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潮背景下的农村青少年社会化_民工论文

民工潮背景下的农村青少年社会化_民工论文

民工潮背景下的农村青少年社会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工论文,青少年论文,农村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讨民工潮背景下的农村青少年问题,目前多数研究都是从进城民工子女教育、留守儿童的成长等角度进行分析。这些的确是问题的主要方面,但这些研究总体上缺乏一套完备的理论支持系统。本文尝试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理论假设,对当前农村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进行剖析,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生命历程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托马斯等人在研究美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移民、青少年越轨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命历程理论关注社会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活史的影响。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第二,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第三,生活的恰当时间原理;第四,个人能动性原理。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民工潮是此变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在这种社会转型与民工潮涌动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青少年的社会化受到怎样的影响?

一、民工潮导致对青少年的社会控制减弱

1.社会控制减弱,农村青少年越轨犯罪行为增多。社会转型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使之呈现一种较松散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规范真空”和“控制失灵”等社会控制失调现象。加之当前大部分农村青少年的家长长期进城务工,导致家庭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放松,给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据山东省临邑县检察院调研,2003年临邑县农民身份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全部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97%。其中,留守儿童犯罪情况出现增多趋势。[1] 另据江苏省句容市人民法院统计,近年来,句容市留守儿童犯罪案件占总案件数的37%,人数占总人数的34%。而对大量拥入城市的农村青少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使得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共青团广东省委和广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联合调查显示,广东省未成年犯中有51.8%是外省的未成年人,他们几乎都是农家子弟,且都只具有初中一、二年级以下的文化程度。[2]

2.处于城市边缘地位,进城的农村青少年人格发展受到扭曲。生命历程理论的时空观认为,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会面临不同的社会景观。目前,全国有700万至800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孩子跟随父母居住在城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孩子虽然身在城市却成了都市乡村双重边缘人。据《新京报》记者对在京民工子女的调查,47.66%的孩子认为自己会被城里孩子看不起,34.58%的孩子称曾有被欺负的经历。在有过被欺负的经历的孩子中间,60%不愿再与城里孩子交往。另有10%的孩子尽管从来没受过欺负,但也主观上排斥城里的孩子。[3]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进城民工子女中,三成不喜欢自己的居住条件,四成不喜欢所居住的小区。在自己不喜欢甚至经常被欺负遭冷眼的环境中生活,对尚未完成初期社会化的青少年来说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容易使他们的人格受到扭曲。所以,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加速的特定时空背景下,我们一方面应不断改革社会控制机制,整合家庭、学校、政府作为以及制度规范等社会控制力量,减少农村青少年越轨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应通过大众传媒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平等的社会环境,消除对民工子女的歧视,为他们创造和谐的社会化环境。

二、民工潮造成农村青少年的亲情缺失

生命历程理论的代际转换原理认为,“每一代人都系于其前辈人的生命历程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当前农村的大部分青少年都系于其父母外出务工这样一个重大事件。

1.亲情缺失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4年知心姐姐调查组调查到这样一个案例:江西全南县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孩在父母出去打工后,与奶奶相依为命,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奶奶去世后,小女孩又被寄养在婶婶家里。这个女孩觉得寄人篱下,父母遗弃她,在一个夜晚喝下了早已准备好的农药自杀,幸好被人及时发现才得以幸免。

上面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不过却能充分地说明亲情缺失给孩子造成的危害。留守儿童群体所存在的这种问题,可能在非留守儿童群体中也存在。但是,根据生命历程理论中的“转变”概念,转变对于个体来说也是一种选择,经历转变之后,个性中原有的某些特质可能被放大。所以,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基本的结论:父母外出务工所形成的子女留守状态催化或加重了有关儿童群体原先处于萌芽阶段的各种问题。

