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转向论文

论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转向论文

论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转向*

李海霞1,2

(1.西安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摘 要] 时代的转变意味着人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人思维方式的转变则意味着哲学观的转变,人观察问题的视角转变意味着某种思想的解放。本文在梳理西方古代、近代、现代哲学思想转型的基础上,论述了马克思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现实的感性存在理解为在人们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展开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思维方式;马克思;转型

哲学思想的转型是时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时代的哲学家、哲学流派在批判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哲学思想模式,他们以新的哲学思想来解答时代、社会、科技发展所遇之难,以新的哲学思想来回应它们的发展需求。

任何哲学家都有各自解释或回答时代提出问题的理论体系,即他们都有各自思考问题的方式。哲学家思想的转向是在时代、社会发展及个人洞察力的综合条件下为解答理学困境或现实困境而产生的转向。抓住不同哲学家的思想,不仅能把握住不同哲学家理论体系的实质,而且更能清晰地透析出不同哲学家思想转向的驱动力。

自人类诞生以来,哲学家们一直追寻着一个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每个时代的哲学家探寻问题的思想模式不同,其论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也不同。西方古代哲学家们探寻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人与物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即人从属于物;近代哲学家们高扬人的理性并用人的理性构建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思辨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家们从人的现实生活着手,经验的分析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哲学思想转型并不是对旧思想的否定,而是对旧思想模式困境的改变。

一、西方古代哲学思想的困境

西方古代哲学家们追寻着世界万物的本原,他们的哲学思想的特征表现于:哲学家们透过现象寻找事物的本真,即在一个假定世界,存在背后有一个抽象的、彼岸的本体存在。

世界万物的多样性与变化无常让哲学家们总会思考一个问题,事物多变的动因是什么?是什么来统一多样性的世界。也就是说,世界万物统一的根源是什么?这个根源如何推动万物的变化?有没有一个事物(或概念)来统一世界万物,成为世界万物的基础?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开启了西方古代哲学的思维模式,基于这一思维模式,哲学家们就“万物的本原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他们分别认为无限、火、气、理念、数目、原子等是万物的本原,换句话说,他们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某一具体的物或概念。

这种思想本身具有矛盾——自相矛盾。“哲学家们各自的本原说‘一’与复杂多变的万物的‘多’形成了矛盾,其矛盾在于本原‘一’能产生变化无常、千差万别的‘多’,那么,本原‘一’自身包含‘多’怎么会是‘一’呢?还有,‘多’变化无常,姿态多样,而‘一’也是变化的,‘一’和‘多’都在变化,那么没有‘永恒’的某个物或规律或什么,怎么保证万物从变化的‘一’中产生呢?从而,‘永恒’与‘变化’构成了另外一对矛盾。哲学家们更迷糊的是,作为‘一’的本原与‘多’物都是可变的,他们还设定‘一’是永恒不变的存在物,这表明哲学家们本身就是矛盾的个体。如果‘一’可变的,它可以产生‘多’样物,如果‘一’是永恒的,那谁来推动它产生‘多’物呢?这种‘变’与‘不变’的矛盾让我们质疑‘存在’与‘非存在’,‘动因’与‘非动因’也成为对立矛盾。”[1]115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世界变化的过程在于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不是水或任何别的已知元素,而是“无定”。万物生于“无定”复归于“无定”的过程是一种永恒的运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气”,“气”是不断变化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万物的根基来自火、土、气与水四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是永恒的)。万物因这四种元素的组合而生成,因这四种元素的分离而消失。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原于“火”,万物在流变中产生又在流变中灭亡,万物的流变是个过程。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由原子构成,原子不可分,并永恒运动着。柏拉图认为世界万物来自神的创造,神又统摄理念世界(抽象的非存在世界),而理念世界是永恒、客观、既定的存在,是人感官无法感觉到的抽象世界,可感世界在分有或模仿理念世界。中世纪基督教把这种思维模式发挥到极致——走向了神学,形成了统治欧洲长达千年之久的神学世界,即一个是悲苦的凡尘世俗世界,一个是幸福的极乐天国。人们要想脱离悲苦的世俗世界只能虔诚的信仰神,得以死后升入天国。这就造成了现实世界与神学世界的矛盾。

19世纪末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几乎都以各种方式批判形而上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开始。从思想模式变革的角度来说,都有超越抽象的、固化的、直观的思想模式,走向整体联系和动态演化的思想模式。

凿出的这朵牡丹花,规模决不会比石佛小。可开凿石佛,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群山之间,举嘉州全州之力,预备好的百年功业,哪怕是日后西巡成都的皇帝,也不敢奢望自己能有放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得窥佛祖真容的一天,好在大唐千秋万代,子孙中总有一个陛下会有去揭幕剪彩的运气。工圣僧一行他老人家,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凿空山腹,由实在的石头里,凿出子虚乌有的山洞,山洞里危危欲绽的牡丹花,牡丹花惟妙惟肖,好像在等待一只巨大的彩蝶,在火光里振翼飞来一般,这是如何做到的?

