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_中国制造业论文

论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_中国制造业论文

论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结构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以后我国的制造业中重化工业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显示了经济结构进入快速转变时期。经济发展是和结构转变联系在一起,随着人均收入增加导致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投入和中间产品投入的技术变化。随着收入增加,需求结构向有利于制造业的方向发生强有力的转变,收入越高,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数量越大。因此,需求变化是制造业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力量。

对经济结构转变研究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制造业部门的产值结构变动作一初步分析,说明制造业结构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一、制造业的重化工业化

一国的重化工业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而进一步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重化工业比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随着收入的上升,消费结构也逐渐偏重于重化工业产品(如耐用消费品),这是因为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吸收的能力也上升,形成了拥有高新技术的重化工业为基础的制造业体系。

重化工业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重化工业产品一般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收入弹性高。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重化工业产品的支出将在收入中占很大的比重,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使人们对家用电器商品及汽车的需求扩大,导致了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198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190美元,1997年达到750美元(注:国家统计局:《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8年3月5日。),商品需求中的耐用消费品比重逐渐上升,成为重化工业发展的市场基础。

第二,一般来说,重化工业产品是有较强的向前关联效果和向后关联效果,因而重化工业的增长能够促使其他工业部门的增长加速。例如钢铁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对生产所需要的铁矿石和电力的需求,也增加了运输业的货运量;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则增加了购买钢铁产品用于更大规模的生产制造,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会带动电力、机械制造、炼油业、电器、运输、保险等部门的发展。

第三,人均收入的上升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因而生产规模必须扩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重化工业通过扩大投资来增加设备或改造设备使生产数量迅速提高来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相对价格大幅度下降。重化工业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又将扩大对该产品的需求,对生产规模的扩大以更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以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就可以促进重化工业的技术升级(注:(日)南亮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27—128页。)。

而且,制造业部门之间在原料投入和销售方面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所建立的开放式模型是表现为一种常数项不等于零的线性非齐次方程组,被用来反映和分析产品产出与日常消耗的投入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说明制造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影响力系数,就是对每一个最终需求单位对X 产业的冲击来说,把由X产业诱发的各产业产值变为以全产业平均为1的系数的数值,综合地表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诱发程度有多大的影响力。感应度系数是表明各产业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单位时,X 产业生产被诱发的产值的合计额,也就综合地表明X产业对各产业的生产有多大感应的数值。 实证研究显示,在来自本部门(包括本部门)的原材料投入率愈高的部门,影响力系数愈大;在需求部门愈多,中间需求比率愈高的部门,感应度系数愈大。(注:(日)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战后日本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2—13页。也可以采用赫希曼于50年代提出的产业间 “联系效应” 来确定产业部门的联系, 见 Albert O.Hirschman,The Strategy,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Yalc University Press,1958.)

在重化工业阶段,设备投资总支出对一般机械的生产诱发系数最高,对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钢铁、金属制品、建筑材料等部门的生产诱发因素也相当高。如果制造业向重化工业为主的结构转移,其出口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因而重化产品出口结构对钢铁、橡胶制品、基础化学工业、精密机械、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有增加倾向。

重化工业阶段因产业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一个部门的发展会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所以重化工业产品的生产和需求相互依存且迅速发展,同时刺激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结构,因而推进了经济的高速度增长。

二、制造业部门的产值比较

工业化加速了经济增长,构成经济增长核心的制造业内部结构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中。制造业内部存在着发展行业的和衰退行业,因而从部门内部产值的变动可以大致判断经济结构的发展阶段和基本趋势。

1980年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究竟沿着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方向进行,而且这种结构调整同政策目标的差距有多大,并不是很清楚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殊性是1978年之前制造业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其中机械设备制造业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制造业中最大的部门之一;另一重要部门是纺织业。从生产总值和劳动力比重来看,这两个部门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在前苏联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并且采取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其中对国外制成品的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基本上阻止了国外商品对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结果形成了一个与国际产业界联系程度较低的制造业体系:也就是制成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1978年之后的经济改革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提高。发展战略也转向出口导向政策,从单一地利用国内市场转向同时开发国内和国际市场,我国制造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我国制造业在1980—1995年期间占工业生产总值的87—89%之间,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980年的4119.1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48421.13亿元,1980年和1995年的汇率分别是1美元为1.7051和8.3507元人民币, 由此分别计为2415.75亿美元和5798.35亿美元。这样,按美元计算,15年之内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了2.4倍,发展非常快。 如果按照同样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的制造业产值可达到11596.7亿美元,是美国1991 年的制造业总产值28148亿美元的41.2%;到2025年的制造业产值是23193.4亿美元,是美国1991年的82.4%。这一简单的国际比较揭示出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就是制造业生产的规模过小。用这一数据来测定中国与美国经济水平就不同于经济总量的比较。例如有的学者认为:从经济规模来看,1993年,中国是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相当于美国的43%……,或者认为1989年美国的经济规模为中国的2.48倍。(注:桑炳彦:“中外经济实力指数研究”,《中国与世界》,1997年7月第113—114页。) 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主要取决于制造业规模,对照美国的制造业产值,20世纪末我国的制造业产值仍然非常低,说明制成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不仅是数量上的“膨胀”,而且必须是技术的“升级”。这一切表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就显得非常迫切。

