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机械钻孔灌注桩迅速发展,钻孔灌注桩作为桩基础中常见的一种基础形式,以其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简便、噪音小等特点在我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房屋、水工建筑等工程领域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处于首选的地位。虽然钻孔桩基础是桥梁常用的基础形式之一,但是钻孔灌注桩的成桩过程是在桩位处的地面下或水下完成的,且隐蔽性强、工序多、控制难度大,屡屡发生质量事故,常见质量问题和原因及解决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斜孔事故;裂隙漏浆;断桩、缩孔;坍孔;埋钻
一、斜孔事故
1、斜孔事故的原因
a)钻孔中遇到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b)在有倾斜度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处或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时,钻头受力不均匀;C)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d)钻机安装不合要求,钻进过程钻机产生不均匀沉陷或运转过程震动过大引起孔斜;e)钻具弯曲或插接式连接钻杆磨损。间隙过大受压后钻杆发生弯曲而导致孔斜。
2、斜孔事故的处理:
2.1孔斜不严重时,一般可在偏斜处吊住钻头上下反复扫孔,使钻孔修直。
2.2 孔斜严重或纠斜无效时,采用回填片、卵石到偏斜部位上部冲平后再重新钻进成孔。
3、斜孔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措施:a)安装钻机时,机座应安放在平稳坚固的地基上,使转盘和底座水平,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简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直线上。且钻进中应经常检查校正;b)钻具入孔前要仔细检查 .弯曲的钻具严禁入孔内,且插接式连接钻杆接头磨损严重、间隙过大时要及时修复或更换;c)在开孔、换层界面处或有倾斜的软、硬地层钻进时,应采用轻压慢转的操作规程,钻机遇到地下障碍物时应及时处理,严禁盲目加压;d)要经常用检孔器进行检查,发现偏斜及时纠正。
二、桩孔出现裂隙漏浆的事故
1、出现裂隙漏浆原因,主要是由于土质的节理和裂隙引起的,原生节理是不可避免的,次生节理主要是施工中扰动造成的裂隙,钻孔时,泥浆沿着裂隙或者地下水渗透而流失就是漏浆,沙层的漏浆主要是护壁不牢固,地下水渗透引起的;漏浆是引起塌孔的主要原因。
2、裂隙漏浆的处理方案
2.1、当发现护筒内水面冒出气泡或浑水时,孔内水头高度开始下降,但是下降速度缓慢,表示轻微漏浆,可以适当地加入粘土或用袋装粘土直接投入,从而改善泥浆质量,继续钻进。钻进过程中应保持较小冲程钻进,待孔内情况稳定后,再恢复正常钻进。
2.2、当气泡或浑水大量涌出,漏浆速度较快,加入粘土钻至原标高处仍不能防止漏浆时。最好停止钻进 如果距离终孔标高不远.回填土方量太大,在保持泥浆质量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孔内外水位差,以免造成坍孔。
2.3、当有坍孔预兆时,可以采用重整护筒,判明坍孔位置,回填片石和粘土混合物到坍孔位置,回填片石和粘土混合物到坍孔处以上1-2米,继续钻进,片石不宜太大,钻进过程中速度不宜太快,待钻至原漏浆处标高以下时,再以较大的冲程钻进。
2.4、当采用单一的处理办法不行时,可以采用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行钻进,在维持孔内外水位差的同时,向孔内先投入水泥和片石,经小冲程砸后,再加入粘土,回填的次序不能随意变动,经多次观察发现漏浆后,泥浆流失严重,孔内泥浆比重迅速下降,根本无法维持钻孔施工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先回填水泥和片石,待孔内水位稳定后,再加入粘土,以防止泥浆再次流失。
3、漏浆的注意事项:
在处理泥浆时,首先必须先维持孔内水位,再根据钻孔的原始记录及相关资料,判别本处的地质情况,决定什么材料进行回填,如漏浆轻微,但岩层为软弱夹层时,就不能采用单一的回填粘土,因为在软弱夹层中钻进时,极易发生斜孔,故在回填粘土的同时,施工时必须回填一定数量的片石,施工时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环境及现场资料,处理的办法也相应变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断桩事故
1、混凝土灌注桩断桩的原因,
a)有浇筑时,拔管过高,超出混凝土顶面。b)孔壁坍塌,造成夹渣。c)灌注时间过长,拔管困难。d)桩浇筑完成后,受侧向外力挤推。
2、断桩事故的预防应采取如下措施:
a)灌注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保证灌注操作紧凑连续地进行;采用Φ250法兰式导管自流式灌注混凝土。导管联结要平直,密封可靠;导管下口距孔底30cm~50cm为宜。b)灌注前注意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灌注时间;混凝土灌注在二次清孔结束后30分钟内立即进行。c)首盘浇筑:初灌量必须保证导管底部埋入混凝土中80cm以上,且连续灌注。正常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埋于砼中深度宜为2~6m之间。d)预先在砼导管上套装一个用1mm厚钢板制成的锥形活动护罩,以护住管法兰,挂住钢筋骨架,护罩底部与法兰大小一致。e)在灌注,边灌注边拔导管,指定专人勤测砼顶面上升的高度,以决定导管上拔速度,提升匀速,平稳,慢慢起升,并随时掌握导管埋入深度,避免导管埋入过深或导管脱离砼面。f)砼的拌制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水灰比,坍落度,保证砼的和易性,以防砼的和易性差,造成导管堵塞,不得不拔出导管而造成断桩。g)一次拆卸导管不得超过6m,每次拆卸导管前均要测量砼面高度,计算出导管埋深,然后拆卸。不要盲目提升、拆卸导管。