二、近代哲学思想的转型

哲学家们从追问万物本原转向了探讨人如何认识万物(客体),这种转向代表着近代哲学思想的形成。近代哲学思想的突出特征表现于:哲学家们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开始高扬人的理性。哲学家们把人的理性绝对化,并将其作为衡量真善美的标尺,这种思想模式把主体(人)与对象物相分离,从而陷入了二元论(人与世界的关系被割裂,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分离)。

患者得到以上实惠,靠的是“大医星海”APP。此APP可用于预约挂号及支付管理、候诊管理和智慧导诊、会诊转诊,以及电子病历及报告查询,也在开放接口实现了对接第三方医疗及健康类细分服务的作用。患者、医生、医院三位一体是软件特色,服务模块主要包含“门诊业务”,提供自诊、预约挂号、支付服务、候诊管理、体检套餐、床位信息等;“我的医生”端口,可提供医患在线图文语音会话、通讯录管理、消息群聊,报告查询,提供就诊化验、体检数据查询;“我的”端口,则能提供就诊记录查询、健康卡管理、服务订单、住院意见反馈,等等。

近代哲学思想超越西方古代哲学思想首先在于它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一是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扭转了西方古代时期人的从属地位,发扬人的个性;二是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从中获得知识。在近代时期,不论是人文精神的提升还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推动近代哲学思想转型的因素。

任何前进的方向都蕴含着危机(发展与危机并存)。近代哲学思想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理性”,他们用“理性”来构建各自的哲学体系,构造各自心目中的世界蓝图。他们把理性当作衡量事物的万能尺度,从而把理性绝对化,走上了一条独断性的形而上学道路。如洛克认为知识建立在观念基础之上,而观念来自具体事物(观念来自经验),知识不能超越观念的范围,观念不能超越感知范围,这样,我们的心中的观念比我们从外界事物那里获得的感觉少,我们认识的知识比观念少,那么,身心关系的问题,心灵中的观念能否和外界事物相符合呢?在这里,洛克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作为他思维方式的出发点,人通过心灵的观念属性来认识实体,这样心灵观念属性认识的实体与外界世界的物质实体就隔离开来。如何统一身心关系?笛卡尔在这里呈现出典型的二元论。二元论在休谟这里发挥到极致,他认为知觉(观念)之外有无实体不可知,从而陷入了不可知论。康德把人的地位抬高,他在人的大脑中预先装订了“先天综合判断”的器皿,这个器皿是人先天具有的。通过人的视域来认识外界事物,但他只把人的视域停留在现象界,人的视域延伸不到现象界之外(物自体)的世界。黑格尔虽然实现了身心关系的统一,但他的统一是绝对精神的统一,即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世界万物是一个不断运动、相互连续的过程,世界没有起始点,但为了研究方便他设定绝对精神为起点,事物的发展从起点开始经过丰富的发展又回归到绝对精神。

近代哲学家的思想也来自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们虽然推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分门别类细化研究自然,但在这种研究的起步阶段,他们很难做到从整体性角度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二是主客体二元分裂。

三、现代哲学思想转型

总之,西方古代思想以追寻万物的“本原”为主线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他们把某一具体物或概念作为万物的本原,让人从属于物(或概念),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以某一具体物或概念为视角、为定点来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如果人们以既定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只能以既定的思想来回应。西方古代思想存在的问题就是:用既定思想应对多变的世界。

从思维方式角度说,柏拉图的确奠定了从他开始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模式。柏拉图通过对“X本身”以及理念的追问,构成了一种哲学思维模式:假设现实世界背后有一个终极的“本体”。这个本体是终极的、绝对的、固化的,它是具体事物及其本性的根据和基础。此后,西方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或者假定物质、存在是这样的本体,或者假定意识、思维是这样的本体。这又导致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争议。

马克思跳出传统哲学思想模式的框架,他以终结实体思想模式的方法宣告实体思想模式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是世界不是被解释而是被改造的,只有在改造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认识事实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一是从现象世界背后追问万物的本真。

所以,近代哲学家们从自然科学这里获得的知识是无法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作用,他们所用的方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即假定现实的感性世界建立在抽象、永恒的本体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对象的世界是外在的和分离的。这种形而上学,贯穿着一种致分裂和冲突的思想模式。

永济市把城市驿站作为政策宣传窗口,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三基建设”工作,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低保、扶贫、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部门的宣传折页和便民服务手册全部集中放置到驿站,方便居民索取。

