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0)03-0035-04

革命导师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然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却出乎预料,社会主义革命大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这种落后性导致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产生,并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经济基础角度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改革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基础和前提

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P.56)从普遍意义看,市场经济对社会的政治民主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市场经济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成熟的定型化的民主政治。

纵览民主发展史,我们不难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凡是存在国家形态民主的地方,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阶段,专制制度、民主制度和非政治民主恰是与这三种经济形式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在西欧奴隶社会普遍实行君主专制政体时,也曾出现过雅典等少数共和国政体,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也曾出现过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民主共和国,原因就是这些地方产生和发展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不仅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影响和制约着民主的发展程度。可以说,一个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就不会有民主政体;一个社会商品经济不占统治地位,民主政治也只是例外和个别现象,商品经济只有在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民主政治就会成普遍的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直接按马克思的设想搞产品经济,在这一高度集权的产品经济模式基础上,产生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机制,终身制、家长制、个人崇拜等现象纷纷产生,民主和法制横遭践踏。实践证明,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前途而直接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但在市场经济尚未建立并实现之前,这一民主制度必然是不完善、不成熟的。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政治发展和政治高度民主化必须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前提和基础。

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动力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这将极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1、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大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政治民主化。政治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依靠行政计划,这使整个社会经济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就长期处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人们享受现代化民主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如交通、通讯、广播、电视、印刷等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物质技术条件上加快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2、市场经济的发展孕育着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民主意识的核心内容,这种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培养人们的平等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2](P.10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性质,它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买卖双方在市场上的交换行为受价值规律支配,市场主体在经济关系上是平等的,这种经济上的平等必然向政治法律、精神等各方面辐射,从而使市场主体产生政治上的平等观念。其次,是自由观念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完全决定于商品所者的个人意志,市场经济主体能够自由地出入市场,根据市场供求的价格,实行自由交换、自由竞争、自由选择。自由结合,这种经济层面上的自由将导致政治层面上的自由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自主观念的强化。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主体对自己的产品拥所有所权和自由支配权作为其正常运行的前提,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具有独立的地位,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打破了过去人们的依赖关系,解放了人们的个性,推动了公民主体地位的确立。第四,市场经济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市场经济使企业经营状况与职工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职工将从切身利益出发,以主人的身份积极关心企业的兴衰。在股份制企业,股东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主动参与公司的决策,从而培养、激发公民的参与、监督意识。

3、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领域的民主化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毫无自主权,完全成了政府的附属物。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向企业放权,政府不再随意干预企业的行为,而代之以通过经济杠杆、法律手段等来进行宏观调控。在农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由依据政府的指令生产到以市场导向生产。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经济民主以实质性的内容。经济民主必然要求政治民主。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维护企业的利益,要求改革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融为一体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从集权走向分权,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同时要求进行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造就大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化行政管理队伍。因此,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政治体制改革将朝着民主化的方向迈进。市场经济还扩大了社会民主,它打破了宗法关系、血缘关系和行政区划的束缚,国家把过去包揽太多属于社会职能的权力还给社会,社会民主不断发展。

4、市场经济促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恩格斯曾说过:“在社会发展的某种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成了法律。[3](PP.538-539)因此,法的起源和发展在于交换的需要,市场经济正是在一定规则、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离开了规则和法律,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化的、高层次的现代市场经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已在逐步建立一套相关的法律的规则,法制观念逐步形成,依法办事、依法生产、依法经营蔚然成风,这种法治效应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个人迷信、个人专断、家长制等非民主现象将越来越失去市场,社会主义民主将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朝着制度化、法律化的方向而不断走向成熟。

三、市场经济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然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4](P.176)这种“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就是政治体制。市场经济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4](P.176)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需要建立起全新的政治体制以保证其健康发育。如果不能适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能真正建立起来,即使建立了也不可能有巩固和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必须改革党和国家和领导制度以及其它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要求突破原有的政治体制的束缚。18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既不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框架内修修补补,也不能在原有的政治体制的束缚之下进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正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4](P.164)十多年来,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迈的步子较小,致使不少企事业单位仍旧政企合一,权力高度集中,机构重叠,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相适应的。如果任其存在并泛滥下去,不但原来已有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可能被“吞食”掉,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打破条件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打破原有的高度集中的人事管理制度,给地方或企业以更多的人权和事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党政分开,精减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治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权力下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就是实际存在的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革命队伍内部的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以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了个人的工具。……从一九五八年批评反冒进、一九五九年‘反右倾’以来,党和国家和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总之,不彻底消灭这种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4](P.177)为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在党政各级领导机构中,必须强调集体领导制。重大问题要提交党委员会会议或者代表会议、代表大会集体讨论,民主表决。每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权力下放的总的原则是: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应由下面决定和执行,上级领导机关不应过多地干涉,更不能包办代替。为此要处理好下面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在保证全国政令统一的前提下,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地方的事情地方管,中央的责任是制定大政方针和进行监督。如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全国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计划,涉及全国的经济立法和方针政策,统一规划和确定战略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跨地区项目,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第二,在政府同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上,按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原则,将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事业单位,政府的责任是按照法规政策对事业单位进行指导,为企业服务并进行监督。第三,在党和政府同群众组织的关系上,要充分发挥群众和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党政分开,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党政合一是传统政治体制的最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党政不能分开,政企不能分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难以建立。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了适应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必须调整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党委办事机构要少而精,撤销那些与政府机构重叠对口的政府部门,党要总揽全局,并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管好党,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

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紧迫要求,也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传统政治体制下的政府机构臃肿庞大,层次过多,职责不清,互相扯皮,这也是形成官僚主义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坚决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切实精简机构,克服因人设职、人浮于事的现象。过去我们曾多次精简机构,但是总是简精后又逐渐膨胀,然后再精简,再膨胀,走着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问题的症结在于精简机构没有及时转变政府职能。今后在机构改革中,要贯彻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从机构配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出发,合理、科学地设置机构,该裁减的坚决裁减,该合并的坚决合并。转变各级政府部门干部的观念,变管理、指挥的观念为服务、引导的观念,合理确定社会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职能在政府与企业间的界限,政府要努力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调控市场。在当前的机构改革中,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制定法律规章,控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

收稿日期:1999-12-09

标签:;  ;  ;  ;  ;  ;  ;  ;  ;  ;  ;  ;  ;  

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