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家精神及其五项修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项论文,企业家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谓“企业”?何谓“企业家”?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8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1]企业家一词(entrepreneur)来源于法语,含有冒险家的意思。后来,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对企业和企业家的阐述也都着重于以创新和冒险精神来创造利润。然而,这只是看到企业和企业家的一面。企业好比一块硬币,一面是经济实体,一面是社会公器。企业家也是由创造利润的创新能力和指向未来的伦理品质两要素构成的整体。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不断地“创造性破坏”,这是企业家利润的源泉,也是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存在;怀着憧憬,完成神圣使命,指向终极关怀,这是企业作为社会公器的存在。中文将“entrepreneur”翻译为“企业家”,赋予了很深的哲理。“企”,踮起脚;“业”,天职。企业家就是踮起脚,怀着憧憬,希望看得更远,完成时代和社会使命的人。
精神是由理性发展形成的。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精神包括三个层面:理论精神,即理智、理性;实践精神,即实践行为;自由精神,即预期,清楚理智和实践的结果。借用德国古典哲学“精神”概念的结构,本文定义企业家精神由知识素养(理论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伦理品质(自由精神)三个层面构成。企业家的追求是:把企业“做强、做大、做长”。“做强、做大、做长”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表现,以未来为指向。知识、创新和未来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理性、实践和自由三层面的内容。融会中华文化的治国治生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我们认为,锻炼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应该做好“学无涯之知”、“察此彼之情”、“悟有无之道”、“善奇正之谋”、“凝经营之神”这五项修炼。表1给出企业家精神及其五项修炼的内涵。
第一项修炼:学无涯之知
知是知识。可分为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也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根据波拉尼(Michael Polanyi)和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的研究,知识增长是一螺旋: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知识创新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企业家的活动包含了这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行为知识)”(智→谋)。学习领悟是将显性知识隐性化过程,实践运用是将隐性知识行为化过程。
表1:企业家精神及其五项修炼的内涵
知是智的基础。从知到智,人们在创新。写在书本上的知识对于任何人都是相同的,但每个所读到的、感悟到的东西却不可能相同。智是谋的基础。把从知识里所感悟到的智慧,针对现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是重要的创新过程。人们把谋略表达出来、表现出来,就形成了新的显性知识,人们传播并学习之,成为人们进一步创新的基础。由知到智,由智到谋,再把谋表达出形成新的知,再由新知到新谋,……这就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
第一,企业家必须广泛学习,这不仅从实践中学习,而且要从书本中学习。只有博闻广识,才能给无穷的智慧和谋略打下深厚的基础。“知识是今天唯一有意义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没有消失。但它们已成为次要的了。”[2]我们正处于管理革命,并正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正在被应用于知识。”
第二,光读书学习还不够,企业家还必须读懂它,领悟出其中道理和智慧。企业家不仅从书本中感悟智慧道理,而且从生活和工作中感悟智慧道理。松下在去庙宇的路上,美丽的大自然使他感悟到“产业报国”的思想。
第三,知识和智慧运用于企业实际产生谋略,实践产生谋略,谋略并在实践中锤炼。知识和智慧的实践过程是从普遍到个别的过程。任何结合具体实际的谋略都是独特的,具有市场垄断力量。没有知识和智慧基础的谋,如建立沙滩之上的大厦,既危险又不能持久。
新知识的来源是个人,把个人知识转化组织知识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一方面,组织中的每位成员把自己所学和所悟运用于企业实际,产生企业经营的具体思考和方法;另一方面,组织成员把思考和方法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这不仅是企业家的个人修炼,而且是组织的集体修炼,把企业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同时,企业家及其企业的不断学习是克服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家认知定势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的生生不息来源于企业家及其企业的知识学习及其创新。