四、桩身砼离析、缩孔事故
造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如下:①施工中若发生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则混凝土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混凝土桩体与持力层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为避免这一质量事故的发生,桩孔钻成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冲洗液清孔,采用两次清孔方法,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这就要求在灌注混凝土前,应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②导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使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形成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固。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导管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帮扎水泥隔水塞的铁丝,应根据首次混凝土灌入量的多少而定,严防断裂。确保导管的密封性,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而定,切勿起拔过多过快。如果导管提升过快,以致其下口拔离孔中的混凝土面时,易使桩中形成泥浆夹层。③在灌注混凝土时,因停电、待料等原因停灌混凝土而造成夹渣,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的现象。施工中应明确规定,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一旦开始进行浇筑,一定要连续完成作业,确保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连续浇注,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应备足混凝土料,并合理安排好施工人员作业时间,在混凝土灌注量大时还应做到作业人员分班作业。④施工中还会发生灌注时混凝土没有从导管内灌入,而采用从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混凝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孔段混凝土夹有泥浆而出现疏松、空洞的现象。因此,施工中要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使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亦满足灌注要求。灌注混凝土必须从导管内灌入,要求灌注过程连续、快速,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有足够量,避免埋下质量事故的隐。
五、坍孔
坍孔主要出现在钻孔、下放钢筋笼和灌注混凝土三道工序当中,并且以钻孔中出现的坍孔为多见。钻孔坍孔是在粉性、砂性土等松散地基中进行钻孔时,很容易发生坍孔。坍孔主要表现为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孔内水位骤然降落,并冒出细密的水泡,钻杆较难钻进,钻机负荷显著增加,甚至钻头运转不起来。
1、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护筒埋深较浅,或周围回填的粘土夯实不够,致使孔口土坍落;②护筒变形或形状不合适;③孔内水位高度不够,无足够的水头压力;④地下水位有较高的承压力;⑤在砾石层等处有渗流水或者没水,孔中出现跑水现象;⑥泥浆的稠度不够;⑦成孔速度太快,在孔壁中来不及形成泥膜;⑧用造孔机械在护筒底部造孔时触动了孔周围的土壤;⑨造孔机械的机械力过大,致使护筒与土层之间的粘着力减弱;⑩向孔内补水时,水流对孔壁有冲刷。
六、埋钻和掉钻
埋钻通常是由坍孔或钻锥冲进土层太深所引起的。掉钻主要是由于钻杆与钻锥松脱或钻杆断裂所致。一般可用套绳、打捞钩或小型冲抓锥抓取。如落体已被泥砂埋设,应用空气吸泥机吹开埋钻的泥砂,再提钻头。
从上述出现的事故原因分析和处理措施可见,钻孔灌注桩在施工当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一旦出现施工质量事故时应认真分析事故原因,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及时进行补救。对于存在问题的桩,不得隐瞒事实,应设法进行补救,更不宜轻易放弃,造成过多的损失。经过补救后的桩应认真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对补救后仍不合格的,就应与设计部门联系,采取补桩或其它措施
七、结语
桩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结构安全,因此我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桩基质量。
论文作者:许阿晓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混凝土论文; 导管论文; 钻孔论文; 粘土论文; 泥浆论文; 钻杆论文; 裂隙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