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发展鸿沟:远程开放大学的使命——第25届世界远程教育校长会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鸿沟论文,远程教育论文,使命论文,校长论文,会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放大学常设校长会议于2010年9月13~15日在南非共和国的比勒陀里亚举行,会议由南非大学(UNISA)承办,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大学校长们参加了会议。根据会议的安排和进程,本综述包括四个方面:会议概况,主题报告,分组讨论及会议启示。
一、会议概况
1.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
基于目前非洲高等教育存在的挑战以及成功的个案,会议的主题定为“消除发展鸿沟”。关注非洲在教育方面的发展,了解非洲在发展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困难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南非大学校长巴尼·皮特亚那指出,根据联合国关于全民教育的行动纲领,离实现纲领中提出的目标只有5年的时间,而目前非洲撒哈拉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5%,作为非洲的领头羊南非,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仍然小于20%。
“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和合作部首席执行官厄波拉莫·阿塞·玛雅格博士指出,非洲仅有全球因特网3%的节点,而亚洲则高达43%。他强调,因特网接入是发展的前提条件,由此带来知识交流的增加将使非洲大陆通过充实内部资源而不是依靠外来援助得到发展。提升非洲大陆的互联网水平远比给他们提供难民救济金要重要。
2.远程开放教育的政策挑战
在开放大学校长正式会议之前,举办了关于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政策论坛。这一政策论坛是国际远程教育协会行动计划的第一步。该行动计划强调:政府的不少行为很可能会影响到远程教育作为终身教育重要手段的实现,制约该项事业的进步,同时可能会限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国际远程教育协会的成员经常提到,在全球范围内政府对于开放远程教育的政策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有些情况下政府对非传统教育,例如网络教育和其他形式的远程教育的政策,经常导致一种负面的公众评价。政策论坛有两个主题:一是有哪些政策阻碍远程开放教育发展;二是未来几年中远程教育协会成员院校为了克服这些政策阻碍需要采取的策略。
3.中国参会校长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力量
参加本次校长会议的国内代表学校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上海电视大学、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以及江苏广播电视大学5所院校的校长们。根据会议议程和分组情况,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校长们参加了会议的政策论坛,听取了会议的主题报告,参加了所有4个小组的讨论交流,在会议上反映了中国远程开放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消除发展鸿沟方面所做的探索、实践、做法和经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唐金土同志率团出席会议,并在分组会上就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这方面的经验和实践做了专题介绍。内容涉及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事业发展现状、办学层次和规模、管理模式、学生的学制及注册方式、学校和政府的关系,学校在伸向农村办学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江苏城市化建设,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方面所做的改革实践做了介绍。唐校长的发言受到了与会校长们的重视和关注,会议代表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询问,并进行了交流讨论。
参加小组讨论的代表还听取了国际远程教育协会主席、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校长福瑞兹·潘内可克博士(Dr Frits Pannekoek)、以色列开放大学校长、印度尼西亚开放大学副校长和南非大学校长等的交流发言。会议就相关开放教育政策等议题边交流、边讨论,会议结束后主办方将对取得共识的意见和建议在国际远程教育协会网站发布。
会议期间,中央电大党委副书记张少刚、江苏电大唐金土校长还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学院校长苏珊(Susan Aldridge)女士进行了工作交流,就2011年秋天在南京举办中美远程教育国际会议的主题和五个可能讨论的分主题交换了意见,中方的计划安排得到了美方的高度赞同。会议期间,唐金土校长和国际远程教育协会秘书长卡尔·赫姆伯格博士(Dr Carl Holmberg)、国际远程教育协会主席福瑞兹·潘内可克博士(Dr Frits Pannekoek)、南非大学校长巴内·皮特亚纳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参加会议的校长们也利用休息期间和会议茶息时间,进行了广泛个别交流,介绍各自情况,讨论面对的问题,交流发展经验,商量解决办法。
二、主题报告
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首席执行官厄波拉莫·阿塞·玛雅格博士为大会做主题报告,题目为“数字鸿沟的关键性挑战:非洲教育发展和增长的涵义”。报告的主题是关于非洲的发展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国际社会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简称NEPAD)是2001年7月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召开的第37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的。它是非洲自主制定的第一个全面规划非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蓝图,旨在解决非洲大陆面临的贫困加剧、经济落后和被边缘化等问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
