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自然观看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罗马论文,俱乐部论文,困境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1-0009-06
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长期以来被人类当作攫取的客观对象,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战胜自然的历史,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正关系被忽略甚至被歪曲了。罗马俱乐部在20世纪60年代从“人类困境”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它的结论促使人类对自己的行为做深刻的反思。我们在考察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时追溯到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且从马克思的自然观角度反观罗马俱乐部的“困境”意识,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人类的社会发展观与人类的自然价值观应当是有机的统一体,辩证地认识这种关系并在当代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和把握,将会有利于人类在未来走上一条持续、健康和有序的发展道路。
一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不断探索自然界——社会——人三个方面辩证关系的结果。马克思的自然观首先肯定“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使得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各种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划清了界限。同时,马克思对自然界优先地位的认识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因为人类只有从自然界中获得衣、食、住等基本的生活资料,然后才能从事其他的一切活动。
马克思的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而且更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强调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也就是提出了自然界的人化问题。人通过生产,使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现实,表现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人的劳动实践为中介,人所把握和支配了的生活过程依然是一种自然关系,在生产的一切形态中,人的劳动力“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类的社会历史才表现为一种“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这样又使得马克思的自然观与费尔巴哈式的各种感觉主义自然观划清了界限,形成了马克思的科学自然观。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认为“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从一开始同其他种种自然观区别开来的东西,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就是说,他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1](P2)
马克思的自然观体现了人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从本体论的角度讲,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人的本质而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把自己的本质投射到对象中去,并能够在对象化的客体中反观自身。马克思讲到:“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2](P97)人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以不断地生产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来生存和发展,这并不表明人与自然关系的疏远,而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的实现。因为人同自然在“实践论”上的主客体关系,并不能消除人同自然在“存在论”上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改变不了人类对自然界整体的依赖性和不可超越性。
(二)从实践与认识的角度上讲,自然界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场所,在实践中人类认识了自然也掌握了自然的规律,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延续。马克思强调工业化的作用,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2](P127)自然界的面貌是一面镜子,通过自然的状况可以反映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管理水平,反映人类的实践能力。所以,马克思不是就自然而看自然,而是通过自然看到社会和自然的有机统一。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呢?马克思强调,在人类历史中,在人类生产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所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这种自然界是和人类不可分的。“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所依据的标准尺度是自然的规律和人类本性的需要,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人类“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3](P926-927)
(三)从人类活动的价值评价角度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除了本体论上的“真”之外,还涉及到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价问题。“评价,是一定价值关系主体对这一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后果的反映。”[4](P257)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自然评价的两个尺度问题,“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P97)如果我们从主体人的角度看,这个尺度包含了“人的尺度”和“对象的尺度”;如果从生物体的角度看,它又包含了物种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这里马克思有关自然价值评价至少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1.除人以外的动物不懂得劳动实践,它只能按种的需求,即“内在尺度”消极适应自然环境这一“外在尺度”;2.人的主体尺度不是唯一的,还应包括人类活动对象的“对象的尺度”,人类活动不能仅仅以人的价值标准为中心,还要顾及自然客体的生态平衡的对象性尺度;3.人的价值评价具有客观能动性,他能够把主体的内在尺度投射到外在的对象尺度中去,因此人能够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生产,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即把主体的审美情趣、审美激情和审美爱好投射到自然对象中去,这样形成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
