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字正音说开去论文_杨知琪

经国务院批准,自 1998 年起,每年 9 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17 年 9 月 11 日至 17 日是第 20 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题。

针对普通话审音的问题,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于 1963 年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于 1986 年制定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 年 12 月修订)》,这些都对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做了具体规定说明,多年的语言实践证明,审定为“统读”的异读字基本得到认可,方便了普通话的学习,也促进了语言规范化。而语言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在其语言实践中也透露出一些尚未解决的语言问题,如文白异读的“血”字正音问题。以 CCTV1 在 2017 年 9 月15 日的一个新闻报道视频为例,标题“河南:患者大失血,医生用体温‘热’ 血袋”,该视频中频频出现“血”字,主持人均读为“xuè”,而受访医生均读为“xuě”;CCTV5 主持人在 2017 年 9 月 2 日报道全运会张晨受伤一事时,又将“血”读为“xiě”;而 CCTV2 在 2017 年 8 月 30 日报道“输血不用血或成可能” 时,频频出现的“血”既有“xiě”又有“xuè”的读音。由此可见,“血”字读音混乱。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受过专业训练的播音主持尚且存在读音分歧,普通大众又该如何选择以哪种读音作为标准呢?“血”字究竟怎么读才是正确读音呢?最新出台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2016)给出如下明确规定: 统读 xuě,口语单用也读 xiě。

这一规定是国家语委于 2011 年对普通话开展第三次审音,并于 2016 年制定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里的相关内容,结合前两次审音的相关规定,就“血”字正音的合理性进行思考,并由此分析审音表中其他统读字是否存在同样的情况以及这些字现在的使用情况,从而探讨正音规范的稳定性。

一、从三次《审音表》看“血”字审音历程

在 1963 年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对“血”字说明如下:

表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 年 12 月修订)》

在 2016 年制定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中,对“血”字说明如下:统读 xuě,口语单用也读 xiě。(下文讨论统一以年份简称审音表)

在《审音表 1963》的审音标准中明确指出,“每个词原则上暂定一个音, 但是也有少数词保留了两个音,例如‘血’xiě、xuè”。

由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审音表 1986》基本沿袭《审音表 1963》对于“血” 字的正音,即“血”字有两种读音“xiě”和“xuè”,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规定了两种读音适用的场合及用法,即“xiě”为口语多单用,“xuè”为书面语用于复音词及成语。由此,可以将“血”字纳入文白异读词,即口语词和书面语词读音不同的词。

在最新的《审音表 2016》中,将“血”字统读为“xuě”,而并非统读为之前《审音表 1986》里规定的“xiě”和“xuè”,只在括注标明口语单用也读“xi ě”,表示在推荐读音之外读古书或口语等特定范围内实际存在的常见读音。由此,“血”字语音由去声“xue”变异为上声。

二、“血”字异读产生的问题

按照《审音表 1986》的规定来看,“血债血偿”中两个“血”字应该都念“xuè”,而在“血管里流的是血”这句话的读音中,第一个“血”念“xuè”, 第二个“血”念“xiě”,并不存在语义差别的两种读音无疑增加了记忆负担, 在交际活动中,无论是读“xuè”还是“xiě”,都不会影响对交际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会存在歧义干扰,既然如此,两种读音的区分显得并非必要。

此外,文白异读词的读音差异仅在于语体的不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书面词语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口语中的书面语表达归属于口语体还是书面语体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日常对话中“血”字读“xuè”还是“xiě”的选择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要大于实际规定的正确读音。

三、“血”字统读的合理性

1、审音角度

孟蓬生在相关审音问题中提及审音需要考虑到的两个因素:对语言事实的认定和对审音原则的选择1。从这两个因素入手探索“血”字读音在最新的《审音表 2016》中的修改原因,需要了解“血”字在语言生活中实际使用情况,判断“血”字的审音原则。由南开大学进行的《审音表 1986》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 调查对象对“血”字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分别为“xiě”、“xuè”和“xuě”, 其中“xuě”的读音占比最高,为 44.70%,客观存在的语言调查结果反映的语言事实,即群众对“血”字读音为“xuě”的接受度高于其他读音,出于对语言事实的尊重,故将“xuě ”纳入“血”字读音,不乏道理。

而从审音原则的角度来看,将“xuě”纳入“血”字读音,一是对北京语音发展趋势的考虑,即从“血”字读音由“xuè”逐渐向“xuě”的发展趋势来看, 应当将“xuě”纳入“血”字读音;而“血”字原本存在的两个读音并非区分词义而仅是语体不同,如果再加上“xuě”的读音,三种读音增加了辨音的困难,

1 孟蓬生《“钻”字的读音》《中国语文》2016(4)

2 冉启斌,石锋《普通话异读词的调查》《中国语文》2016(4)

因此考虑到的第二个审音原则是尽量减少没有别义作用或语体差异的异读,即“血”字的不同读音并未对字义产生影响,因此用“xuě”来统读“xuè”和“xi ě”是符合这一减少异读的原则。由此可见,“血”字在《审音表 2016》中的修改有其合理性。

2、语言本身

从语音变异角度看,“血”字由去声“xue”变成上声和自身语音系统的调整有关。马尔丁纳认为,音位系统的协和是引起音变的原因,而音变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加协和的状态。在数量庞大的汉字群中,发音为“xuè”的仅有“血” 和“谑”这两个字,这在“xue”的四个声调的汉字中是最少的,本身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其他声调同化以达到音位的最终和谐。由《审音表 1986》问卷调查结果也可看出,“血”字的变异已经处于泛群体自然变异阶段。