“学无涯之知”是企业家的基础修炼,其方法是“学习积累”。要求企业家博闻广识,不断地、终身地从书本中、从实践中学习,尽可能掌握古今中外有关的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不断克服自身的思维定势。知识必须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所以企业家的第二项修炼是“察此彼之情”。
第二项修炼:察此彼之情
何谓“此与彼”?此彼至少有三层内涵:
其一,此岸与彼岸,现在与未来。人及其组织就是在不断憧憬、不断追求的过程中进步的,正是彼岸和此岸间的张力促进并引领人及其组织前进。人类的行动总是从此岸走向彼岸,从现在走向未来;而人类的思维却是从彼岸和未来出发,从憧憬和想象出发,先描绘彼岸和未来的景象,然后结合现状,设计出行动方案。这就是从愿景出发的战略制订模式,彼岸所描绘的愿景就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动力。一切革命、改革、战略行动概莫能外。人及其组织每天每时都是面向未来的。“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是人及其组织决定行动的首要原则。
其二,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理想和价值状态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参照系。理想和价值状态不可能达到,但这种状态给人类行动提供了改进现实和事实的路径。德鲁克指出,管理者必须先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让步、改动等一系列事项,以期决策能被接受。也就是,先理想和价值判断,然后才现实和事实判断。
其三,自己和对手,自己和顾客,自己和环境。不从竞争和服务角度,而仅从自己角度思考问题,个体和组织都无法生存和发展。任何人都须经常、反复自问:“我能贡献什么?组织或顾客需要我贡献什么?”同样,任何组织都须经常、反复检查三个问题:“能干什么(企业自身和竞争者比较)?可以干什么(顾客和环境分析)?如何干?”“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人类认识和行动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之上。思考问题应该“既彼又此”,即“彼此彼此”,而非“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先“由彼及此”地思考,再“由此及彼”地实施。思考和实施相互交织,“由彼及此”和“由此及彼”也相互交织。
如何认识“此与彼”?其目的是什么?战略环境分析的中心任务就是“知彼知此”。认识“此与彼”的目的就是“定位、取舍和匹配”,即给企业定位、做出取舍、创造活动间的匹配。[3]
企业战略经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企业使命,决定企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集中有限资源于企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战略经营的基本原则是: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创造顾客。现代企业战略理论和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该基本思想和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安德鲁斯(Andrews,1965)、安索夫(Ansoff,1965)、斯尔兹尼克(Selznick,1957)、钱德勒(Chandler,1962)等大师们就建立了企业战略的基本思想和原则:通过组织的优势与劣势及市场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的比较分析将战略定义为企业能干什么与它可以做什么之间的一种配比,企业战略建立在“独特能力”基础之上,它包括企业成长方式,有关企业实力与不足的平衡思考,以及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从而开发新市场和新产品。
决定企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分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波特(Porter)的产业结构理论,他强调产业的竞争结构和吸引力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决定作用;另一种是以彭萝丝(Penrose,1959)、沃勒菲尔特(Wernerfelt,1984)、巴尼(Barney,1990)资源理论,以及以普拉哈得和哈梅尔(Prahalad & Hamel,1990)、波士顿咨询公司(Stalk,Evans and Shulman,1992)为代表的能力理论,资源理论强调企业战略应该建立在其战略或核心资源基础之上,能力理论强调企业战略应该建立在其核心能力基础之上。
企业经营中,企业家有三难:难于定位、难于取舍、难于匹配。针对难于定位,企业家要学会以独特性赢得顾客,多在特字上下功夫:提供特殊产品或服务、满足特殊顾客群需要、以特殊途径满足顾客需要。针对难于取舍,企业家要学会放弃与抉择,多在大利和安全上下功夫:有所为有所不为,鱼和熊掌难以得兼,为他人留有生机。针对难于匹配,企业家要学会协同分力成合力,多在沟通和整合上下功夫:管理群体力量协同,市场网络运作协同、资源竞合关系协同。因此,波特指出,战略经营就是“定位、取舍和匹配”。
“察此彼之情”的修炼方法是“调查研究”。要求企业家尽可能掌握全面信息,充分了解市场环境,知彼知己,由彼及此,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知情是决策的基础,正确地决策必须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所以企业家的第三项修炼是“悟有无之道”。