(四)从人类活动的道德伦理角度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伦理关系的价值取向。以社会群体方式实践着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内在的伦理道德的制约,而将这一种关系推及到自然的领域,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的活动对自然界施加的影响所带来的伦理关系的变化,则构成人的自然伦理观。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思考人和自然的伦理关系,因为“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生产对象,……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自然界也不是主人。……人越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迹越是由于工业的奇迹而变成多余,人就越是不得不为了讨好这些力量而放弃生产的快乐和对产品的享受!”[2](P97-99)异化劳动使得人和自然界处于隔绝的状态,不仅人得不到改造自然世界的成果,而且自然界由于“工业的奇迹”而成为人的对立物,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空气的污染、生活在自然界狭小肮脏的区域。在自然力的报复面前,人在生产中的欢乐和对自己产品的享受显得索然无味。所以说,自然界对人类的“善或不善”的关系是人类对待自然界“善或不善”关系的延续。社会伦理与自然伦理是有机的统一体,人只有善待自然才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总之,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2](P119)
二
罗马俱乐部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人类困境”问题。“人类困境”问题涉及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各个方面,我们侧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
(一)罗马俱乐部有关“人类困境”的意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问题突显、人类进入全球王国时代的条件下形成的。罗马俱乐部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历史的进程发生了决定性的和突然的变化,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结束了人类千年缓慢发展着的历史,一个新的动力时代开始了。人作为地球上的诸多生物之一,在地球上建立起无与伦比的王国——“人的全球王国时代”,这引起了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新的创造力和新职能。然而,另一方面,人类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新的职能和作用,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人类命运所负的这种责任,这就加剧了人类文明的全球性危机,全球危机大多表现为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过剩、面临战争的危险等等。
归结起来,罗马俱乐部认为,所谓“人类困境”是在人类的全球时代,人同全球问题的纠缠进行无穷的搏斗,而又把信仰放在物质增长的必然结果之上。并且认为人类主要有两项可供处置的资产:一是人类智慧,另一个是全球环境。可是在过去这两项资产用得太差了,或者被浪费,或者被遗忘了。如果听任这种趋向继续下去,必然会出现人类历史发展的黑暗的衰落时期。只有转到相反的潮流上去,人类才能从内部安全地驾驭他的历史。
(二)“人类困境”的性质在于:人类尽管具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看出诸多“人类困境”问题,然而,却不能理解它的许多组成部分的起源、意义和相互关系。因此不可能做出有效的反应。这种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继续考察这个问题的某些部分时,不理解这一部分仅仅是整体的一个方面,也不理解一个因素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罗马俱乐部认为“人类困境”是人类缺乏自然界其它物种的生存智慧、自我调节机制、动态平衡的能力。自然界的再生能力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人类却显然缺乏其它物种所具有的这种生存智慧,因为从历史肇始起,人类就开始抛弃其自然的适应和生存能力。而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他的脑、技术能力,并用它去改造环境。其次,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看,罗马俱乐部认为“人类困境”是人的内部危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察人的状况或人的远景,决定性因素都是人类本身。“社会简直没有拿出任何时间来研究人们需要学会怎样以负责的态度去生活,怎样同现实取得协调,从而需要发展人的性格和未曾开发的潜力。以便符合于这个最初的需要。换言之,人只是看到有关人口的问题和政策而没有考虑到公民的素质,他们面对不寻常的挑战和抓住我们时代同样不寻常的机会的能力,此乃关键因素。”[5](P119-120)此外,虽然罗马俱乐部认为人类困境是人的内部危机,但它却不是先天的生物学危机,而是后天的文明危机和文化危机。
(三)罗马俱乐部列举了“人类困境”的十种表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中的令人担忧的困境。罗马俱乐部第一任主席奥利奥·佩西将这种困境称为“现代人衰落综合症的十个要素”。它们具体表现在:1.人口爆炸。和人口爆炸同时发生的,还有个人的消费需求的爆炸,人口增长加上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得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直线上升。2.完全缺乏计划和规划,人类用以满足生活必需和维持一般的生活。3.自然的生物界受到劫掠和退化,人类生活的四大主要系统——土地、牧场、森林、渔业正在过度开发。全球生态系统受到了人类的劫掠和污染带来的威胁。4.世界经济危机。5.军备竞赛和世界日趋军事化。6.根深蒂固而又被忽视的社会邪恶。7.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8.陈旧和不再适应现状的制度。9.东西对抗和南北分歧。10.缺乏道德上和政治上的领导。
(四)罗马俱乐部不仅考察“人类困境”的种种表现,而且还积极探索人类摆脱困境的出路。“人类困境”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所面对的首要问题。人类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可以说,罗马俱乐部的全部活动及它所发表的各项报告都是集中围绕这个问题。探索“人类困境”的出路是罗马俱乐部的根本宗旨和目的,迄今为止,罗马俱乐部发表的30多篇报告均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展开这一问题的。总括起来,我们可以将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及其探求摆脱困境的思想归纳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于转折点》两篇报告为代表,试图以技术模型的方法分析人类世界增长和发展的极限。第一篇报告以及其中谈到的“零增长论”、“均衡论”等观点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争议和讨论。例如,美国未来学派代表人物米利安·林肯·西蒙在《最后的资源》一书强烈反对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观点。罗马俱乐部也在争论中逐渐修改了自己的观点,由极限的增长过渡到第二篇报告的“有机增长”的观点。“对于《增长的极限》一书经常提出的批评是它完全着重物质的极限——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这些极限,……现在梅萨罗维奇和佩斯特尔为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工具。”[6](P194)
