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_人文精神论文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_人文精神论文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论文,人文精神论文,如何在论文,教学中论文,张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不只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可以这么说,语言系统的学习和运用,人文精神的积淀和养成,应是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价值坐标。这一点,已经体现在国家颁布的新课标之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影响,我们片面地强调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的一面,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张扬严重不足。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也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蕴。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曾经被漠视的人文精神重新张扬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优秀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作品中获取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食粮,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为此,我认为必须在教学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语文教材中许多选文洋溢着人文情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尤其是古代的文学作品,要把几千年前的诗文意境与现代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深入感受,领悟,进而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诗文所体现的艺术境界之中。

如《项脊轩志》一文,蕴涵着思念追悼之情。如果教师讲授时表现出沉痛、悲戚、低回缠绵的情调,甚至热泪盈眶,使与课文相应的情感在教室里弥漫开来,那学生的心灵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

二、注重诵读,体验情感

诵读能使学生容易进入作品意境,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特别是富于声情韵律的古典诗文,只要反复诵读,就能深刻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

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批文入情”,于“得意”处则“忘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做到:诵读《背影》,则感受到亲情之浓郁;诵读《滕王阁序》,则感受到自然之纯美;诵读《胡同文化》,则感受到文化之深沉。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中亲身体验和回味,才能激发丰富的审美情感,吸吮人文的养分。再如写景抒怀的篇章《兰亭集序》《赤壁赋》等,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某一思想感情或道德情操。这些作品的语言像醇酒那样甜美浓烈、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情感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三、联系现实,加强体验

对文言文,教师决不能简单地当作古汉语来教,而要既教学文又教做人,进行人文积淀。例如读《屈原列传》《苏武列传》《梅花岭记》等文章,就要让学生懂得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读《王忠肃公翱事》《海瑞传》等文章,就要让学生理解为官清廉,以天下为己任,仁民爱物,同样是爱国的表现;读《陈情表》《郑伯克段于鄢》《游子吟》等诗文,就要让学生知道从儒家孝道演化而来的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社会伦理的高贵品质;读《乐羊子妻》《曾子教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等诗文,就要让学生明白家庭之外有社会,孝悌之外有友谊,以“信”处世,以“诚”交往,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虽然时过境迁,但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人文精神却始终在广大人民中间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文言文教学,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说责无旁贷。

在对教材中优秀的古代作品进行客观分析时,还须挖掘其人文内涵,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深沉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如《赤壁赋》,苏东坡在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和愤慨中,从佛禅和老庄思想中获得了某种瞬间和永恒的超脱感:任自然而旷达,由一瞬而转为永恒。正是这种超脱,使他在黄州生活于凄苦孤独中没有沉沦,而是“习惯了淡泊和静定”,“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着多种压力,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失败。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赤壁”情结中这种尖意痛苦的超脱,对现代人的心理高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品味自然,体会作品情意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从发生论角度来看,人有爱美的天性。因此,凭借教材引导学生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欣赏自然、品味万物而获取美感,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不但能使我们感受到在夕阳西下的宁静和谐的气氛中的一种自由和欢乐,而且能使我们理解诗人遗世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然的钟情和眷念。这正是人文精神在充满无穷魅力的大自然中的充分体现。

当然,让学生品味自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作品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从中体会自然之中的人文意蕴。例如,白居易笔下的小草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自清散文《春》里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而鲁迅先生更是直言“我愿做野草,等地下的火烧”。同为小草(野草),形貌差异极小,而其象征意义却大不一样,有的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充满了春天的博大胸怀,有的成了人化自然的象征。教师应让学生懂得,作品中的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自然。

五、关注人生,催化善心良知

文学是反映人生的。现实生活中虽有鲜花和掌声、爱情和幸福,但也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教师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决不能回避对人生、社会的关注和思索,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尤其是投向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塑造阿Q、祥林嫂、华老栓、孔乙己等人物形象?作者满腔热忱地关注他们的生存情况、精神状况,目的只有一个:“拯救国人的灵魂”“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正是我们倡导的人文精神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关注,就可以催化他们更多的善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六、品味作品,建立“精神家园”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蕴诗意,关注社会人生,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迅速建立起学生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接受作品的美学意义,还要接受作品中的思想财富,使学生的头脑进入新的境界。

例如,引导学生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苏轼的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从柳永的词中,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意境;从鲁迅笔下的“痛打落水狗”,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峭;从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诗句中,领悟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梅雨潭的绿”中流淌着的生命。读屈原作品,要让学生牢记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探索精神;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体会到爱能让人间的一切变得美丽……只要多方面品味作品的人文意蕴,学生就能触动心灵,久而久之,便可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新版语文教材在选文上更注重关怀人性和张扬理性,这为语文教育强化人文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把人文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熏陶,以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完善人格。

标签:;  ;  ;  ;  ;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