为了对制造业结构变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1978年以来轻重工业的比例作一简短分析(见表1),轻工业从1978年的38.4 %上升到1991年的41.63%,1995年则下降为39.86%;而重工业从1978年的61.6%下降为1991年的58.37%,此后逐年增加,1995年达到60.14%。尽管1995年的重工业仍然没有超过1978年的比重,但是重工业内部的结构却发生了变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运输设备制造业均有了大幅度增加。

表1 1978—1995年轻重工业比例(%)

197819911992199319941995

轻工业38.4

41.63

41.53

41.2940.02

39.86

重工业61.6

58.37

58.65

58.7159.98

60.1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49—1984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第402页。

当然,轻重工业的划分是比较宽泛的,对1995年属于重工业中间产品和资本产品的9个制造业部门的统计,为工业的49.25%。这9 大制造业是化学工业(7.89%)、石油冶炼(4.19%)、黑色金属(7.56%)、有色金属(2.83%)、机械工业(8.51%)、运输设备(6.82%)、电气机械(5.38%)、电子及通信设备(5.22%)和仪器仪表工业(0.88%)。1990—1995年的重化工业比重逐渐上升的趋势显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向,也预示了21世纪初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1955年,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使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重化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1955年的重化工业比重为44.7%,1960年达到56.1%,1970年达到62.7%,1985年为69.5%(注:日本标准产业分类中的重化工业包括:化学工业、石油冶炼、煤炭、一般机械、钢铁、非铁金属、金属制品、电气机械、运输机械、精密机械、武器等;轻工业则包括: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家具、皮革制品、其他制造业等。)。一般来说,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加速了经济结构的转变,即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大幅度降低了农村人口的比重,重化工业的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对其他产业的服务需求。

对工业化过程的研究表明,工业部门(制造业加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崛起成为结构转变后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对制造业部门的分解研究就可以说明收入的提高对不同制造业部门增长率的影响。 表2 是对1980—1995年我国所有制造业部门产值变动的分析,意在揭示制造业结构向重化工业阶段转变的速度和特点。

表2将29个制造业共分为五组:A组是生产总值占制造业比率持续上升的八个部门:饮料(+0.67)、皮革制品(+0.79)、塑料制品(+0.68)、金属制品(+0.68)、电气机械(+1.68)、电子及通信设备(+3.37)和其他制造业(+1.16)。其他制造业部门从1980年的0.44%上升到1995年1.44%,其中的重要原因是1995年的饲料工业和工艺品未作为独立制造业部门进行统计,因此上升幅度较大。在这8 个制造业部门中只有电气机械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外,其余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部门,金属制品因加以细分后才能确定技术水平,即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部分则属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表2 29个制造业部门产值变动的比较(1980—1995)

