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研究_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论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研究_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论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验区论文,教育改革论文,职业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09)0024-0016-04

加速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以深化改革作为动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为保证试验区建设在高起点上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先行先试的功能,需要进行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讨。

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的和背景

(一)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目的

解放思想,先试先行。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促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教育部根据中央的整体战略部署,先后与天津、四川、河南三个省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分别共同建设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是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难题的需要。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发展特别是规模的迅速扩张,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例如,如何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模式,如何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试验逐一加以破解[1]。

(二)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背景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满足和适应特定历史背景下区域建设发展的需求,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主要基于:

一是滨海新区开发。2005年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将天津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规划战略。同年修编的《天津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滨海新区的功能重新定位为: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滨海新区建设是为带动天津及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而着力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2006年6月,国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外国资本纷至沓来,在新区,电子、机械、汽车、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这无疑对天津职业教育满足高新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提出挑战。

二是环渤海地区开发。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天津市是环渤海区域的核心城市,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天津作为老工业基地,正在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天津社会经济发展寄希望于职业教育,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二、关于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思考

(一)试验区的发展定位

试验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为鲜明特色和国际水准。既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培养符合国际技能标准的人才;也要重视职业教育本土化发展的特点,打造自身特色,创造新鲜经验。试验区建设特色应体现在地域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等方面。

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技能人才市场的变化,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

试验区的发展定位于示范创新和职教品牌。试验区建设要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先行先试,积极创新;要注重品牌战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要抓好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建设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逐步把职教品牌转化为城市品牌。

试验区的体系定位于多层次和开放性。职业教育应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包括大专—本科,还应发展—硕士—博士,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同时,还要建立完整的、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试验区建设的三项原则

围绕区域经济、滨海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原则。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服务性产业,职业教育的主要产业功能之一是为劳动者提供技能增值服务。因此,受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影响,本市技能人才的就业需求与现实状况应成为试验区建设首要关注的因素。尤其要关注滨海新区新产业群、新技术岗位的出现,关注岗位智能成分增长,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矛盾。要求试验区职业教育体系更加灵活、高效。

提升天津市职业教育体系的个体效能并谋求辐射的原则。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不仅要面对开放职业教育服务业的承诺,更要迎接生产力发展过程对教育类型、质量和层次需求不断变化的影响。为此,试验区建设既要立足于天津市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又要考虑到我国当前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需求和趋势,不仅要有利于提升本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个体效能,而且要兼顾国内其他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谋求试验区的辐射功能,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

结合实际并适度前瞻的原则。试验区建设应在结合当前和未来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建设高标准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同时应看到,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大都市和北方经济中心的目标要求,天津市职业教育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仍然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并适度超前规划,谋求率先发展[2]。

(三)试验区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试验区建设方案中“提升服务能力,培养大批人才”、“坚持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创造新鲜经验”,建设目标的三个层次逐级递,建设内容的“实”(具体建设项目)、“虚”(模式建设项目)、“隐”(机制建设项目)三类项目呈逐步深入态势。目标完成度是实项目建设标准的着力点;模式创新性是虚项目建设标准的着力点;机制有效性是隐项目建设标准的着力点。试验区建设要注意全面性,不仅要关注当前显性具体工作目标和创新模式,也要兼顾试验成果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试验区建设在关注方案中具体任务和实际工作目标、着力于该类工作目标数量和质量完成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与探索,着力于对实际工作的提炼和成功经验的理论升华,同时要注重对于试验区改革经验或成功模式实现机制的深入思考与探索,着力于试验区经验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移植性。

(四)试验区经验推广建议

试验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带动全国各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对试验区改革经验的推广可以体现试验区的试验效益、检验、丰富和发展试验成果的内容、有利于普及职业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为此,试验区应做好三项工作:

一加强试验区改革经验的知识管理。对改革经验进行知识管理,将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在较大范围以至全国的经验传播与资源共享,同时可将全国不同地区的先进经验进行汇总,营造合作开放的经验交流推广环境,以协调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建立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教师流动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试验区先进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交流和提升教育技能,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此,应建立教师流动的促进机制。如:建立中青年教师定期流动制;建立名优教师巡回授课制;建立东西部地区学校结对支援制。还应建立教师有序流动的保障机制,如:树立动态教师管理理念,完善教师聘任制;建立教师有序流动的政策导向机制;改进相应的保障制度,落实流动教师待遇等,为教师有序流动创设良好条件。

三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可以优化利用试验区教育资源、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合作内容包括:一联合办学。通过联合办学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二开展中西部地区师资培训。发挥学校合作带来的教师资源放大效应,实行城乡职业院校之间的师资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三对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进行智力援助。发挥区域人才、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试验区应帮助中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理顺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与中西部地区合作要有政策保证,国家有关部门、天津市政府要有相应的政策、规章予以支持和协调。

三、关于天津试验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确立职业技能体系,改革职业教育

职业技能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组织等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确立职业技能体系,是试验区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工学结合、专业技能与一般技能并重、职业技能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技能体系确立的基本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要适应技能型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技能人才素质,加强市场的流动。为此,职业教育改革应关注三个方面:

