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献知识为动力推进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系科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文献论文,动力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简短的历史回顾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对以往图书馆学理论的全面反思。
1981年,提出了关于开展知识学的研究的建议,是想以知识的研究作为突破口,推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事业发展。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在全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个以文献、信息、情报、知识、文化为内涵的学术探索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和全面展开。
图书馆界首先在文献研究上获得突破。王金夫出于对图书馆学的文献管理本质的理论思考,率先提出了对图书馆学的正名倡议,他所在的学校还第一个将图书馆学系改名为文献管理系。作为我国现代科学之父的钱学森教授提出了“情报是激活了的知识”的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我国的图书馆学界,它加快了图书馆情报研究的步伐,由此导致了系科的进一步变革,在一部分学校中,图书馆学系被更名为图书情报系。随着信息理论的引进和信息技术的采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又获得了新的进展。理论上,我们提出了文献信息理论,建立了文献信息科学;实践上,我们运用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推进了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从而宣告了图书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信息时代,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把握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又有一部分学校在教育体制上实行了新一轮的变革,径直由信息管理系取代图书馆学系。从文献管理系到图书情报系再到信息管理系,反映了我国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和进取精神。
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交流理论曾独领风骚,横贯文献、信息、情报、知识、文化等各个领域,以致人们将当今的时代称为交流理论的时代。正是在交流理论的启动下,文献研究、情报研究、信息研究不断深入,从而最终引发了图书馆系科上的革命。然而,这一革命远未到达它的终点站,因为不管图书馆系科如何更名,均未触及一个根本点,这就是图书馆的知识传统与知识本质,而这个知识传统与知识本质乃是图书馆的灵魂所在。
图书馆是一种社会实体,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质的规定性。作为一门学科及其专业名称,如果以实体命名,便为把握和揭示它的本质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图书馆的系科必须正名。系科的正名要实现对于实体的本质的把握。图书馆的实体有着众多的质的规定性,象文献、信息、情报、知识、文化等,都是它的质的规定性的重要内容,我们的正名不能丢掉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
文献管理的正名,抓住了文献这个图书馆工作的基础与起点,它紧扣文献工作这个主体,使图书馆工作进展到文献工作的层次,并开创了图书馆文献研究的新局面。其局限性在于,它仅仅强调了文献管理,而忽略了图书馆的非管理功能,如它在社会文化建设上的职能,它的教育职能和精神文明建设职能。
图书情报的正名,把握并揭示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使图书馆工作进展到情报工作的新阶段。情报的重要特点是它的主动性,它给图书馆被动的文献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较之文献管理前进了一大步,但也存在着同文献管理一样的局限性,就是丢掉了图书馆的文化教育职能和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
信息管理的正名,使图书馆进入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崭新领域。信息科学的引进极大地推进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它使图书馆发现并认识到自己在信息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并开始重视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为社会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文献宝库,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信息资源。开发这个信息资源,不但能为社会提供较之文献服务更进一步的信息服务,而且也为图书馆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的引进使图书馆的工作手段发生了划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从而宣告了图书馆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采用也为图书馆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并且为图书馆的信息加工、开发与服务打下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然而,信息管理的正名存在着和文献管理、图书情报正名同样的局限性,就是导致对图书馆的文化教育职能和精神文明建设职能的忽视。图书馆在信息理论研究和信息技术运用上的进展,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制约性因素,这就是图书馆的主体素质,也就是图书馆主体对于馆藏文献知识的研究、认识、开发和利用的能力。由于图书馆缺乏这样的主体能力,使得我们的信息技术不能发挥它强大的威力,也制约着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开发。同时,这些变革都未能把握一个根本点,就是突出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知识传统,这个知识本质与知识传统乃是图书馆的事业精髓与活的灵魂,它要求图书馆必须高举起文献知识的大旗,要求图书馆必须研究知识,以大幅度提高图书馆的主体素质,直接在知识的层次上推进图书馆的工作,开发图书馆的馆藏。