第三项修炼:悟有无之道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张瑞敏给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看得见的,但是看得见的是由看不见的东西来指导的。”企业是看得见的东西——人、财、物——的集合,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是由企业家头脑中看不见的智(思想、意志)来指导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智才能有效地把无序的人、财、物转变成有序的产品和服务。变无序为有序,这是熵减过程。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指出,一个生命体要生存,其唯一的办法是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负熵;新陈代谢就是吸取负熵活动。企业的道理也在于此。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实现有序化关键是做好三件事:
第一,修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计》)“意”就是思想、意志和理念。“道”就是让组织上下对某种理念的认同。现代企业要内外“修道”,内修其道,就是建立企业愿景(vision)[4],建设企业文化”[5];外修其道,就是诚信竞争,诚信合作。做到既“人所欲,己所为”又“施于人,己所欲”。[6]
第二,保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孙子·计》)对现代企业而言,法主要指结构与制度。结构即人、财、物的秩序,法约尔给出了基本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子上;每件物都有自己的位子,每件物都在自己的位子上。有秩序的人、财、物不仅表达其功能——顾客所需要的功能,而且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表达其功能。制度是企业家意志合法化体现。规章制度是用来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企业家尽可能将例行的、程序化的事情用一个规则、一条程序或一项制度来处理解决,而那些非例行的、非程序化的事情必须躬亲解决。
第三,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利器可以“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吕氏春秋·任地》)。对现代企业而言,利器是指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的革新和突破。无论如何强调利器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有与无”也是“器与道”的关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企业家不能仅仅像工具一样只会做事,而且还要会决定做什么事和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也就是,企业家不能仅仅是“匠”(工匠),而且更应是“将”。企业家的能力更多体现在“做对的事,做正确的事”之上,而非仅限于“把事做对,用正确方法做事”之上。如果能决定“做正确的事”并且清楚为什么“做”,则必须要有思想,要能从日常操作中升华自己。这要求企业家能够从“器”上升为“道”。企业家只有控制无形的东西,才能控制有形的世界。这无形的东西就是有形世界运行的规律和道理。企业家通过“修道、保法、利器”来指挥“人、财、物”的运行。“有中生无,无中生有”,即从“有”中悟出“无”,然而根据客观规律创造更多的有。
“悟有无之道”的修炼方法是“融会领悟”。要求企业家以非凡的洞察力,明察秋毫,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悟道是企业经营和创新的准绳,企业经营应遵循客观规律,企业创新应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所以第四项修炼是“善奇正之谋”。
第四项修炼:善奇正之谋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势》)“正”讲的是先立于不败之地;“奇”讲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胜敌人。“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的“先胜”和“为胜”思想。
如何“先胜”呢?要想“先胜”,必须“知胜”,即知道什么情况下才确立了不可被战胜的地位。孙子在首篇《计》就开宗明义,“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士卒孰练?兵众孰强?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又在《谋攻》中进一步解释,“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矣。”建立不可被战胜的地位,就是在“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尽心尽力地做文章,既“修道保法”,又修得“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可胜在己,不可胜在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形》)建立不可被战胜的地位的主动权掌握自己手中,而敌人能否被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敌人手中,因此,胜利是可以确知的,但不能一定获得。按孙子的逻辑,建立不可被战胜的地位是首要的一步,其后必须把敌人调动起来,伺机战胜敌人,即“为胜”。
如何“为胜”呢?要想获得胜利,必须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即自己能调动敌人而又不被敌人所调动。如何“致人”呢?其最主要的方法是“利害制权”。孙子曰:“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孙子·虚实》)掌握“利害”,便能控制敌人的行动,这样,诡、诈、神速等才能发挥作用,从而“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从而“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结果“敌虽众,可使无斗”。所以,“胜可为也”(《孙子·虚实》)。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形》如果没有建立“先胜”的位置,“为胜”是非常危险的,即使获得胜利,所获得的胜利也不能巩固和长久。这样军队可能胜了一二次战斗,而整个战役失败了。“先胜”于“正”,“为胜”乎“奇”。两者并举,一次次战场的胜利便能积累,通过“胜敌而益强”机制(《孙子·作战》),获取整个战役、整场战争的胜利。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因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以正合”,“批大郤,导大窾”是“以奇胜”。孔孟的中庸之道注重“正”,老庄的中虚之道讲究“奇”。儒与道的思想在孙子那儿融合为“以正合,以奇胜”。
