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及其养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斗鱼是斗鱼科的小型鱼类,雄性个体相遇时有相互争斗、撕咬的习性,似水中的"蟋蟀",故名斗鱼,属观赏鱼类。我国有叉尾斗鱼(Macropodusopercularis)和圆尾斗鱼(M.chinenis)两种。叉尾斗鱼俗名菩萨鱼、波师鱼,分布于华南,体长5~8cm,呈梭形、侧扁,全身被栉鳞,吻短、口小、眼大。背鳍和臀鳍向后延长呈飘带状,鳍棘部长于鳍条部;腹鳍胸位,第一鳍条延长呈丝状;尾鳍上、下两端延长呈叉状;背鳍、臀鳍边缘及尾鳍均呈红色;遍体赤褐色,具8~11条蓝色或绿色横纹。眼至鳃盖常有2~3条暗色斜带,鳃盖后缘具一蓝色斑。雄鱼体色鲜艳,生殖期尤为明显,雌鱼体色暗淡。叉尾斗鱼的白色种称为白兔鱼,体粉红色,体侧有红色横纹,眼为红色。而圆尾斗鱼又名中国斗鱼、草鞋鱼,其形态与叉尾斗鱼相似,但尾鳍呈圆形,体侧具不明显淡橙色或浅黄绿色相间的条纹。
斗鱼喜生活在沟渠、小溪、池塘和水田中。由于鳃上具副呼吸器,能浮于水面呼吸,故斗鱼耐浊水和缺氧,对水质要求不严。最适水温是20~24℃,平时多在水体上层活动,休息时下沉水底,杂食性。
1 饲养
从野外浅水水草丛中捕获的完好的或购得的健康斗鱼均可人工饲喂。斗鱼适应性强,容易饲养。在准备好的玻璃鱼缸内注入 清洁河水、池水或放置一天以上的自来水,将斗鱼放人缸中即可(缸中盛水不可过满,否则,斗鱼会跳出)。可在缸内放入钟乳石、鹅卵石,以给斗鱼营造隐蔽的环境。一缸可饲喂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斗鱼,以便观赏。斗鱼食性广,面包屑、馒头屑、肉屑、红虫、蚯蚓(剪碎)、浮游动、植物均是其喜食 的饵料。每天每条成鱼饲喂0.3~0.5g,分2~3次饲喂。7~10天换1次水,但生殖期间换水每次只能换掉原来水量的一半,用虹吸管小心吸去缸底污物,以免破坏斗鱼营造的浮巢或吸走幼鱼。幼鱼孵化后成群浮于水面,此时应用网捞出放于小型玻璃缸中专养。幼鱼宜用熟蛋黄研细加水调制成糊状,撒于水面饲喂。每天每缸加1/8个蛋黄即可,过多则会因饵料过剩造成水质变坏;同时应向缸中加入培养好的绿水(含浮游藻类植物),或将幼鱼直接养于绿水中。每4~5天换1次水,每次也是换去原有水量的一半,用虹吸管吸出的缸底脏水必须经纱布过滤,以免将小斗鱼吸走。
2 繁殖
在适宜条件下,斗鱼的繁殖从4月开始,至10月份结束,每年可繁殖4~5次。处于繁殖期的斗鱼,养殖缸中应放置一些金鱼藻等水生植物,这时的雄鱼体色逐渐变深,活动增强,不时浮到水面吞吸空气,然后在缸内水生植物附近选择合适的位置,从口中吐出含巨大气泡的粘液性空泡,制作粘液性空泡状浮巢,浮巢从开始制作到完成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浮巢制作完成后,雄鱼就不断追逐雌鱼,诱使雌鱼将浮性卵产于粘液状空泡内,受精卵在泡沫内孵化。产卵后,雄鱼将雌鱼隔离在巢外,独立护巢护卵。受精卵经48~60小时后孵化,孵化出的幼鱼经2~3天后,即可自由游泳活动。
3 疾病防治
斗鱼的发病是鱼体、病原体和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表现。因此,预防发病要从以上3个方面入手。精心饲养,定时、定量、定质喂食,食物要清洗干净,活饵可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再喂,以免腐败污物或各种病原体污染养殖缸,使斗鱼被感染发生细菌性烂鳃、烂皮、肠炎等传染病。在整个养鱼过程的疾病和死亡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绝大多数。发现病鱼、死鱼时,要及时捞出,妥善处理,病鱼要隔离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将药物溶解于水中,药浴病鱼。要将养殖缸中的老水废弃,消毒后再换新水。同时对病鱼接触过的同群鱼和工具消毒。对工具消毒可用开水洗烫、高温干烤,也可用药物消毒。常用的消毒液有:8%的硫酸铜,20%的高锰酸钾。鱼病的治疗可根据鱼体鳃部、体表的病变确定患有哪种疾病后对症下药。最好对缸内的鱼定期进行药浴,及时消除鱼体上的病原体,并且注意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创伤,减少鱼体受病原体浸染的机会。
联系电话:0432-4702060
标签:斗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