2 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教育在知识上的破缺与错位
人才和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事业得以建立和发展的两大物质基础,它们的状况如何决定着这个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图书馆在人才和文献资源上的危机则从根本上动摇着这个事业的基础,从而也威胁着这个事业的生存。
单一的人才危机,人们可以感觉出,但尚不足以致命。因为有国家提供经费,矛盾暂时掩盖了起来,因而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这就是人才危机持续了几十年未获解决但尚未将我们击倒的根本原因。然而,一旦加上文献资源危机,局面便立刻严峻了起来,在图书馆界造成了巨大的震动。文献资源危机说穿了是一个经费问题。一贯靠吃皇粮过日子的图书馆无力解决经费问题,不得不一再压缩馆藏建设的规模,从而导致了一场持续十年的文献资源危机。
图书馆的人才危机和文献资源危机是致命的,因为人才和文献是构成图书馆生产力的两大基本要素。文献之成为生产力,乃在于它的知识内容,图书馆员同馆藏文献知识的结合,便构成了一种现实的图书馆生产力,成为促进图书馆发展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人才危机与文献资源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形成图书馆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与条件。这种生产力要素的危机又进一步整合为图书馆生产力的危机,从而带来图书馆事业的危机。
文献有形式与内容之分。图书馆研究文献要同时研究它的文献形式与知识内容,特别是作为文献的本质、灵魂与精髓的知识内容更应成为我们学科研究的核心与主体。图书馆加工文献,要同时进行文献形式与知识内容的加工,而对知识内容的加工与开发更应成为图书馆实际工作的核心与主体。
图书馆理论的破缺实际上是图书馆科学的破缺,因为图书馆科学没有将知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图书馆工作的破缺实际上是图书馆教育的破缺,因为我们的图书馆教育没有培养出进行知识研究、加工、开发与利用的人才,这两种破缺又构成图书馆科学与图书馆教育在整体上的错位。图书馆科学本来应当以文献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却以文献形式的研究取而代之,这不就构成图书馆科学的错位吗?图书馆教育本来应当以文献知识的传授和对文献知识进行加工、利用、开发的培训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却让文献形式加工的培训取而代之,这不就构成了图书馆教育的错位吗?图书馆科学和图书馆教育的错位,使我们在科学上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将自己关闭于科学的大门之外,无法实现同馆藏文献知识结合以形成现实的图书馆生产力;也无法实现图书馆主体对馆藏文献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将文献资源危机归之于图书馆体制上的弊端,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图书馆体制上的障碍不是主要的原因。相对图书馆的理论变革与系科变革,图书馆的体制变革是容易实现的。而学科的探索、专业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努力。况且,体制的问题也是图书馆理论认识上的落后造成的。
当我们呼吁将馆藏文献知识作为图书馆科学的研究对象的时候,有的同志总觉得是海外奇谈。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图书馆工作是建立在图书馆馆藏的基础之上的。它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而实用的馆藏。那么,我们根据什么建立起这样的馆藏呢?是仅仅根据文献的形式特征,或者只是初识文献的学科归属,还是主要根据文献的知识内容?我们没有那么多经费,可以将全部文献悉数收藏,总要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需要与特点选取,这就一定要考察文献的知识内容。如果我们对各学科的知识一窍不通,就不能做好此项工作。我们的馆藏是图书馆亲手建立起来的,它就应当对这个馆藏负责。图书馆用自己的双手亲手建设起了一个馆藏,它就应当成为这个馆藏的认识主体与物质承担者,而这样的角色,要求它必须懂得自己的馆藏。图书馆的馆藏是供社会读者利用的,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图书馆本身更应当开发利用它,图书馆对它的馆藏价值的全面实现负有责任。图书馆必须研究知识,图书馆科学必须将文献知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才能填补、纠正它在知识研究上的缺环与错位,从而填补和纠正图书馆教育在知识教学上的缺环与错位。
3 在文献知识的旗帜下变革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教育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人才和文献是图书馆生产力的两大基本要素,人才危机和文献资源危机正表现为生产力要素的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使它们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图书馆研究知识,培训把握、驾驭、开发和利用知识的人才。
文献知识是一种符号形态的科学技术,是科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者与表达者,是思想和智慧的符号化和客观化结晶,因而它是一种符号形态、思想形态的生产力,图书馆就要紧紧扭住这一生产力要素不放。而要发挥这一生产力要素的作用,只有靠人的智慧去开启。我们必须去研究知识,把握和驾驭知识,并且实现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与驾驭,这才能体现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馆藏文献知识的价值。丢掉了这个,就丢掉了图书馆最根本的智力资源与财富。