院校在进行物流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的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操作,为学生的实践创新平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展近距离的观摩机会,比如对设施设备的观摩以及对物流中心的参观等机会,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物流操作的实际环境,建立学习的氛围和信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积极的开展实习机会,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并且要做好实习报告的编写工作,提出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的不科学之处,做好相应的改进方案,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融入物流实践中,感悟企业文化,了解物流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而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感性世界的绝对化。

首先,马克思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哲学思想。他批判黑格尔思想体系建立在“绝对精神”的基础上,又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克服前哲学家面临的二元分化的难题,统一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他批判黑格尔的抽象性、神秘性,认为黑格尔颠倒了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从观念的基础出发来解决现实问题,如他说:“观念变成了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的关系被理解为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2]10马克思把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且按照自身已经形成了的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已经形成了的思想来发展自己的对象。”[2]18他把黑格尔弄颠倒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事物不是从抽象的、神秘的世界中认识,而是在现实的世界、实践的人类活动中来认识。确切的说,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想体系的不合理性为继承费尔哈巴的哲学思想埋下了伏笔(费尔巴哈颠倒了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把事物存在的基础放在了经验上)。

现代哲学家们看到了近代哲学思想使人们游走于思辨的王国,无法解答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看到了近代哲学家们在抽象的观念世界里论述人与世界的关系,其关系只是观念中一种显像(他们总是在观念的、抽象的世界里勾画人的生存方式,建构虚幻的世界,传统哲学家们的思想把人外化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被割裂)。现代哲学家们认为,哲学应该追寻的是人与世界的内在关系而不是把人外化于世界。哲学应该突破以理性主义为根基的传统思想,由高扬人的自由、博爱转向发现人内在的创造性,转向人们的现实生活;哲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从经验事实上论述人与世界的内在关系。这两种转向形成了两种思潮: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尼采、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现代哲学家拒斥传统形而上学,把“活动与过程”作为本体论取代了近代哲学的实体论。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应该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而非研究抽象的、绝对的、终极的本体(物质或精神)。海德格尔把存在与时间相提并论,认为存在者是在时间中不断涌现、出场、成其为所是的过程。这些哲学家都一反传统哲学家的本体思维方式,从把事物的本真理解为流变的、整体的存在。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哲学家追问世界万物本原的问题,认为我们应该追问“存在”的而非“存在者”,追问“存在”离不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存在是主客体统一中的存在,而存在的自我显现就是过程。他反对传统思维方式把人从属于物,把人外化于世界,他认为“存在”即过程,万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成过程,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世界向人展现的过程。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区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文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文化、价值,它是一维的,不可重复的,当然也就是流变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生命哲学,把存在理解为整体流变的“延绵”。

然而,现代哲学家批判、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其中有些哲学家走向极端陷入了唯意志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甚至要求取消哲学。而马克思从抽象思维世界跳出来,在现实世界的经验基础上批判并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思维,他们把世界万物的存在理解为生成过程,走入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相互关联的现实世界。

四、马克思对古典哲学的超越

马克思作为现代哲学家之一,他与其他现代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在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马克思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目标与其他现代哲学家们的不同,其他现代哲学家们批判思辨的形而上学,目的是要解决思维与存在、事实与价值、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马克思批判思辨形而上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实现二元论的统一问题,而是实现人类的解放。

纵观形而上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他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哲学思维方式,他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新思想模式,把传统哲学家追问世界万物本原的视角转向了人的“动态”活动,人的实践活动跨越了传统哲学家二分的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人的“实践”活动成为此岸与彼岸的关联点。“实践”思想成为马克思超越传统思想模式的新方式。

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学者们大多认为马克思超越古典哲学思想主要是批判性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

SAAS服务的主要特性是支持多租户应用,其关键实现方式是数据隔离(包括组织内的部门用户数据和流程数据)和客户自服务(包括个性定制和管理隔离)。该设计通过租户识别码对多租户进行数据管理,即将多个租户存入同一个数据库中,使用同一个Schema(即将数据保存在一个表格中,通过租户的识别码来区分)。

不锈钢装饰装修工程中常见缺陷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朱之超(7-30)

面对上述问题,现代哲学思想是如何超越、形成和发展的?我们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中心线来把握哲学思想的转向问题,能更好理清楚哲学思想的转型。古代哲学思想是人们以“万物的本真”为轴线来思考人与世界关系,万物之本居高无上,文艺复兴时期,人从中世纪宗教中得以释放,哲学家们对人的关注从天国回到了现实。近代哲学思想在人文精神提升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下,其思想高扬“人的理性”并把人的理性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相比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对人的重视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扭转,人由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但近代哲学家们高扬人的理性,以至到了“绝对”程度,这样,近代哲学家们建立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本身存在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其矛盾在于他们把主客关系相分离,逐渐走入怀疑论和独断论,即近代哲学家们把人外化于世界,他们通过“理性”绝对的引导着人们的思维走向,认为“理性”能解答一切问题,“理性”的绝对化、独断性形成了一种思辨的形而上学(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论辩都是思辨的形而上学)。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自身存在的矛盾必然让近代哲学步入困境。