第二阶段,以《重建国际秩序》、《人类的目标》、《学无止境》为代表,它表明罗马俱乐部把考察“人类困境”的重心从纯技术领域的分析转向分析社会和人的内在本质。《重建国际秩序》把这种困境和危机归于各国国内及国际之间形成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在分析了世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状况后,指出采取必要措施以减少日益增长的不平等现象,建立“一切人都能受益”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人类的目标》则从人的内在心理极限认识当前人类社会的各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今天面对的真正决定性的极限是内部的而不是外部的,它们是心理的极限而不是物理的极限。《学无止境》完成了“人类困境”的外部极限考察向“内部极限”分析的转变。面对全球化问题和诸多“人类困境”,罗马俱乐部认为人的学习应从“维持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现代人虽然在其它方面高度发达却并不能充分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和后果,不能充分理解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和在自己的状况中造成的变化。另一方面,人类还未被开发的见识和创造性的资源、道德力量,可以被用来帮助人类摆脱其困境。因此,需要把焦点集中在人本身,发展其潜在的能力和智力。
第三阶段,罗马俱乐部提出解决人类困境出路的新人道主义构想。罗马俱乐部认为只有在新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才能改造个人的生活价值和内心世界,也只有新人道主义才能把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对全球问题负责任的水平。新人道主义的特征表现为全球意识、社会公平和厌恶暴力等三个方面。
第四阶段,以《社会聚合的极限——多极社会的冲突与和解》为代表,罗马俱乐部在最近已经把目光转到人的文化发展上来,从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寻求社会的聚合与团结一致的途径。如果有关《增长的极限》的争论引起我们思想的明显转变,认识到我们不应消耗我们生活的根基。那么目前社会面临的就不仅仅是增长的极限,而且还应有社会聚合的极限,它是建立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和平环境之上的。“这份报告打算向罗马俱乐部和大众展现我们每个人必须敏锐而谨慎处置我们社会的文化资源,以及准则、价值和社会态度”。[7](序言)
从以上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产生背景、性质和考察这种困境的思想发展来看,罗马俱乐部在探索“人类困境”的道路上不断走向深入,从技术分析转向社会问题分析和文化问题分析,从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向对主体人的心理、道德、价值和文化的探索。
三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二者的关系如何?怎样看待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对当代社会的警示作用,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的自然观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处理人类困境问题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以科学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社会内在矛盾,探索改造自然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特征。马克思的自然观对目前人类摆脱发展“困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强调人的根本性的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活动,人在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才具有了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的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且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第一条件。然而,改造自然并不等于破坏自然,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这一问题的反面角度入手,深刻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以异化的方式改造自然而导致人与自然的相异化。同时,马克思认识到,扬弃异化与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协调一致的必要条件,因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P120)
此外,马克思自然观有关社会与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关系完全不同于当代社会中的消极自然保护主义,所谓消极自然保护主义是指看到自然遭到严重破坏,呼吁对自然采取原封不动的保护。这不是正确的自然观,而是流于偏执的自然主义。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指导,警惕和排除各种歪曲的观点。
2.在改造自然的认识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认识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认知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这构成科技进步的主要内容。同时,人的认识活动是能动的过程,人不仅要认识自然,同时还要在思维中实现“自然的人化”,“可以说客体的东西主体化和主体的东西客体化;在历史的经济过程中,客体的自然的因素在工业以前的环境下占据优先地位,相反,主体干涉的因素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则越来越对自然给与的物质发挥自己强大的作用”。[10](P128)马克思强调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应兼顾主体和客体对象这“两个尺度”。如果仅以主体尺度为尺度则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和分裂,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例证,它把人的利益置于自然界的利益之上,在索取大于保护的情况下,自然界遭到了掠夺式的开发。从根本上讲,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史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践踏和蹂躏之上,自然界沦为机器大工业的婢女。人类的这种饮鸩止渴的作法引起了大自然的疯狂报复。恩格斯讲:人类一定“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8](P517)所以,从认识论的角度讲,马克思的自然观在我们当代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3.在改造自然的价值评价活动中,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的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体,它对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自然价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自然价值就它本身而言是指自然物的价值,即物有价值;就它的价值主体而言,则是人的价值,因为自然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价值,即物有其主。马克思的自然观不仅仅强调自然物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认识到创造此种价值的人本身和社会关系,从人的社会实践观深入到人的自然价值观。