人们说,图书馆学这门学科既古老又年轻,实际上年轻是真,古老则未必。从事业的角度来说,即从文献知识事业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是古老的,迄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个事业建立在文献知识的基础之上,它应当叫做文献知识事业,而图书馆事业不过是文献知识事业的现代形态。文献知识事业的雏型是守藏室,后来发展为藏书楼,到图书馆已是这个事业的第三代形态。图书馆作为一个概念,产生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时,迄今不过四百年,同它古老的文献知识事业的历史相比显得太年轻了。而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则仅仅两百年,在我国则只有100年。图书馆学以图书馆事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而图书馆事业,在当年不过是资产阶级从事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阵地和工具。它的目的是通过图书的广泛流通而使民众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并偏离了文献知识事业的知识本质与知识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图书馆学,不具有研究几千年文献知识事业的学科意识,我们也不能期望它离开现实的文献工作而去从事这个事业的知识本质与知识传统的发掘与开拓。由此可见,现在的图书馆学有它的学科局限性,它不能反映并指出我们这个事业的知识本质与知识传统,从图书馆学的现有逻辑,很难引出知识的概念,这种学科的局限性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头脑,恐怕是一些同志始终不肯接受图书馆学应当研究知识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们应当发掘我们这个事业的知识本质与知识传统,这是继承传统的需要,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传统和现实都要求我们打开知识的通道。打开知识的通道也是图书馆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图书馆事业要发展靠什么?靠自己。打开知识的通道就是靠自己,这是一种内求而不是外求,因为馆藏文献知识是我们固有的财富。当然我们不垄断它,我们也欢迎广大的社会读者来共同开发它,我们主动开发也是为了促进社会读者更好的开发。但是,建设一门学科就应当靠我们自己了,图书馆学研究知识并在知识研究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只能靠我们自己。
我们应当突破现有图书馆学的形式框架,特别是它对图书馆的形式化理解,而深入到文献的知识内容中去,透过文献的知识内容去发掘图书馆的知识本质,透过几千年文献知识事业的历史进程去发掘图书馆的知识传统。我们要自觉地将图书馆事业同几千年文献知识事业的历史轨迹衔接起来。
图书馆是一种社会实体,这个社会实体有着它众多的质的规定性。图书馆学要透过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看到它背后的本质,一一指出它的众多的质的规定性。这就要求它在探索时,不只是要建立一个实体坐标系,更要建立一个揭示实体本质的本质坐标系,直接在本质旗帜下进行研究与开拓,实现图书馆理论与图书馆教育的划时代变革。
自80年代以来,图书馆的系科名称一再变换,经历了文献管理,图书情报与信息管理的各个发展阶段。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些转换与正名都未能达到揭示、继承与发扬图书馆事业的知识本质与知识传统的根本目的。文献管理依然是在形式上转圈,而且更缩小了图书馆的内涵与功能;图书情报也只是强调了图书馆的情报功能,而丢掉了图书馆的众多的质的规定性;信息管理只是运用了信息理论,引进了信息技术,而没有进展到文献知识的层次。信息理论只是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信息理论的研究并不能代表更不能代替知识的研究。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可以用之于图书馆的文献层次的工作,也可以辅助图书馆的知识研究、整理、开发与利用,而且在图书馆工作的知识层次,更能发挥它强大的威力与作用。然而,从近几年来信息管理的运行情况看,虽然它用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了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工作手段的划时代变革,但并未用于知识的研究,并未能推动图书馆工作进展到知识的层次。图书馆概念比信息管理具有更多的质的规定性,只不过现有的图书馆理论未能揭示罢了。即如信息,也是图书馆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却不能反向包纳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概念不但丢弃了图书馆的众多的质的规定性(如它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发掘功能,它对人类知识的整体研究、开发与运用的功能,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社会职能,首先是对思想修养和道德培育的关注等等),而且更远离了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和它的人文精神。信息管理系的教学强调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上的应用,但却丢弃了图书馆的历史、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精微,图书馆理论的传授降到了次要的地位,以致它的学生不但对图书馆理论知之甚少,而且专业方向也发生了偏移与错位,从对文化的历史继承、知识的整体把握、社会价值的全向关注降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了图书馆事业的知识本质,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改变图书馆的性质与方向,不但图书馆理论被弃置不用,图书馆事业也将自动消亡。这决不是在耸人听闻,而是一种现实的威胁。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及时地采取一些补救性措施,那样一种局面与前景将必然来到我们面前。
4 文献知识专业与文献知识科学建设的必然趋势、 本质内容与未来前景
我曾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知识方向》一文中,就我国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作过一番评论:“我们的图书馆事业是一项未曾充分发育的事业,我们的图书馆科学是一门未曾充分展开的学科,它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这一评论是从知识的角度对我们事业和我们学科进行了一番历史的逻辑的考察以后作出的。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现实的角度来考察,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图书馆事业是一项以文献知识为主体为内涵的社会文化事业,也就是说它是一项关于文献知识的事业,文献知识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前途,正等待我们去努力发掘与开拓。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图书馆科学是以图书馆事业为研究对象的。既然我们的图书馆事业实质上是一项关于文献知识的事业,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建立起以文献知识事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文献知识学,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且,文献知识学是图书馆学在知识层次展开的学科主体和核心内容。