此外,语言遵循经济性原则,语音也不例外。马丁内3在《语音演变的经济原则》一书中指出,惰性使得人在保证交际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言语活动中会尽量减少力量消耗,使用具有较大普遍性的、已经熟悉的或者比较习惯的语言单位。“血”字无论是上声还是去声“xue”的发音在具体语境都不会对交际造成困扰,而“xuě”的发音更为常见,使用广泛,因此,“xuè”向“xuě ”的演变,是人进行交际的需要和自身生理偏好综合作用的结果,二者相对稳定地发展使得“血”字发音“xuě”的使用超过“xuè”和“xiě”。

四、《审音表》正音统读的稳定性

对比《审音表 1956》和《审音表 1986》的字词不难发现,类似“血”字这样因为误读引起正音最后重定规范统读的字还有很多,具体举例见下表:

表三:审音表 1956》和《审音表 1986》字词读音对比

如“呆”字在《审音表 1956》中“呆板”读为“ái bǎn”,由于众多的人不知旧读音,就把“dāi”的读音加入到了“呆板”中,为了尊重群众习惯,在

《审音表 1986》中改为统读“dāi”,其他字如“便秘”、“麦芒”等也是如此。

从 1986 年修改的正音规范到现在这些字词在普通话使用中的正确读音来看,呆板“dāi bǎn”替代了“ái bǎn”,便秘“biàn mì”替代了“biàn bì”,不难发现,在时间的检验下,经过正音统读后的读音在语言生活中被广泛地使用

3 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观和语言经济原则》《国外语言学》1980(4)

并且稳定地存在。曹先擢在正音的统读部分4提到,肯定的将成为规范读音,否定的要予以淘汰,如何确定肯定或者否定?应该是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人们约定俗成地广泛使用并且稳定存在的读音。人们习惯将“呆板”读“dāi bǎn”,原有《审音表 1956》的正音规范“ái bǎn”不具有稳定实用性,于是《审音表 1986》正音为“dāi bǎn”。由此可见,正音规范的稳定性是确定正音肯定与否的重要标准。

同样地,对比《审音表 1986》和《审音表 2016》,也可以找出和“血”字一样被统读的字,如熏(原读 xùn)统读 xūn、粳(原读 jīng)统读 gēng、葛(原葛姓读 gě,一般读 gé)统读 gě、纪(原纪姓旧读 jǐ,一般读 jì)统读 jì、芥

(原有 jiè和 gài 两种读音)统读 jiè、靡(原有 mí和 mǐ两种读音)统读 mí、荨

(原有 qián 和 xún 两种读音)统读 xún 等等。这些字因为语言事实和语言规范的差异而引起语言规范的更改,规范更改后的稳定性是正音价值的体现,这要靠时间和言语活动来检验。

五、反思

从语言事实和语音自身发展规律看来,文白异读词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读音渐趋统一的过程5,“血”字统读“xuě”有其合理之处,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例如,“血”字读音“xuě”从何而来?从《审音表 1956》和《审音表 1986》能看出,“xuě”的读音并未包含在正确的读音里,这表明在 1956 年至今的普通话推广过程中,一直以“xuè”和“xiě”为“血”的读音基准,而在有关字词正确使用的刊物《咬文嚼字》中也曾明确指出“xuě”为错误读音6,那以“xuě”这样的误读替代“xuè”和“xiě”是否有偏颇之处?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提到“习非成是”便是如此7,他认为既成事实的读法,没办法不承认,可没到这局面,也不必提早鼓励错误读法。笔者认为,“xuě”的大范围误读,反映了普通话推广过程中并未能将“血”字正确读音普及大众,而《审音表 2016》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将误读规定为正确的读音,制定出新的标准,那原有标准的意义和价值也会随之消亡,原有审音成果也毫无意义,群众原本按照准则形成的正确的言语习惯反而由于新规定的出台成了错误的读音,这相应地也形成了在新的语言规范下普通话纠音的新问题。

约定俗成的客观语言事实是审音的因素,但语言规范并非一个顺其自然、任其发展的过程,相关机构应该以理论依据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有理可依,合乎人情,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语言规范性活动,制定具有稳定性可以长期适用的语言规范标准。

4 曹先擢《浅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8(3)

5 王晖《文白异读与语音规范》《语言文字应用》2013(4)

6 尤其《怎样区别“血”(xiě)和“血”(xuè)》《咬文嚼字》1995(3)

7 赵元任《语言问题》(第 121 页)商务印书馆 2014

参考文献: 1.书籍词典

[1]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3

[2]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 年 12 月修订)》,文字改革出版社,1986

[3]《新华字典(第 11 版)》商务印书馆 2012 年

[4]《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商务印书馆 2012 年

[5]《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第 2 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 年

[6]《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 3 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年

[7]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 2014 年

2.期刊

[1]孟蓬生《“钻”字的读音》,《中国语文》2016(4)

[2]冉启斌,石锋《普通话异读词的调查》,《中国语文》2016(4)

[3]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观和语言经济原则》,《国外语言学》1980(4) [4]曹先擢《浅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8(3) [5]王晖《文白异读与语音规范》,《语言文字应用》2013(4)

[6]尤其《怎样区别“血”(xiě)和“血”(xuè)》,《咬文嚼字》1995(3) [7]王力《论审音原则》,《中国语文》1965(6)

论文作者:杨知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从“血”字正音说开去论文_杨知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