(二)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拓展了马克思自然观的认识范围。在新的历史时代人与自然的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形式和状况都发生了变化。罗马俱乐部基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研究“人类困境”问题,警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关系对人类未来发展前景的影响。罗马俱乐部对当代许多“人类困境”问题的分析已超出了马克思自然观的认识范围。
1.罗马俱乐部认为地球资源总体上是有限的,而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是无限的。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加大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力度,如果不是有节制地、合理地利用这一有限的资源,那么未来人类的发展必将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受阻。
2.人口与耕地、粮食和资源的关系问题也是罗马俱乐部思考的“人类困境”问题之一。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粮食,而生产粮食却需要可耕地和能量资源。所以,人口问题背后是一系列相关涉的问题。自然资源的枯竭、土地的退化、粮食的减少又与人口的膨胀形成鲜明的反差,长此以往,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面临着匮乏和不稳定。
3.世界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的差异性。罗马俱乐部认为世界发展的“南北差距”导致了南方欠发达国家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造成地球整个生物圈的破坏。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政策鼓励利用世界不发达地区的廉价人力和自然资源攫取高额利润,这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目前,发达国家转让技术和欠发达国家出卖自然资源的发展格局也是“人类困境”的表现之一。因此,呼唤重新建立新的国际社会发展秩序,拯救自然、拯救环境、拯救人类是罗马俱乐部未来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4.核废料、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构成“人类困境”问题的新形式。核能的利用是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巨大成就。然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核废料等有害物质的处理对整个人类的安全已构成威胁,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出售和转让有害垃圾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发达国家的“保护自己的生态,污染别人的家园”的发展理念不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不同地区、民族、国家都处在“诺亚方舟”这只人类大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罗马俱乐部传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
罗马俱乐部在现时代条件下看到“人类困境”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意识能够启发人们进行深入思考。同时罗马俱乐部对人与自然关系种种困境的具体预测和分析在某些方面确已超出了马克思自然观所能考察的范围,可以说,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自然观的认识视野。
(三)从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的比较分析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尚未引起如此诸多的全球性问题,而从人的社会实践角度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一致关系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特点。当然,目前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并未超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方式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罗马俱乐部研究“人类困境”问题从侧面佐证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当代社会中,核威慑、自然资源的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困扰着人类未来的发展,罗马俱乐部的警示作用意义重大。虽然罗马俱乐部探索摆脱“人类困境”出路的方式和方法有待商榷,但它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它所得出的结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我们超越具体的“困境”问题,从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发展观的高度看问题时,马克思的自然观既是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又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关系的具体方法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自然观比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更具有理论的前瞻性。辩证地看待罗马俱乐部的困境意识,将会使我们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处理全球性问题时自觉地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理论武器,应对和摆脱人类目前面临的种种困境,走进新时代,共建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基于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又是正确认识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具体方法论。罗马俱乐部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看到了包含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诸多“人类困境”,给人类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警示作用,成为人类正视自己行为和关注未来的“催化剂”。在未来观上,罗马俱乐部以它的丰富思想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从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指导意义。我们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要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指导,在自然界——社会——人的关系问题上坚持走健康、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收稿日期]20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