信息通讯技术(ICT)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个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活动、商业活动和沟通手段有着巨大的影响。因特网使得知识的数字传播就像知识本身具有魔力和非竞争性一样成为可能。世界各国政府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解决政府管理、减少财政赤字、增加服务需求、数字增值等问题,并使人们之间增加了沟通的有效性。但是在信息技术全球化时代,非洲大陆在这方面是落后的,这就造成了所谓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概念被定义为迄今为止那些掌握最新信息通讯技术的人和那些没有掌握这些技术的人之间不断变大的差距。也有人认为数字鸿沟存在于那些能够运用信息通讯工具,比如因特网,来获得更好的生活的人和另一些不能利用信息技术的人们之间的差距。要消除数字鸿沟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获得技术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技术的相关内容、如何通过教育来实现。广义来讲,数字鸿沟抓住了拥有信息通讯技术的富有者和没有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贫穷者之间“拥有”和“没有”的本质特征;数字鸿沟也加深了富有的第一世界和贫穷的第三世界之间的巨大差距。
2.数字鸿沟和非洲教育的挑战
玛雅格博士指出,根据2006年ITU的数据,非洲仅有全球因特网3%的节点,而亚洲则拥有高达43%的节点,欧洲占有其全球总量的29%。ITU把非洲网络节点的低拥有率归结为三个原因:费用高、基础通讯设施缺乏及信息通讯技术教育落后。主要表现为网络速度太慢,手机很少接入因特网,更多设施接入因特网主要依赖于宽带基础设施的安装。
尽管非洲政府认识到了宽带网络的重要性,政府也希望加速网络技术在e-commerce,e-learning,e-business or e-government中的应用,但是网络节点制约了计划的实施。到2006年,非洲在全球2.8亿个网络节点中只占110万,而这110万用户中的四分之三分布在北非的四个国家: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和图尼西亚,撒哈拉地区用户极少,只占0.12%。
专家提醒,全球发展的不平等是和数字鸿沟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技术是物质财富的一部分,财富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洲是由于在世界上最被边缘化和排除在外而引起重视。由此而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因特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对于非洲和工业化国家哪个收益更多?
3.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应对数字鸿沟挑战
近年来,NEPAD咨询了非盟成员国ICT和教育部长,开发了一系列的结构、使命、协议和其他的规则框架,目的是强化ICT技术在非洲大陆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发展这些技术的努力使人们认识到,ICT技术具有能够加速非洲国家经济成长和增加发展机会的潜能。
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制定了新的非洲网络项目,宣布了从东非到南部非洲的宽带基础设施政策和规则框架协议。
NEPAD非洲项目于2008年4月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了网络学校利益相关者会议。会议注意到了已有的地区行动计划在推进ICT技术和教育领域中的整合、交易和合作的存在。会议进一步认识到,NEPAD网络学校行动计划的政府部门、代表所有合作国家的非洲大陆合作组织,对如何实施该跨非洲大陆的项目,以及包括在本国内如何实施等,都已经进行商讨并做出了关键性的建议。
4.结论与建议
这些计划表现了政府极高的决心。关键的问题是在面临数字鸿沟方面的挑战,非洲如何消除应该取得的成就和现实成绩方面存在的发展差距。接入因特网已经成为克服社会不平等的必要条件,因为目前社会的主导功能和社会组织都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网络来实现。与亚洲和欧洲在网络节点上的主导地位相比,非洲在因特网和在线设施上还处在无关紧要的地位。
为了消除数字鸿沟,非洲需要加强如下八个方面的工作:接入ICT的设备;与居民年收入相适应的ICT设备的价格;ICT应用技能;适用性;相关的在线应用信息;制作个人网络信息的能力;机构接入因特网的有效性和接入有明确网络应用规则的政府机构等。
NEPAD承诺发展和实施可持续的教育项目,提供网络用户不仅能够应用ICT设备,而且能从中受益。建立一些乡村学院使得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最偏僻的农村地区也能接入和从宽带网络中受益。最后,推广建立用户友好的和有益政治环境无处不在的信息通讯技术。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无线通讯网络的建立而不是仅依靠目前已经存在的有线网络设施。
三、分组讨论
开放大学常设校长会议吸引了全球远程教育院校的高层参与者。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与消除发展鸿沟的主题,四个专题的工作小组都安排了非洲国家开放大学的校长们或其代表参与讨论。分组讨论的内容根据参加会议了解的情况及国际远程教育协会网站上介绍的材料整理。
1.来自“入学、参与、成功和毕业”工作小组的报告
该小组的讨论者指出,扩大学生入学数量需要远程教育院校在入学方式和教育层次上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这些灵活性包括对落后地区可以采取降低学费、降低入学门槛、应用地方语言等,这些院校也有责任提供教学资源的多种呈现或传送模式,其中包括进入地区学习资源中心,地区学习中心需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安静的学习场所。院校之间课程质量认证的重要性,以及课程如何跨越国界得到了强调。