准确定位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的方向。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本国、本区域技能型人才市场发展的技术要求,一方面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以高科技知识为本的技能型人才市场要求。另一方面,在较低报酬、特别是服务行业人才需求仍占较大份额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立交体系。适应现代社会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应该是纵向贯通、横向兼顾、多层次交叉的动态结构。既要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并与之相融合,又要有职业教育独立完善的体系脉络;既要有职前教育,又要有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既要有正规的长期职业教育,又要有非正规中、短期职业培训;既要有以学校为本的职业教育,又要有与企、事业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

建立从学校到就业的良好机制。现代社会的人才市场是年轻人进入工作,以及从一种工作向另一种工作转化的媒介。因此,要建立从学校到就业的良好机制,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并且建立职业教育与人才市场之间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加快人才市场发育,促进技能人才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从劳动密集型转移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显得尤为迫切。

(二)推进职业标准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改革

借鉴发达国家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加强对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开发。一方面要对标准内容本身进行创新,引导和扶持行业、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要对职业标准的应用进行创新,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和岗位培训质量,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依据现代职业标准改造老标准、开发面向职业群的新标准,引进、吸收、借鉴国际标准。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职业标准,以职业标准为蓝本建立教学标准。要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桥梁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对接机制。在实施资格证书培训的同时实现普通教育培养目标,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实施的资格证书管理模式。由于目前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尚未成熟,仍需采取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同时,应积极创设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发育环境,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使证书管理尽快过渡到政府调控下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为运行主体的模式上来。要多途径扩大证书覆盖面,整顿证书市场,理顺管理体制。调动社会资源,增加行业参与的机会与深度。引导地方或行业、企业自主制定标准、自主培训、考核和颁发证书。继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双边或多边交流,有序引进、吸收通用性强、影响大的资格证书。建立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存的认证机制。取得证书既可采用“核心+选择”模式,还可采用“统一+弹性”的复合模式,既保有国家证书的刚性内涵,又不失证书多样化要求的宽泛和灵活。要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并积极促进国家立法,以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和谐的法律框架下有序地进行。

(三)深化“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改革

一深化“校企结合”为基本模式的办学主体改革。一是深化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利用已有行业办学的资源,深化和完善行业企业办学内容;根据滨海新区的产业布局的特点,尝试建立多元化办学的新机制。二是改革学校主导型办学模式,搞好校企合作。可通过与实践单位的密切联系,加强实践环节,探索校企双方出师资出人员共同经营管理等模式,探索以地域为依托搞好校企合作等方式,弥补学校主导型办学方式的不足。三是调动多方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试验区应进一步探索和出台调动合资、外资和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制度和激励机制。要加速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进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推进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切实培育社会化职业教育培训市场与投资体系。四是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新模式。

二深化“工学结合”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式改革。一是继续巩固完善“三段式”教学模式,继续探索和深化三段式办学模式的内容、具体实现形式和操作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和问题,使该模式日益走向完善成熟。二是继续探索和实践“边学习边实践”教学方式的多种形式。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实现“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式,多方位探索和丰富职业实践的途径。三是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深化该模式的研究、完善模式的内容,扩大模式的使用范围,探索新的人才使用模式。四是根据实际需要继续推行半工半读模式。关键是做到专业设置符合本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验区应注重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为该模式的推广积累经验。

(四)建立试验区综合协调机构及预测体系

鉴于职业教育改革试验涉及多方面多机构的问题,试验区应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院校三方代表组成统一的综合协调机构。具体负责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这个综合协调机构不仅承担职业技能、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中有关问题以及几个密切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综合协调工作,而且要负责这些方面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工作。应尝试把劳动、人事、教育部门和行业企业团体的部分职能进行整合,把以上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政策指导、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及帮助协调关系。行业企业的职责是提供行业技能人才需求、技术发展与变革等信息,实施职业标准制定与评估、资格认证、鉴定监管等;职业院校主要在构建职业技能体系、设计职教课程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综合协调机构可以及时纠正涉及各体系、部门之间以及体系内部各方面之间在沟通与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推动系统动态的良性发展。

建立试验区技术预测体系。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构建职业技术体系以及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预测和规划布局,突破部门界限,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对职业技术体系建设与职业教育的统筹,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为此,试验区应构建良好的技术预测体系与运行机制。

构建技术预测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将预测的结果转化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目标,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技术预测是职业教育预测的基础和前提,试验区应在技术预测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预测规划体系,注意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试验区建设一方面要遵循天津市职业教育历史发展脉络和现状进行;另一方面也要把职业教育放到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中,考虑相关的多种因素而展开。通过区域职业教育预测和规划,优化结构,增加效益,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乃至社会进步服务。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不仅要确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而且要增强动态性,实行滚动预测,并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对预测的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充实,使得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日趋科学和可行。

标签:;  ;  ;  ;  ;  ;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研究_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