对于现代企业竞争来言,道理也是如此。我们曾经研究过23位中国企业家的领导行为,发现在中国市场上风行一时便迅疾轰然倒下的企业家们有一个共同特点:[7]过份地关注市场,是做市场的一流好手,而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和产品。如秦池的姬长孔、太阳神的怀汉新、爱多的胡志标、沈阳飞龙的姜伟、三株的吴炳新等。同时发现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打造了较为持久的品牌的企业家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既关注市场又关注产品。如海尔的张瑞敏、999的赵新先、杉杉的郑永刚、娃哈哈的宗庆后、长虹的倪润峰、步步高的段永平、格兰仕的梁庆德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为企业内功,“奇”为市场机遇。内功是企业的产品、技术、文化和管理,机遇是企业外部的环境、政策、关系和顾客。内功不好,企业难以抓住外部机遇,即使抓住机遇,也难以抓牢,往往得易失也易;另一方面,内功再好,若不善于抓机遇,企业也难以发展。
仅“正”而无“奇”,企业充其量获得市场平均利润率,但仅“奇”而无“正”,企业所谓的市场超额利润充其量是一现的昙花。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两类截然不同的“奇”(创新):一是帕累托改进的创新,即不仅创新者获得超额利润,同时整体产业和社会都会因此创新而福利增进;二是非帕累托改进的创新,即虽然创新者获得超额利润,但由此给整个产业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福利损失。我们注意到中国市场上不少创新属于后者,典型代表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创新。我们也注意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都属于帕累托改进创新。一般而言,依据客观规律的创新都是帕累托改进的创新。所以“正与奇”不能割裂而论,“以正合,以奇胜”,企业可以无往而不胜。
“善奇正之谋”的修炼方法是“实践运用”。要求企业家在客观规律基础上创新:依乎天理以正合;不断创新以奇胜。企业利润是创新的结果。但是仅能创造利润的人还不能称得上企业家,企业家必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财富观,回报社会、诚信勤敬、克制节俭。所以第五项修炼是“凝经营之神”。
第五项修炼:凝经营之神
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学、经济学思想和理论大多是从创造利润和冒险家角色来解读企业家,而很少论及企业家的伦理品质。这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精神所产生的伦理基础是给定的社会条件。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揭示这样的事实:“没有企业家阶层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一个道德宪章就没有企业家阶层;没有宗教基础就没有道德宪章。”[8]
韦伯把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溯源于加尔文主义的新教伦理,即:[9](1)宿命的蒙恩(grace by God)观;(2)现世的天职(worldly calling)和禁欲(worldly ascetics)观;(3)救赎观(be selected),即成为上帝的选民。正是新教伦理的基础产生了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资本主义精神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和劳动者,正是企业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蒙恩-天职和禁欲-救赎”构成了巴斯夏的“需要-努力-满足”三者和谐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伦理基础。[10]
在《儒教与道教》著作中,韦伯把东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阻力溯源于儒教。[11]儒教伦理核心是:(1)伦份观;(2)忠孝观;(3)光宗耀祖(面子)观。“伦份-忠孝-面子”构成了巴斯夏的“需要-努力-满足”三者和谐的封建主义经济的伦理基础。伦份是儒教中人们行为的需要。在中国封建社会,伦份构成国和家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没有伦份,就没有一切权和利。忠孝是儒教中人们的行为和努力。忠于国,孝于家,以国和家的秩序而行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具体完整的职业化管理体系,与资本主义职业观最大不同的是,这种职业观是以国和家为秩序,以忠孝为行为,而不是自由流动的职业劳动者。光宗耀祖观是人们对努力的满足,“因为只有富了,人们才能‘不失身份、合乎地位’地生活”,[12]才能有脸面。儒教奠定了和谐的封建社会经济的伦理基础,促进并巩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13]儒教造就了发达的封建主义文明和农业经济,却成为了资本主义文明和工业经济的精神阻力。
如何建立“需要-努力-满足”三者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呢?