2.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堪忧。近年来,进城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孩子相比,民工子女在城市所接受的教育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劣势状态。生命历程理论中的“劣势累积”概念认为,不平等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是整个生命历程逐步展开的累积过程。不平等不是偶然在民工子女中存在的,而是由社会体系先在决定了的。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是进城民工子女享受不平等教育资源的根源。那么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怎样呢?笔者对盐城市X县某中学调查得知,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其中67.4%的孩子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是紧密系于其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疏于对其管教这样一个重要事件的。

要减少父母外出打工给孩子造成的上述不良影响,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国家应加强对民工流入地政府的监督,尽量以法律形式督促其严格执行中央文件精神,真正贯彻“流动儿童入学以流入地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二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管和帮扶,确保他们成为流动儿童入学方式的有益补充。三是对于那些迫不得已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应通过多种途径弥补其缺失的亲情,比如农村村委会和流入地城市居委会可以设法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父母角色教育,督促他们加强亲子互动,多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四是农村中小学可以通过结对帮扶等措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使其感受到班级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民工潮影响农村青少年的社会性时间

生活的恰当时间原理认为,一个社会一般会有一个“标准时间表”,指明人们上学、恋爱、结婚等主要生命事件发生的恰当时间。生命历程的发展如果偏离了恰当的社会性时间,就有可能带来麻烦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并受到社会的“惩罚和制裁”。那么,民工潮是如何影响农村青少年的“标准时间表”的呢?

1.在民工潮的冲击下,部分农村青少年过早地弃学。上学接受教育是青少年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当前民工潮的冲击下,很多农村青少年没有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就离开学校过早地进城务工。这些失学青少年在城市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无疑处于不利地位,失业现象时有发生。失业降低了就业这一“安全阀”的制约作用,加之他们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校社会化过程,这些青少年极易受不良社会因素影响而误入歧途。

2.民工潮引发了当代农村青年的一些婚恋问题。恋爱、结婚是人们生命历程中的两大重要事件,也是人的初期社会化的终点,关乎到个人的幸福与否。但在当今城市化加速、民工潮涌动的情况下,农村青年的婚恋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打工妹傍大款,追求实惠婚姻;农村女青年外嫁造成当地男青年成婚困难;身在异乡的打工仔打工妹出于情感慰藉等原因,过早地未婚同居甚至未婚先孕等。

这些生命事件发生在不恰当的时间,偏离了社会性的标准时间,给身在其中的农村青少年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至悲剧。这启发我们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长进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懂得让孩子接受教育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向学生本人宣传知识的价值,清除他们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另一方面,对打工仔打工妹加强教育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使他们认识到幸福的婚姻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影响下一代的生命历程。

四、民工潮激发农村青少年的个体能动性

外部环境固然对个体的生命历程有很大影响,但个体的生命历程并非完全决定于外部环境,个体的能动性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也有很大作用。

由于个人能动性的发挥,父母外出务工对同一家庭的不同子女会有不同的影响。请看下面的个案:盐城X县王某夫妇常年在北京务工,留在家中的三个孩子由年迈的外婆照料。三个孩子中只有老二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地的省重点中学。老大和老三学习成绩很差,老三甚至还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常与一群小混混打架斗殴。笔者与他们深入交谈发现,兄弟三个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是由各自不同的主观能动性造成的。老二认为父母在外打工不容易,自己不愿意重走父母的打工路,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老大和老三则认为,打工也能赚钱,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强烈的改变命运的动机。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也表明,面对父母进城务工的现实,许多民工子女发挥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跟随父母进城上学的民工子女中,超过七成的孩子喜欢学习;八成孩子表示要努力学习好好报答父母。

民工子女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启发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尽力为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不要因政府的不作为而给那些奋发上进的孩子的人生留下遗憾。应不断改革那些不合理的、不利于民工子女成长的制度,如户籍制度、与户籍制度密切关联的就学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充分发挥优秀民工子女的示范作用,帮助那些缺乏父母监管自身自觉性又比较差的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自立。

标签:;  ;  ;  ;  ;  ;  

民工潮背景下的农村青少年社会化_民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