吃火锅,在战国时期应该已经比较普遍,此时更形象的叫法——是“温炉”。1966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不只秦国人吃火锅,魏国人也吃火锅。

其次,马克思批判性的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费尔巴哈用“感性”颠覆了本体论思维方式,他将哲学的视角从抽象的理性转向了感性世界的理论探讨。费尔巴哈进行哲学思维改革首先从批判黑格尔开始,他认为黑尔格哲学颠倒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他认为:“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3]114哲学思维应该建立在存在而非思维上,“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进程,是一种颠倒的进程。从这样的道路、永远不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实在,永远只能做到将自己的抽象概念现实化,”[3]108;“只要将主词和宾词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3]102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黑格尔从抽象的精神世界拉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建立了他的哲学思维方式,他的学说观点:“以自然界为出发点的,并且立足于自然界的真理之上,用这个真理去对抗神学和哲学。”[3]532他把现实的、实在的存在作为自己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也就是说,人们探讨事物存在应该从现实的、具体的、客体的存在开始。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这一思想,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最伟大的贡献是“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之否定独立起来。”[4]96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用“感性存在”消解了黑尔格“绝对精神”,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他说:“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5]117但费尔哈巴的“现实的人”只是形式具体,实质抽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思维的缺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137,“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6]139也就是说,费尔巴哈没把人作为现实的活动的人,而是把人看作“单个的人”。

除了田园,文学里的另一个神话是故乡,且经常和田园神话纠缠在一起。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写“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感叹一份曾经的美好在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乡村开始凋敝,这是事实。但是很多感叹不是为了哀婉这个,倒像在构建一个关于过去的田园神话。

马克思反驳传统形而上学游历在思辨的国度、幻想的天国,从抽象的人的视角来解释世界。他从“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人与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超越古典哲学。

首先,用“现实的人”批判“抽象的人”。古典哲学不是从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来认识世界,而是脱离现实,通过“抽象的人”在幻想的国度中寻找事实的本质,这必然只能从幻想中得到幻想的结果。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在与之相关的物质状况和社会条件中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统一的根源。即马克思在“人间”、依据“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来分析从事劳动活动的人是如何把主体与客体统一为“一”(整体)。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幻想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137;“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39费尔巴哈所说的“现实的人”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性化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7]22所以,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是概念中的人,是抽象的人。马克思把“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作为建立他的“历史”思想模式的前提。

其次,用“实践思想”批判“概念思想”。人的实践活动上升到人的思领想域形成实践思想,传统形而上学、古典哲学玩弄概念游戏只能游戏于抽象的世界。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思想模式,黑格尔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但他把这个统一放在思辨的概念而不是实践活动上,那这种统一也只是在人思维领域中的统一,没有落到现实的统一是无法走出虚拟世界的。马克思的实践思想是“现实的人”在现实世界实践活动反映于人脑的一种思想模式。如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6]138

最后,用历史实践统一了此岸与彼岸的二元分裂。马克思的历史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双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统一为整体。人不活动,不进行物质生产,人就无法生存而且也无法形成一个活动的过程。只有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使人与世界的关系达到统一。马克思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演绎的人类历史活动打通了“此岸与彼岸”的隧道,“历史”活动过程所反映的“历史”思维方式成为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桥梁。黑格尔的过程思想虽然统一了“此岸与彼岸”的世界,但他的统一是建立在概念思维中,而马克思统一两个世界的前提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而统一的过程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即人的历史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马克思通过批判古典哲学思想并超越了其思想,把“抽象的人”转向了“现实的人”;把“概念思想”转向了“现实思想”;通过“历史活动”实现了“此岸与彼岸”世界的统一。他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演绎着人类历史活动,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世界相互关联的影像图。

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用品,图中有暖瓶、烧水壶、水杯,分别是28元、43元、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下边又画了几个学生讨论这道题,这些讨论的内容就是计算的思路和方法。有个小女孩说:“买暖瓶后剩余72元,买烧水壶后剩29元,所以买水杯够了”。这是利用连续减法的思路来运算的。还有一个男孩说:“买烧水壶和暖瓶共用去71元,还剩29元,所以买水杯够了。”这又是利用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虽然是一道简单的题目,但却能引发学生举一反三,多方位思考。学生从不同层面计算题目才能更深刻地掌握计算。

[参 考 文 献]

[1]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 2019-05-24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转向研究”(2017A019);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马克思的过程思维方式转向研究”(18JK0598)

[作者简介] 李海霞(1983-),女,山西临汾人,法学博士,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 B8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882( 2019) 04-0020-04

[责任编辑:刘卫财]

标签:;  ;  ;  ;  ;  

论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转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