第一,回报社会的人生观。突破家本位,突破伦份观,充满对企业、对时代、对社会的使命感。事业来源于此时此刻,是时代和社会信任企业家,赋予企业家经营企业的伟大使命。对企业家而言,必须超越孔夫子的“忠恕”之道。不相信存在什么造物神,但企业家应该锻炼“追求未来、回报社会”的宽阔胸襟。
第二,诚、信、勤、敬的职业观。诚实、守信、勤劳、敬业。企业家不仅要树立诚、信、勤、敬的职业观,而且还要培养具有该种职业观的员工。这项工作在当前中国社会非常重要。企业家视经营企业为天职,劳动者视工作职业为天职。超越“君子不器”观念,学习新教伦理的职业观,“成为一种理性地改造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有用的工具”。[14]超越血缘和裙带关系,在“诚实、守信、勤劳、敬业”基础上,建立理性的、由专业的和自由的劳动者所构成的经济组织。
第三,克制节俭的财富观。冷静克制,理性节俭,善待财富。在满足作为人的基本需要基础上,不要把财富作为炫耀、标榜自己区别于人的工具,否则,人生将变得极其短暂,财富迅速毁灭你的前程。精打细算,集中精力,将财富投入到再生产中,服务顾客,贡献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驰骋在经济舞台上企业家、企业决策者大多是企业的创业者或成功人士,随着自主支配权力和财富的急剧膨胀,头脑容易发热,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常会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不冷静的、空想型的战略决策,急于“做大”,把“做大”置于战略首位。企业家需要克制,需要冷静,需要耐得住一些寂寞。
“回报社会的人生观-诚信勤敬的职业观-克制节俭的财富观”构成了“需要-努力-满足”三者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指向未来,回报社会,是企业家行为的需要,是企业家行为的出发点;诚实、守信、勤劳、敬业,视企业经营为天职,是企业家努力的表现;克制节俭,善待财富,不断追求,是对企业家行为的满足。
“凝经营之神”的修炼方法是“回报、天职和节俭”。要求企业家建立回报社会的人生观,诚实、守信、勤劳、敬业的职业观,克制节俭的财富观。企业家要正确对待过去、现在与未来,正确对待个人、企业与社会,视经营企业为天职,永不懈怠,追求未来,回报社会。
企业家就是怀着憧憬、指向未来、完成神圣使命的人。企业家精神由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指向未来三个要素构成,从“学无涯之知”、“察此彼之情”、“悟有无之道”、“善奇正之谋”、“凝经营之神”五层级修炼企业家精神。学知是锻炼企业家知识素养;察情、悟道、善谋是锻炼企业家创新能力;凝神是锻炼企业家指向未来的精神。学知→察情→悟道→善谋→凝神,层层深入,不断提高,把企业家锻炼成经营之神。
注释:
①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2-83页。
②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1998年版,第43-45页。
③Potter,M.E:"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Nov.-Dec.,p.77.
④Collins,J.and Porras,J."Buildng Your Company' s Vision." HBR,1996,Sep.-Oct.,pp.66-77.
⑤肯尼迪、迪尔:《西方企业文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
⑥“施于人,己所欲”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等价伞题,其意同《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的“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但是这仅从自己出发来思考问题。市场经济中,应该既从别人又从自己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并且创造和满足别人的需求是第一位。所以既“人所欲,己所为”又“施于人,己所欲”。
⑦贾良定等:“愿景型领导:中国企业家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第84-96页。
⑧Poggi,G.,Calvinism and Capitalist Spirit:Max Webber's Protestant Ethic.London:Macmillan,1983,p.83.
⑨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2年;Redding,S.G.,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Berlin:de Gruyter,1990,p.10.
⑩樊和平:《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270-273页。
(11)(12)(14)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9-301页、第297页、第281页。
(13)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0页、第3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