会议参与者一致认为,远程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供学生支持服务,其中包括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动机、优先提供补修课程、移动电子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入学指导以及容易获得教师的个性化的个别指导。个别院校甚至提供一天24个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于那些没有完成最低课程要求的学生,必须鼓励管理服务人员给予他们支持,进行追踪和持续关注他们。可以采取荣誉奖学金、返还部分学费等方式鼓励学生完成学业;鼓励在学生中间形成学习伙伴小组;教授学生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技能,特别是“如何才能进行远程开放学习”。
关于在数字时代学生所必需的各项技能中,讨论集中在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研究技能、项目管理技能、口头和写作交流能力、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专业需要的有效团队合作能力。
小组汇报人非洲远程教育协会的执行主席巴拉萨博士在进行小结时指出,参与层级和学生成功的提高取决于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课程的组织和传送也要据此做根本的改变。
2.来自“知识转移”工作小组的报告
小组召集人,南非大学的博沙·珍尼特女士指出了对于“知识转移”这一术语翻译的不同表达。在许多情境下,这一术语可能意味着在一个社区内向另一个社区的知识转移,社区在这里起到了基层草根性质的作用。然而,知识转移也可能意味着在两个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意味着他们之间对于优质资源和实践活动的分享。
中国的代表们非常强调继续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特别是技能和知识在特殊群体——例如妇女、残疾人和农民之间的转移受到重视。会议参加者注意到社会责任问题经常会超越培养学生的需要,而转向如何更多的参与社区活动。
迄今为止,在远程教育院校之间和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知识转移并不成功。原因可能是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不同认知,或者是由于政治动机的主张不同而引起的。讨论者同时也认识到,尽管大多数院校都有某种程度的全球社会责任感,由于受到金融情况或者政治原因的限制,知识转移主要还是集中在自己国家和地区的范围内。
国际远程教育协会在未来可以进行尝试,把愿意合作院校的校长、教员和行政管理者召集起来,起到提供平台进行对话的作用。国际远程教育协会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来提供优质教学实践样本、课程资源和其他需要,为远程教育院校寻求和提供帮助。也可以在如何获取经费资助、合作创办远程教育研究刊物发表论文、推进在不同院校之间进行学分转换模型研究、语言教育项目、建立虚拟图书馆等方面进行合作。
会议注意到对于分享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实施的经验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然而,在不同院校之间共享整个教育项目,进行合作办学的重要障碍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满意的模型允许学分转换,尤其是如何应对来自语言、教学质量和质量评价体系的挑战。
工作小组得到的结论是,对于两个或多个院校在特殊项目上的合作有着显著的经济动因,这种合作可以减少办学成本、增加外部提供经济资助的机会。
3.来自“全民教育——高等教育的政策、计划、实施”工作小组的报告
该小组的讨论认为,远程教育院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降低入学要求、允许灵活学习方式和推进灵活的入学政策等使得原本不具备条件的学习者能够参与学习。在世界许多地方存在的大学教育性别不平衡的情况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远程教育是惠及广大民众的教育,因此政府必须给予资助。然而,与会者强调,各地区的政策体系框架是解决与该问题相关的地区和文化差异的唯一途径。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与会者认为教学质量必须与面对面教学的传统院校的质量在同一水准。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优先发展的要求,学习成果的评定必须通过科学可靠的评价过程进行。
应该提供更加灵活的教育途径,特别是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例如,通过现存的社会网络和发展成熟的学生支持策略增加支持服务。同时强调了提供方便获取数字资源的重要性。
会议参与者一致认为,开放和远程学习发展模式的作用打开了所有人都有机会学习的大门。需要在政府层面增加对远程开放教育更大的政策支持。不可否认的是,远程开放教育在高等教育参与率的提高方面,即提高国民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组主持人玛利亚·费雷拉博士指出,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率、辅导教师教学、提高时间管理和院校内数据管理的有效性和进行更好实践的巨大引擎。但是这种提高也要与管理策略更好的相配合,同时与教学法和环境的适应性相一致。
4.来自“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合作、参与和交流”工作小组的报告
小组报告人,南非大学分管战略计划和合作的副校长纳瑞德·拜纳斯教授指出,合作是国际远程教育协会大多数成员的优先战略选择。尽管有些院校之间的学生数量规模差别很大,院校教育资源的影响力存在差异,他们仍然把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和能够从其他院校的经验中受益视为弥足珍贵。
至于合作的形式,合作也许存在于不同院校之间,也可能存在于远程教育院校和多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之间。
大学联盟之间的合作协定对于可能的高成本研究工作的成本分担和效益分享是有必要的。通过分享基本设施,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事实上,合作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升大学的影响力,促进学生的流动性。
但是成功合作关系的建立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障碍。建立合作关系过程和实施需要时间,也可能遇到语言障碍情况,特别是对于在非洲的法语国家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合作双方互相访问经费可能受到限制,接待双方代表团的过程也耗费精力时间,判断新开拓项目时双方进行的对话和访问难度更大。当双方的合作探索不能总是带来期待的结果时,它可能会对新的商谈和访问的正确判断增加难度。会议参与者讨论了发现有共同兴趣合作者的选择的重要性。