制造业部门 1980年1985年

产值

% 产值 %

饮料

67.27 1.63

149.91

2.00

塑料制品

66.34 1.61

141.19

1.88

皮革制品

50.10 1.2284.09

1.12

化纤工业

33.75 0.8279.30

1.06

金属制品 124.77 3.03

233.63

3.12

电气机械 152.32 3.70

355.28

4.74

电子及通信设备 76.05 1.85

243.91

3.25

其他工业

11.73 0.2828.29

0.38

食品工业 393.63 9.56

632.91

8.44

缝纫业107.05 2.60

171.78

2.29

木材加工

30.60 0.7456.74

0.76

文体用品

21.82 0.5337.65

0.50

石油冶炼 169.24 4.11

255.98

3.42

仪器仪表

40.00 0.9769.56

0.93

建筑材料 201.02 4.88

422.70

5.64

运输设备 172.31 4.18

380.11

5.07

纺织业699.11 16.97 1056.44 14.09

印刷业 47.15 1.1484.04

1.12

橡胶制品

88.21 2.14

138.13

1.84

卷烟业 86.03 2.09

202.26

2.70

家具

22.85 0.5947.35

0.63

造纸及纸制品

87.92 2.13

153.86

2.05

医药工业

69.78 1.69

127.28

1.70

机械工业 467.35 11.35

935.27 12.48

化学工业 355.01 8.62

564.85

7.54

黑色金属冶炼 315.31 7.66

542.56

7.24

有色金属冶炼 124.77 3.03

196.63

2.62

小计 4119.10100.00 7496.11 100.00

制造业部门 1990年

1995年 15年内

产值 % 产值 %

增或减

饮料

384.972.31

1155.68

2.39 +0.67

塑料制品

349.822.10

1127.65

2.33 +0.68

皮革制品

199.111.20974.41

2.01 +0.79

化纤制品

272.421.64809.94

1.67 +0.85

金属制品

522.573.14

1650.72

3.41 +0.38

电气机械

797.094.79

2594.30

5.38 +1.68

电子及通信设备 584.193.51

2530.48

5.22 +3.37

其他工业73.480.44699.61

1.44 +1.16

食品工业 1256.847.604040.17 8.34 -1.22

缝纫业 414.642.501470.15 3.04 +0.44

木材加工

103.240.62 405.53 0.82 +0.08

文体用品90.110.54 371.06 0.77 +0.24

石油冶炼

501.873.012028.12 4.19 +0.08

仪器仪表

110.120.66 425.70 0.88 -0.09

建筑材料

890.575.353018.35 6.23 +1.53

运输设备

713.874.293303.28 6.82 +2.64

纺织业2291.08

13.764604.00 9.51 -7.64

印刷业 173.391.04 411.59 0.85 -0.29

橡胶制品

284.901.71 619.88 1.28 -0.86

卷烟业 511.913.071004.23 2.07 -0.02

家具81.370.49 226.03 0.47 -0.18

造纸及纸制品

388.712.331014.46 2.10 -0.03

医药工业

356.142.14 961.26 1.99 +0.30

机械工业 1674.05

10.054122.23 8.51 -2.84

化学工业 1492.018.964819.79 7.89 -0.73

黑色金属冶炼 1298.787.803660.22 7.56 -0.10

有色金属冶炼

509.463.061372.29 2.83 -0.20

小计 16650.15 100.00

48421.13 100.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1996年各期。

B组是制造业份额先减少后增加的7个制造业部门:食品工业、缝纫业、木材加工、文体用品、石油冶炼、仪器仪表、建筑材料、运输设备制造业,反映了这些制造业部门在90年代有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大规模引进外资组建合资企业生产汽车相关。

C组是制造业份额持续减少的3个部门:纺织业(-7.4)、 印刷业(-0.29)和橡胶制品(-0.86)工业。我国轻工业中的核心部门是纺织业,其产值比重的减少是由于其他部门的更快发展导致,而印刷业份额的下降同工业化规律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即人均收入的上升应该增加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开支。

D组是先增加后减少的5个制造业部门:卷烟业、家具、造纸及纸制品、医药工业、机械工业。

E组是减少—增加—减少的3个制造业部门,其中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和有色属均属于中间产品制造业,90年代上半期呈现为减少,同一般预期的增加趋势形成了差别,同期仍然需要进口一定数量的化工产品和钢铁,如1993年我国进口钢材3026万吨, 为国内生产总数的33.79%;1994年进口2245万吨,计85.33亿美元。 这主要是中间产品制造业的生产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矛盾,并不是生产能力的绝对过剩。

90年代真正增加份额的中间产品是石油冶炼工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是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工业。这些制造业部门处于上升时期,而制造业部门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将逐步增加比重。

一个国家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或工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特点是制造业的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的电子工业以家电产业和通信产业占主导地位,是通过大规模引进组装生产线和进口零部件组装发展起来的,产品的设计技术、重要的零部件制造技术以及工业装备的生产技术产品尚未形成国产化,而且以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技术性能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没有形成,是因为主要零部件均需要从工业化国家进口。因而,这是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表1和表2的数据均,说明我国工业化在90年代初进入重化工业发展时期, 如重工业从1991年占工业比重的58.37%上升到1995年的60.14%。 如果制造业结构升级成功的话,那么这一比例仍将继续上升。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口众多的特点,某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然非常低,人均收入非常低,只能发展以轻工业消费品为主的制造业结构,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则应及时向重化工业转移,沿海地区制造业并不会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上,而是循着“梯度”转移的发展战略来提高技术,广大的内地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市场基础。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现状并不是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的一种制约,而是一种“优势”,使制造业技术由低到高的升级和技术扩散有广阔的市场来支撑。

