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的原则:当权者当权时_彼得原理论文

彼得的原则:当权者当权时_彼得原理论文

彼得原理:当管事变为管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彼得论文,管事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归纳出来的“彼得原理”作为组织内部晋升管理原理之一,对很多组织的决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博士认为,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其还能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换句话说也就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我们知道,晋升在组织内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将能力和业绩突出者提升到重要职位;二是激励,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然而,大家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晋升”到管理岗位的领导究竟能不能干好这一职位?一个组织中的员工可以分为“管人”的和“管事”的两大类别。“管人”的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人打交道的管理人员,或者是处于管理职位的部门领导等;而“管事”的则是在实际中进行操作,执行决策的人员。而通常情况下,“管事”的人都会比“管人”的人多。晋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岗位上升对工资的提升,而是当晋升到一定的层面上,“管事”的人就不仅仅是“管事”了,他们成为“管人”的人,手中也就有了所谓的“权力”。彼得原理之所以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一个只是适合“管事”的人放在了“管人”的岗位上。

这就是矛盾的所在:是不是每个“管事”的人都能成为一名好的“管人”的领导?

事实上,“管事”的精英往往不能很好的管理人。管事主要靠的是经验技巧和对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一个能做好专业事情的专家,往往是对这一领域研究较多,较为深入的人。此外,这些技术和能力也是能通过学习和培训能够达到的。然而,“管人”却需要有很高的“人际敏感性”和“人际交往沟通力”,模仿学习固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然而更重要的或许是天生的一种“个性”和“天赋”。因此,管事的人是否能做好管人的工作,关键不在于其绩效如何或者在管事方面有多强的能力,更多的或许是其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些情商,同时这种情商与技术并不互斥,可能会同时存在,可能会都不具有,也可能有强有弱。因此,以绩效为标准进行晋升,把管事的人推向管人的岗位上,是很不合理的。

著名的帕金森定律认为,一个不称职的管理人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而在激烈的竞争下,第一种情况是很难出现的,而第二种情况常被人视做“养虎为患”,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三条路。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一个平庸的管理团队就形成了。他们的行为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和谐氛围的创建。这也就是彼得原理所说的“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的真正意义。

我们该如何避免“彼得原理”的这种人职不匹配的问题呢?怎样才能让真正适合管理的人来从事管理工作,同时又能够让技术类的人才得到激励呢?

或许,我们可以把管理向低层化转变,也就是“管人”不仅仅是“领导”的工作,它是那些适合管人的人的工作,晋升带来的“权力”也不是“管理”,而是“领导”和“模范”。同时,对于那些擅长“管事”的人,应该在他们的领域内设计相应的评级系统,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得到晋升和尊重。当然,“管人”的人也要相应的懂一些“管事”的程序;而“管事”中有“管人”天赋和能力的人,则是“管人”的优秀人才。而对于这些人才所具备的“管人”和“管事”能力的程度则是今后探讨的方向。

标签:;  

彼得的原则:当权者当权时_彼得原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