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征医院 邮编:200070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本次研究中入选的56例心肺复苏患者入院时间为2018年3月—2018年6月期间,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划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入选28例。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维持时间、ICU时间均显著减少,SAS分数降低,GCS分数提升,同时28日存活率以及出院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经比较后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给予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在提高预后上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诊护理;预后
心脏骤停主要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跳忽然停止正常收缩及供血功能,导致全身所需要的血液阻断,引起各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等现象,其所致的死亡率在临床上极高。在心脏骤停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急救方法是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给予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临床上的急诊救治工作特点中,心脏骤停患者的病情种类多样、情况危急、不稳定因素多,易引起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影响预后。研究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处理及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在改善心肌功能中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在接受心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中给予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得到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入选的56例心肺复苏患者,入院时间为2018年3月—2018年6月期间,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划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入选28例。对照组是由18例男性患者和10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35-75岁,平均年龄(51.8±2.5)岁,观察组是由16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37-78岁,平均年龄(53.4±2.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数据,组间并未形成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安排患者进入重症病房监护,24h监测生命体征,并给予氧疗,事先备好急救器材及药箱。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①呼吸系统护理:在需要进行插管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将插管固定好,保证气囊内有充足的气体量,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身高不同确定插管所需要达到的深度,插管固定后应对密切关注;在气管被切口的患者中,不仅要接受呼吸道的基础护理,还需在器官切开处进行敷药,并定期更换,2次/d,在分泌物较多的时候也可酌情更换;定期清理鼻腔、口腔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若有急躁状态下的患者,医护人员和绑住其双手,保证气管插管的位置和固定满意,防止插管被强制拔出。②循环系统护理:在经过心脏复苏的患者中,仍会有心脏再次骤停的危险,也会存在心律失常的情况,因此需对患者血压、心律、呼吸进行密切监测;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则需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必要时可采取除颤器;建立静脉通路,可尽早实施中心静脉穿刺,在三腔中置入胶体液、血管活性药物、脱水剂,并注意保持中心静脉导管畅通;③中枢神经系统护理:对患者意识、瞳孔变化情况进行仔细监测,在使用呼吸机时 p(CO 2 ) 的范围应在 25—35mmHg,在该范围内可使脑水肿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可在患者头部进行冰袋冷敷,但需防止冻伤皮肤;血压已恢复到正常范围的患者,可将其头部抬高10—30°,有助于颅内外静脉引流,预防颅内压过高;④恢复神智后护理:在紧急治疗后,多数患者内心较为脆弱,遭受病情折磨、经济压力、医院氛围的影响,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沟通,建立信任感,耐心回答患者疑问,对患者讲解治疗的必要性,令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知识及治疗方案,并向患者家属宣教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指导家属在如何应对常见突发状况,树立患者及其家属对抗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合适呼吸、咳痰、咳嗽,并记录双肺呼吸音。
1.3 评估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指标,即呼吸机维持时间、ICU时间、GCS评分以及SAS评分,GCS评分越高表面患者恢复情况越佳,SAS评分越低表面患者情绪恢复情况越好。而后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28日存活率以及出院存活率。
1.4 统计学数据
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涉及的相关数据在进行计算以及整理时均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数据结果呈现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卡方以及t值为数据检验指标,组间经过比较后如P<0.05则呈现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住院指标
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维持时间、ICU时间均少于对照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以上数据差异显著形成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见表1。
2.2 预后情况
观察组复苏后28日存活率为92.86%(26/28),出院存活率为82.14%(23/28);对照组复苏后28日存活率为71.42%(20/28),出院存活率为57.14%(16/28),组间数据经对比X 2 =4.3826,4.1388,统计学意义形成。
3讨论
伴随社会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心脏骤停比例近年来显著提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心脏骤停较为危重且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提升了处理难度。心搏骤停是急诊危重疾病之一,常由多种因素造成,心跳骤停后严重损害患者的大脑、内脏、躯干及四肢。心肺复苏术的目的在于挽救脑细胞,防止脑细胞缺氧坏死。其治疗效果显著,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急诊急救。研究资料显示,心肺复苏成功后,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对提高复苏后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康复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急诊护理人员需不断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强化急救培训,提高急诊护理技能,在急诊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症状,加强大脑复苏护理干预,给予积极心理指导,防止复苏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将就诊护理模式应用于患者中,予以患者全面护理,即心理、气道、脑部、环境等方面,可对患者的心率、意识以及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综上,心肺复苏患者在进行护理时选择急诊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可将其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综上,心肺复苏患者在进行护理时选择急诊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可将其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静,徐莹莹.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2):75+88.
[2]陈慧琼.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06):122-124.
[3]杜琳琳,张志勇.心肺复苏患者急诊护理的效果及预后[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6):11-13+29.
论文作者:唐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心肺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脏论文; 数据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