第二,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特点是依靠外资流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而且多以生产线和最终设备为主的格局,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就突出地表现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比较低,如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产值的下降并不是需求的减少,而是国内所需的这些产品通过从工业化国家的进口来解决。(注:殷醒民:“中国工业资金‘逆向’流动和企业融资政策导向”,《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与技术升级”,讨论稿,1998年。)例如1995年进口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526.38亿美元, 占进口比率为48.89%(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第589—590页。)为此,应通过进口中间产品和技术来转化为本国的技术基础,逐步提高中间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替代能力,最终形成中间产品和资本的国内生产体系。

第三,尽管制造业的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绝对规模和人均生产数仍然非常低,如轻工业消费品中的家具制造业1995年产值为226.03亿元,医药工业为961.26亿元,人均100元产值都没有达到, 即使是食品工业,人均产值也只是400元,人均一天一元的消费水平。 因此,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必然会随着工业化率的提高而扩大。

90年代,钢铁、化工、电子设备、电气机械、运输设备等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并使制造业内部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重化工业中主要是钢铁、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主导部门。

三、制造业内部升级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制造业内部结构必须不断高级化——技术成分的较快增长趋势。按照制造业的分类,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基本上属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现将的制造业产值最大的11个部门分成两组,①组是制造业比重最大的5个部门,②组是比重在第6—11 位的制造业部门, 因此就可以测定1980—1955年的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一是中间产品和资本生产部门的产值上升,表示发生了向技术相对密集部门的转移,或者说重化工业部门地位的提高;二是制造业产值比重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部门产值次序变动更能反映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速度(见表3)

表3 1980—1995年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比重变动(%)

19801995

制造业部门 比重

制造业部门比重

①组 ①组

纺织业16.97

纺织业9.51

机械工业 11.35

机械工业 8.51

食品工业

9.56

食品工业 8.34

化学工业

8.62

化学工业 7.89

黑色金属冶炼业 7.66

黑色金属冶炼业7.56

②②

建筑材料

4.88

建筑材料 6.82

运输设备制造

4.18

运输设备制造 6.23

石油冶炼业 4.11

电气机械 5.38

电气机械

3.70

电子及通信设备5.22

金属制品

3.03

石油冶炼业4.19

有色金属冶炼业 3.03

金属制品 3.41

从技术升级的角度看,1980—1995年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特点是:第一,制造业部门产值最大的五个制造业部门比重的次序没有变动,1995年同1980年是相似的,依次为:纺织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只是纺织业和机械工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②组制造业部门的次序变动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80年的1.85%上升到占产值比重的5.22%。此外第②组的其余五个部门均增加了制造业产值的比重。②组六个部门均属于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制造业,是1980—1995年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部门。第三,我国1995年的制造业部门产值的比重与世界制造业变动趋势是有差别的,即广义上的金属制品(包括机械工业、运输设备、电子设备、电气机械等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为27.16%,仍然远低于1994 年工业化国家的37.7%(注:殷醒民:《制造业结构的深化与经济发展——中国1978—1998年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第七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990年, 世界最大7个制造业部门按产值计算依次为①非电气机械;②食品加工;③电气机械;④运输设备;⑤金属制品;⑥工业化学品;⑦纺织品。因此,21世纪初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将扩大电气机械、非电气机械、运输设备、化学工业等四大制造业部门,逐步上升成为产值最大的制造业。第四,世界制造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运输设备和电气机械的发展又会带动钢铁和机械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制造业内部生产联系的程度大大加深;而石油冶炼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日益结合起来,使石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值会迅速上升。

尽管1980年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次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重化工业在90年代有了明显的增长,其中技术密集型部门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四、简短的结语

对198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分析表明:

第一,90年代以来,重工业比重的上升说明我国制造业向重化工业阶段转移,根据工业化国家的经验,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是经济结构快速转变时期,也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因此,政府的政策应该是加速推进制造业的重化工业化,也就是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第二,1995年与1980年相比,中间产品制造业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比重,90年代的比重上升显示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是技术密集型部门比重的上升,运输设备、电子设备、电气机械等将逐步成为的制造业中的主要部门,承担起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角。

第三,同世界制造业内部结构相比较,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相对低的阶段,表明制造业技术升级的余地非常大,那么,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技术升级,从而为其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四,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技术部门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突出的问题是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钢铁和机电产品的大量进口显示技术密集型部门的生产规模应该扩大,技术应该提高。因此,加速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升级是重化工业时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重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又扩大了市场需求。由于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低于工业化国家,因而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将经历较长的扩张时期,随着重化工业比重的增加,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标签:;  ;  ;  ;  ;  ;  ;  ;  

论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