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194)
【摘要】目的 探究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52例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应用家庭康复治疗)、对照组(26例,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上肢功能评分[(57.24±2.68)分]、下肢功能评分[(28.24±2.61)分]高于对照组[(49.32±2.32)分、(22.04±2.41)分],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有助于增强其运动功能,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家庭康复治疗;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478-01
中风在临床上亦被称为脑卒中,该疾病预后较差,大部分患者常存在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给患者生活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1-2],所以,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我院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分别实施家庭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随机将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52例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年龄为52-72(65.75±3.73)岁,男女分别为16(61.54%)、10(38.46%)例;病程为3至11个月,平均为(8.24±2.61)个月。对照组26例患者年龄为50-73(65.68±3.69)岁,男女分别为17(65.38%)、9(34.62%)例;病程为3至12个月,平均为(8.30±2.58)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26例患者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口服相关治疗药物,并遵医嘱对患者实施降压、降血糖等治疗,同时,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即对患者曲池穴、委中穴、环跳穴、合谷穴、太冲穴、百会穴、风市穴、丘墟穴、足三里穴、手三里穴、阳陵泉穴等穴位实施针刺,结合患者症状加减穴位,对于气虚痰癖患者,可添加丰隆穴、血海穴,对于痰池阻络患者,可添加丰隆穴,对于气虚血癖患者,可添加血海穴,对于阴虚火旺患者,可添加太溪穴。此外,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指导患者或家属自主在家中进行被动训练、平衡训练、平衡步态训练、行走训练等。
观察组26例患者应用家庭康复治疗,即除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外,还需对患者实施以下干预措施:(1)心理治疗:大部分患者由于疾病带来的困扰均会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如抑郁、自卑、无助、绝望等,这十分不利于保证康复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多和患者谈心,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使其充分感受到家庭关怀,重建信心。(2)加强护理管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家属每天陪患者坐轮椅外出2次,每次半小时,对于需卧床的患者,应每3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并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活动训练,每天至少3次,每次10分钟,待患者肌力增高后,对患者进行牵拉训练,每次10分钟。(3)按摩患肢:为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或家属多对患肢进行按摩,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4)康复训练: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对其实施康复指导,步行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负重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2次,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制定训练强度及训练时间。
1.3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运动功能评分:选择四肢简化Fugl-Meyer 评分量表[3](总分100分)进行评定,上肢、下肢总分分别为66分、34分,评分越高,即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选择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4](满分100分)进行评价,评分越高,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方法选择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上肢功能评分[(57.24±2.68)分]、下肢功能评分[(28.24±2.61)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分)
.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中风患病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该类疾病预后较差,患者常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较多研究证实,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对促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具有较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分别实施家庭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发现,相比于常规康复治疗,家庭康复治疗的措施更丰富,除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措施外,还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关怀,有助于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且护理理念更符合当今的生物-医学-社会模式,对重拾患者信心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治疗十分可行,对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这提示相比于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治疗具有更佳的效果,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得,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有助于增强其运动功能,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俊伟.强化康复治疗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2]戴艳芝,王宗慧.探析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0):121.
[3]吴小芳,叶巧珠.自拟息风解痉汤、心理干预辅助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9):74-75
[4]肖坤.基于经筋理论的急性中风偏瘫患者中医护理预后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2):355-357.
论文作者:付广乐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7
标签:患者论文; 评分论文; 功能论文; 家庭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对照组论文; 能力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