图书馆事业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有着众多的质的规定性,包括文献、信息、情报、知识、文化等等,对这些质的规定性需要一一认识,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论思维和统一的决策方略。在理论方面,我曾提出了一个社会知识文化理论,但尚未展开;在决策方面,我曾就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要以文献为基础,以信息为向导,以情报为动力,以知识为核心,以文化为归宿。其中,以知识为核心是基于对知识在图书馆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的认识提出的。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的产物,人是知识的认识主体与物质承担者。这个知识的认识主体与物质承担者就包括图书馆。在知识面前,图书馆和广大社会读者处于同等的地位。因而,对馆藏的利用与开展不仅是社会的事情,也是图书馆自身的事情,图书馆应当参与对馆藏文献知识的直接利用与开发,为此,图书馆必须研究知识。也只有在知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于馆藏文献知识的开发和利用,而对馆藏文献知识的开发与利用又必将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的知识研究。
我们应当在图书馆与知识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必然逻辑联系,这就是说,它不仅向社会提供文献服务,而且直接参与文献知识的开发与利用。这个直接参与文献知识的开发与利用的任务,要求图书馆不只是从社会客体的角度一般性地研究知识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运转以及在知识上的社会服务,而要从图书馆主体的角度具体地研究知识的主体开发与主体利用以及图书馆在知识上的主体价值与主体追求。
一个事业的开展需要从事这一事业的人才队伍,而相应的人才队伍需要相应的教育来培养。图书馆事业的人才队伍是由图书馆教育来培养的,图书馆教育通过开办图书馆专业教授图书馆科学来实现图书馆人才培养的目的。
当我们从文献知识的角度来考察、认识与展开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专业与图书馆科学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文献知识事业、文献知识专业与文献知识科学。文献知识事业是图书馆事业的本质与母体,文献知识专业与文献知识科学是图书馆专业与图书馆科学的本质方向与必然归宿。为了将图书馆事业纳入文献知识事业的轨道,在文献知识事业的本质方向上展开,需要培养一支能从事文献知识研究、开发与利用的人才队伍,这就要开办文献知识专业,创建文献知识科学。
图书馆的知识研究在国外70年代就开始了,到80年代形成高潮。他们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知识,象布鲁克斯的知识基础论,谢拉的社会认识论,米哈依诺夫的情报交流论等,均属这一性质的研究,由此掀起了一个世界性的知识交流、情报交流、文献交流的研究热潮。此类研究关注的是知识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运转,以及图书馆在知识的社会运转和社会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没有涉及知识本身的研究,特别是没有涉及图书馆对馆藏的具体知识内容的研究,因而图书馆和知识仍然是分离的,图书馆和馆藏之间依然建立不起现实的逻辑的联系。而只要图书馆和知识分离,就不能实现图书馆员同馆藏文献知识的结合,也就不可能组织起现实的图书馆生产力,从而解决图书馆所面临的文献资源危机问题;只要图书馆和自己的馆藏分离,那么图书馆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馆藏便依然只具有社会客体的意义而不具有图书馆主体的意义,图书馆员依然不能直接研究、开发、利用其中的知识,这就丢掉了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意义与主体价值,而主体意义与主体价值对图书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它是图书馆事业的生命线。
图书馆事业就其本质说来是一项文献知识事业。图书馆的馆藏是由图书馆亲手建立起来的,它就应当成为这个馆藏的认识主体与物质承担者。所谓馆藏的认识主体与物质承担者是相对于馆藏的知识内容来说的,馆藏的知识内容是图书馆的研究对象、认识对象与开发利用对象,图书馆对馆藏文献知识的价值实现负有直接的责任。
文献知识科学是以文献知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文献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文献知识科学研究文献知识这个客观存在。文献知识是人的一种意识创造物,它是一种意识性的客观存在。这个客观存在既不同于它的物质来源(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不同于它的意识来源(即人们的思维与认识),它是独立于物质与意识之外的存在物,但又兼具二者的属性,它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意识性,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但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复合物。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来考察,根据同样的道理,它又兼具主观与客观的双重属性,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用波普尔的话来说,文献知识属于第三世界,是第三世界的主要内容,它既不同于作为物理世界的第一世界,又不同于作为精神世界的第二世界,是独立于物质与意识之外的第二性存在物。这里应当说明的是,精神相对于物质是第二性的,而相对于知识则成了“第一性”的,因为它是知识的来源之一。并且,正是也仅仅是在作为知识的来源的意义上,精神才是“第一性”的存在物。知识的第二性说明,它从属于它的物质来源与精神来源,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同时也说明,它对于物质与精神的独立也是相对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波普尔的认识并不相同。
