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担:中国所有“麻烦”的根源!“12亿人口日”人口专家警告记录_中国的人口论文

人口负担:中国所有“麻烦”的根源!“12亿人口日”人口专家警告记录_中国的人口论文

人口负担:中国一切“麻烦”的根源!——“十二亿人口日”人口专家告诫实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中国论文,根源论文,实录论文,负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曾将1987年7月11日定为“世界50亿人口日”,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纪念活动,以期提醒全球各国更加注意人口问题。

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论坛,曾把1988年7月1日定为“亚洲30亿人口日”,目的是向亚洲人民再一次敲响人口增长过快的警钟。

中国,1995年2月15日敲响了人口达到12亿的警钟!

有喜有忧 忧大于喜

在纪念中国“12亿人口日”来临时,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张纯元教授坦率指出:推迟九年的“12亿人口日”到来了,我有喜有忧,忧大于喜。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忧虑,还因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恰好就是难中之难。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出生率比一般农村高出4-6个千分点;农村贫困地区的文盲率则比一般农村高8-11个百分点,而贫困地区的养老问题又是个实际问题,不只是思想问题,因此,贫困、多生与文盲率高仿佛是恶性循环,打破这一循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国家计生委常务副主任张维庆说,我国自8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经顽强努力,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达到更替水平(平均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但我们仍需看到人口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四:人口基数过大;生育水平不稳定;计生工作不平衡;多数农村基层计生工作薄弱。因此,要想实现本世纪内把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仍需顽强奋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邬沧萍则进一步指出了困难所在,他分析说:目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已达到更替水平2,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有实现零增长的机遇。如果用统计术语来表达,就是人口的净再生产率为“1”,这是实现人口零增长的前提。但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达到了2,却还不能立即实现人口的零增长?西方国家提供的经验中没有这一点,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是缓慢下降的,中国则不同,我们经过几个生育高峰后把生育率“压”了下去,但生育量不可能一下子压下去,因此中国的生育高峰不可能迅速“平息”,它要再经过几次波动,才能缓慢地减少生育量。中国,至少半个世纪才能实现人口零增长,这是人口发展规律,是我们无可更改的基本国情,我们不能要求过高、过急,否则带来的问题更复杂。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琢说,中国的人口问题是最大、最基本的国情,人口是社会主体,中国要想现代化,就必须首先面对这一问题。本世纪内,把人口控制在13亿的目标十分艰巨。

斯言不谬。“12亿人口日”,中国人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国近十几年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更要警钟长鸣,因为中国的重载人口“列车”仍在高速向前行驶,本世纪末将达到13亿。由于人口惯性大、“刹车”困难,因此专家估计,中国的人口将在下一世纪中,即2050年时才可能实现零增长,而那时的中国人口预计将有15-16亿!

中国一切麻烦的根子何在?

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交通、能源、电信、教育、住房、医疗及解决就业等方面,均可列举出许多值得骄傲的统计数字,但是,出门乘火车难,申请安装电话难,想一年四季不停电难,大中小学校申请经费难,机关事业单位分配住房也难,不少单位往往是“三榜”公布后群众仍有不少意见——造成这么多难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子却在人口负担太重上。

邓小平同志因此说,中国的一切麻烦就在于人口太多!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卢春恒列举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他说,我在统计局工作,深有体会。国家许多大的战略目标的确定,都不得不首先考虑人口问题。稳定需要考虑人口问题,推进改革、深化改革时,也不得不把人口作为重要问题予以考虑。

卢春恒分析说,从1952年到199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近三倍,但同期人均占有量只增加了一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期间增长了19倍,但如果以人均计算,则只增长了8.6倍。再拿钢铁生产来说,我国目前钢产量为9000多万吨,增至一亿吨也许不是很难,如果中国是1亿人,则平均每人有一吨钢;可现在是12亿,所以人均拥有的钢产量尚不足100公斤。

卢春恒指出,我国经济实力的整体“块头”不小,国内生产总值在1994年底已达到43800亿元,按照当年平均汇率计,约合5190亿美元,排在世界前十名内,但总产值如果被人口这个大“分母”一除,人均只有435美元。人均占有量,中国的位次总是排在很后面。

再说生产效率,我们常常批评国有企业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为什么低,当然有机制、设备、技术以及管理等诸多因素,但我们的管理就都那么落后么?恐怕未必。近年来我们从国外进口的一些成套大型电站,设备技术参数和国外差不多,我方管理也不错,但因为要解决沉重的就业压力,不得不把三个人可以吃完的“饭”,强“分”给五个人吃,硬往企业里“塞”人。我接触过一些厂长,他们也诉苦:不是企业想招工,是上级要让他招。可再追问一下上级为什么要这样“逼”他,那就又追到了人口这个根子上。

讲到人口,就必然要讲到就业。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张为民副司长说,就业和失业指标,在西方国家是经济运行的一个极重要指标,我想,在今后漫长岁月中,中国各级政府恐怕都将时时感受到人口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

两位统计专家称:为了使中国经济能更健康地发展,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使“分母”尽量缩小一点。分子扩大、分母缩小,分数的值才能变得大一些。否则,我们的生活水平就无法与我们顽强努力所付出的劳动同步提高,新增产值中的约1/4,将被新增的人口所“吃掉”!

下一世纪的挑战更严峻?

据社科院张琢研究员介绍,《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曾有预测,称中国2000年人口为12.94亿,但实现零增长时的人口峰值总数将达到18.90亿,这将超过中国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人口”近3亿。这一预测虽然与中国人口学家的预测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下一世纪我们面临的挑战不轻松。

国家统计局卢春恒副局长和张为民副司长提供了如下数据和分析:

——本世纪80、90年代我们面临的是人口生育高峰,下一世纪的20、30年代则将面临老年人口高峰,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国家工业化,这必然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压力。

——本世纪我国就业压力不轻,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为7.2亿(男16-59岁,女16-54岁),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安排就业的压力可能继续加大。

——我国人口文化结构落后,人所共知。目前全国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1%,而15岁以上的成年文盲人口却占15%,若把15岁以下的文盲也统计在内,则全国文盲约占20%。上述文盲中的80%人口在我国农村,其中女性又占到68%,这不仅对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不利,而且对控制人口增长极为不利。

——我国人口行业结构也比较落后,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过大,据统计,1993年,我国约有3.4亿劳动力聚集在第一产业,占就业人口的56.4%,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在业人口仅分别占21.4%和18.6%。广大农村靠手工劳动和靠人力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平均计算,我国一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粮食,只能供他本人在内的4个人的需求。

1995年的2月15日,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一个日子。

标签:;  ;  ;  

人口负担:中国所有“麻烦”的根源!“12亿人口日”人口专家警告记录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