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段隔离症患者使用放射CT诊断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_张谷敏 张伟

张谷敏 张 伟

济南军区药品仪器检验所 山东 济南 250031

【摘要】 目的 评价放射CT用于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的患者均接受放射CT扫描检查,将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放射CT 检查肺段隔离症患者的诊断效果及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段隔离症的患者为40例,经放射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漏诊8例,漏诊率为20.00%,误诊4例,误诊率为33.33%,诊断准确性为76.92%;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主要为囊性肿块、病灶周围可见局限性肺气肿、不规则形实质性肿块等.结论 采用放射CT检查诊断肺段隔离症具有临床明显效果,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较为典型,对于发现异常供血动脉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肺段隔离症; 放射CT; 诊断; 疗效评价【中图分类号】R8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40-02

肺段隔离症是指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在胚胎时期一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主体发生分离现象,分离出的那一部分肺组织单独发育并接受体循环动脉的异常动脉供血,形成无呼吸功能的囊性包块,可有自己的支气管[1].肺段隔离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乏力及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将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2].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对于肺段隔离症患者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针对肺段隔离症患者采用放射CT进行诊断,诊断效果显著,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患者中男占39例,女占13例,年龄均分布在8至58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33.25±3.74)岁,病程在1至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15±1.36)年.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的患者均接受放射CT 扫描检查,将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患者的CT 检查结果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肺段隔离症患者为40例,其中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为36例,叶外型肺隔离症为4例,部分肺段隔离症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间断咯血、胸痛、咳嗽及反复肺部感染等.进行本次观察前,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对本次观察的内容及目的有一定的了解,并与医院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方法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的患者均接受胸部CT 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前向患者家属询问患者的病史,患者接受CT扫描当天,应处于空腹状态,可适当饮用温水.采用飞利浦16 层螺旋CT 扫描机,将CT 设备参数设置为电流250mAs,管电压为120kV,矩阵为512×512,层厚为10mm,螺距为1.375∶1, 扫描延时设置为25秒,先给予患者经肘部高压注射80毫升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碘海醇,按照每秒3毫升的速度进行注射,患者进行扫描时应尽量保持屏气状态,对患者先进行胸部平扫,后在静脉期及动脉期进行增强扫描.所有扫描数据经间隔1.25毫米、层厚1.25毫米重建后,将所有数据准确无误的传送至工作站进行数据重建,观察患者病灶之间立体形态及异常供血动脉. 1.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放射CT检查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同时总结放射CT扫描下肺段隔离症患者的CT 表现.若CT 扫描结果显示病变形态、明确了异常动脉或发现钙化现象、有炎性浸润、囊肿及气液平面等现象则为肺段隔离症[3].

1.4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观察结束后,将所有肺段隔离症患者的CT扫描结果经准确无误检查后均统一录入于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结果采用(%)的形式进行表示. 2 结果2.1 CT扫描结果与病理学检查比较,见表1:

表1 CT扫描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

3 讨论肺段隔离症常见于各个年龄阶段,临床中诊断肺段隔离症可分为叶内型肺隔离症与叶外型肺隔离症两种,主要是根据脏层胸膜与隔离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型,其中叶内型肺隔离症是指隔离肺存在于肺实质内,静脉引流入同侧肺静脉内,较少出现伴随畸形的情况[4];而叶外型肺隔离症是指隔离肺存在于肺外,存在独立的胸膜、下腔静脉、门静脉等为其进行静脉引流,常出现合并膈疝等并发症的情况[5].肺段隔离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乏力及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将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肺段隔离症到后期后,会产生充血性心衰、肺部感染及支气管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因此,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对于肺段隔离症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上诊断肺段隔离症的方式有多种,放射CT 检查较为常见,肺段隔离

症患者的CT扫描表现为囊性肿块、病灶周围可见局限性肺气肿、不规则形实质性肿块等,囊性肿块的边缘血管会出现毛刺样变化,CT 图像可见内部有气液平面出现[6];病灶周围可见局限性肺气肿与周围肺实质的边界较模糊;而不规则实质性肿块的病变在增强扫描的CT 检查中有一定的作用[7].本次观察中CT表现为囊肿的患者为7例,密度不均匀为8例,边缘不清晰为5例,钙化为6例,异常血管为19例.动态CT增强扫描时,由于放射CT 扫描具有重建技术强大、扫描速度较快及图像清晰等优势,所以CT 扫描中可清晰显示出肺段隔离症患者细微的异常动脉,因此可得出,放射CT 扫描对于诊断肺段隔离症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和较大的定性价值.本次观察中52例疑似肺段隔离症的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后确诊为肺段隔离症的患者为40例,经放射CT 扫描检查诊断肺段隔离症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66.67%,准确性为76.92%,误诊率为33.33%,漏诊率为20.00%,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50.00%. 综上所述,采用放射CT检查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效果明显,肺段隔离症在CT扫描中的表现较为典型,一旦患者出现反复肺部感染、囊性肿块、双肺下叶实性等现象,在经过CT增强扫描后,证实为体循环供血时即可确诊为肺段隔离症[8],而且放射CT扫描检查对发现异常供血动脉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1] 梁庆乐.肺段隔离症的螺旋 CT 诊断[J].中国 CT 和 MRI杂志,2010,8 (2):17-18,21. [2] 侯朝华,冯慧贤,霍彬等.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8):1118-1120,1134. [3] 叶丽燕.肺段隔离症采用放射CT 诊断效果观察[C].//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475-477. [4] 周静然,杨峰,余河等.多层螺旋CT 后重组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 MRI杂志,2014,12(5):47-49. [5] 于红,李惠民,刘士远等.动脉性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4):383-386. [6] 杨健,归俊,许承志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J]. 广西医学,2010,32(2):174-176. [7] 胡树志.多层螺旋CT及各种后处理技术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5):2727-2728. [8] 曲洋海.多层螺旋 CT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2,31 (28):169,171.

论文作者:张谷敏 张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9

标签:;  ;  ;  ;  ;  ;  ;  ;  

肺段隔离症患者使用放射CT诊断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_张谷敏 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