国际合作经常寻求某一个院校的专业或教育项目在另一个国家院校中的应用。同时,相关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满足引进国家的文化要求,以及该国内的学位认证机构的有偿服务要求等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学院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引进教育项目是否满足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
合作项目的成功,取决于合作双方的工作有效性。同时,对所有项目参与者的激励需要和允许他们在项目中拥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了强调。
最后,工作小组呼吁国际远程教育协会,通过收集共同兴趣和各自院校的信息,促进相关远程教育院校合作和推进合作关系。
四、会议启示
目前国内的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在举办开放教育时,在“开放”和“大学”这两个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入学对象、注册时间、学员的入学学历等还有很多限制,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在这些方面基本没有“开放”。远程教育院校的“大学”属性也不是“货真价实”,连国内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而国外的许多州(省)一级的开放大学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因此,审视我国当前远程开放教育实践和今后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参照国际惯例和经验,会议给了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1.降低开放教育入学门槛
远程开放教育应当成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平台,要尽可能降低开放大学的入学门槛。对于那些入学学习有困难的人群,远程教育院校要通过多种手段给予补修相关课程,使他们达到修学大学课程的基本要求。目前国内的开放教育限制太多,把许多有学习需求的人群排除在外,违背了开放教育的基本理念,并没有做到对所有学习者开放。许多进城的农民工只具有初中学历,远程开放教育如何为这些未来的新市民提供职业技能教育和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值得研究,并找出对策进行试点实践。是否可以采取措施,为这些初中毕业进城务工的新一代民工补修一些高中程度课程内容,让他们跨过学习现代专业技能和接受开放大学教育的门槛,为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及社会升迁提升职业竞争力,为消除贫困和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增强开放教育管理灵活性
印度尼西亚开放大学学生一年7次注册入学。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学生的注册学习。同时印尼开放大学的学习成绩在更长的时间内有效(远远超过国内规定的8年有效期),这样也鼓励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坚持学习,累积学分最终完成大学教育。目前学校都采用计算机管理,对于学生一年多次入学在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主要是教务管理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程的授课时间、考试时间和考试方式的设定等方面要做出相应的安排。如果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这些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理念不只是一种口号,而是开放大学真正的办学指导思想并能在教学中得到践行,这种制度上的安排和变革不应成为问题。
3.提高开放大学办学层次
我们熟知的英国开放大学具有从学士到博士学位的学位授予权。这次会议的主办国南非大学是南非的开放大学,他们学员中也有10%的学生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印度国立开放大学以及一些邦开放大学也有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资格。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举办的开放大学都有授予学士、硕士学位的资格。因此,中国将要举办的国家开放大学和省属开放大学至少要有授予学士学位的学术权力,否则就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
4.选择条件成熟省份举办省级开放大学
通过会议交流得知,印度除了建有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以外,在14个邦还建有各自的邦立开放大学(印度的邦相当于中国的省一级地方行政区域,邦立开放大学相当于中国的省立高校),其邦立开放大学也有学士、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国立开放大学和省立开放大学独立设置,具有独立的办学和授予学位的权力和法律地位。它们之间如果需要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合作共享有关课程的教学资源,提供课程的院校收取一定费用。印度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给我国未来的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开放大学模式的构建,及保证开放大学各自法人的独立性和课程教学的某种合作互补性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本文据国际远程教育协会网站相关资料整理。网址:http://www.icde.org.)
标签:远程教育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论文; 大学论文; 网络远程教育论文; 非洲联盟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南非经济论文; 开放课程论文; 南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