决条件[8]。

⑨“市场机制在许多领域决定价格和产量,而政府却通过税收、支出方案和规章制度调节市场。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9]。

⑩“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社会保险’制度在30年代被看做成是一种社会主义不祥的突破。今天,一个敢于对社会保险的智慧表示怀疑的政治家将被赶出他的或她的地区。”[9]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生产力的中介结构决定生产关系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