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土蒸锅常见问题及对策_蒸锅论文

食用菌土蒸锅常见问题及对策_蒸锅论文

食用菌土蒸锅常见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蒸锅论文,食用菌论文,常见问题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升温难

主要原因是锅小灶大,长宽比例失调。一般情况下,锅平台外延幅度太宽,超过40%,高(蒸锅)应小于锅直径的2倍。呈近正方形平面,整个灶形呈近长方体。如铁锅直径1米,灶的最大内径应是135(烟窗和灶门两边)×140(侧面)×高19(米),或直径1米,灶的体积应在37立方米以下。即1∶37以下。曾有几个农户反映污染严重,结果都是体积过大,其中有一姓潘的农民,锅的直径是1米,灶高达28米,一次装800袋(25×52×004cm),升温最高只能达70℃。后将高降到16米,内侧四面加厚一砖,温度即达到100℃。

二、保温性差

主要原因是灶壁太薄(单砖),不足7cm。尤其是灶顶,有的只有2~3cm厚,有的地方可能密封不好,如门变形、气孔太大等。火力稍少,温度马上就会下降。因此,要加厚墙壁,尽可能用保温性好的材料,墙壁粉刷要光滑平整牢固。门要有1cm厚以上,门和门框四周要重叠1~2cm。

三、灶体开裂

原因是建灶时间太短,没有充分保养、凝固、干燥,一经高温,就极易裂开。因此,要求灶要在使用前20天建好。使用时,稍有裂缝就要马上修补。

四、菌袋水分过重

因灶顶不是宝塔形,有的是平的,甚至凹凸不平,蒸汽上升碰到顶时,凝结成水,滴到哪个袋,那个袋的水分就会增多。在砌灶时,要建成宝塔顶,使水汽升到顶,结成水滴,再沿壁往下流入锅中。

以上是灶体的问题,下面谈谈使用不当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五、菌袋外倒

有的农户消完毒,打开灶的侧门时,菌袋外倒,造成破损和沙眼。底层菌袋摆放时,应留3~5cm的空隙,其余菌袋渐次向灶壁靠近,让菌袋后倾,或在侧门内侧用薄木条架好,拦住菌袋,就不致外倾。

六、烧锅

用煤作燃料,晚上睡前铲几铲煤进灶,到第二天早上锅烧干了,甚至烧烂了,菌袋全部报废。

主要原因是保温期间余火过旺或封火不严;锅内加水少或忘记加水。要设水位监测器,及时了解水位,补足水量,余火不要过旺,封火要严。

七、水袋

因担心烧干锅而给锅内加水过多,使水淹没部分菌袋所致。处理办法,如铁锅贮水少,可把承载菌袋的木条垫高。

八、测温不准

测温的位置应在侧门的中部打一小洞,以能轻松地插入温度计即可。测温应测袋内料温,而不是蒸汽温度,应在灶有蒸汽外溢,料温接近100℃时,将温度计插入且测后要马上取出,以免影响其测量精度,也避免菌袋下沉时折断温度计。

注意消毒前期大火猛攻,到目的温度后稳火慢烧;要补温水,补后加大火力;不要任意延长消毒时间,一般10~12小时即可,有的偏延长到24小时以上,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耽误时间破坏养分。高海拔区,很难到100℃,应延长1~3小时。

标签:;  

食用菌土蒸锅常见问题及对策_蒸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