文献知识的客观实在性,使我们有可能将它作为一种客观研究对象。不管文献知识如何神秘,不管它如何庞大、复杂并且无限发展,它都逃脱不了这个客观实在性,因而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认识的对象。
鉴于文献知识的物质性与意识性,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又鉴于文献知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我们的文献知识研究就要同时研究这个物质性与意识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并且要实现辩证的统一的研究。当我们研究它的物质性与客观性的时候,现实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我们研究的参照与准绳;当我们研究它的意识性与主观性的时候,又需要时刻观照现实的物质世界,并通过实践的中介,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回到客观物质世界中来。我们反对虚无漂渺的东西,因为精神的东西不过是对物质存在的反映与认识,虽然它可以超越物质的具体存在,进行主观的加工与想象,但却超越不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因为一切意识之物、精神之物都是从这个客观存在中产生并转化而来的。
文献知识作为一种客观知识,是由人们大脑中的主观知识转化而来的。主观知识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而客观化,特别是当它进一步同文献载体结合时,便完成了最终的转化过程。
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通称人类知识,它们是相互转化的。对主观知识人们无法研究,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它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之中。但当主观知识客观化从而转化为客观知识(以文献知识的形式存在)以后,人们便可以研究它。因而研究人类知识实际上是研究客观知识,实际上是通过研究客观知识而进行人类知识的研究的。
人类知识是人们的实践与认识的产物。它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来自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物质信息,一个是来自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一个是来自于人们的主观认识。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们的主观认识联系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客观物质信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介,源源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由此开启人们的主观认识,并最终转化为人类知识。知识的上述三种来源既揭示了知识的客观实在性,又揭示了它的主体意义与主体价值,它揭示了知识研究的社会方向及其一般方法与道路,并使我们看到图书馆知识研究、开发与利用的现实前景,和最终导致并成就一项新型事业——文献知识事业的光明前途。
人类的全部认识都已凝结为人类知识,而人类的全部知识也都已客观化为文献知识,研究文献知识,就要研究全部的人类知识与人类认识,无论丢掉哪一部分(包括知识体系中的各门具体学科),都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研究。
全部的人类知识包括哲学与科学两个部分,科学又被划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运用于社会,又进一步转化为技术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文献知识要同时研究哲学与科学这两个部分,并且要运用哲学的与科学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进行研究,也要运用哲学的与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因为它面向的是全部人类知识而不是某一学科,因而不能为某一学科所束缚。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研究。
研究人类知识包括研究哲学与科学,即研究文献形态的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而不是从事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与科学本身的研究。无论人类知识体系如何庞大复杂,无论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如何奥妙无穷和无限发展,但在人类知识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它总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研究无限的东西,但却可以研究有限的东西,对于无限的东西我们又可以通过某种转换,将其转化为有限的东西,从而实现近似的研究,因而全部人类知识都是可以研究的。文献知识科学就是要进行这种研究,就是要实现这种研究。
通过研究文献知识而研究人类知识既困难又不困难。困难的是它的工作量太大,要涉及全部的知识领域;不困难,是说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总可以进行研究,因为存在本身是可以研究的,无论我们需要花费多么大的代价,需要付出多少代的努力,总可以最终完成,对于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这样一项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完成它,而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创办文献知识专业,发展文献知识科学。文献知识专业与文献知识科学是专做文献知识这篇大文章的,它借助于文献知识的强大力量推动图书馆专业与图书馆科学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专业与图书馆科学的划时代革命。
文献知识事业、文献知识专业与文献知识科学面向全部的文献知识,亦即面向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的文献知识,它对历史上的文献知识与当代的文献知识一视同仁,因为它们都是统一的人类认识的产物。这样一种任务与这样一种功能是情报和信息所不能完成和不能承担的,所以文献知识事业必将冲破情报与信息的局限性,而向着全方位的知识研究、知识开发与知识利用的方向前进,当前我们已经找到了实现这一方向的理论、方法与道路,只要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