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施工行业危险源密集,事故频发。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无法实现全过程、全覆盖的有效监管。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建五局福建公司引入的BIM及信息管理技术在施工现场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发挥的效果。
关键词:安全管理 BIM技术 信息管理技术
1、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根据住建部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范围内建筑施工行业累计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34起、死亡840人;跟上一年相比较,多发事故42起,同比上升6.1%,死亡人数新增33人,同比上升4.1%。目前我国施工行业作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施工行业事故频发。
2、BIM及信息管理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BIM及信息管理技术的定义是指通过运用以计算机、手机为主的智能化通信设备为代表的新生产力。该类智能化工具也可以理解为是信息化的生产工具。
最开始在国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通信网络的普及,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逐渐开展。而同一时期我国建筑行业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是一片空白。02年国家安监局开始推行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时至今日,2017年首届数字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这也预示着我国开始跨入全面的信息时代。目前,国家住建部、各省住建厅、地级市住建局及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个大型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构建了完整的信息化平台。
2012年,中建五局福建公司目前使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六六系统”,接入公司的数据资源平台“协同平台”,建立起企业级的安全管理网络,沟通各个施工项目,实现了安全数据的集成化管理。
该平台于次年正式投入运行,在施工现场隐患排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近五年来,福建公司逐渐摸索出更多的信息化管理应用,增加了诸如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BIM技术、VR技术等相结合的信息管理技术,并相继投入安全管理领域使用。通过实际运行效果的反馈结果显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信息管理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3.1信息管理技术在劳务实名制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人员没有落实准入制度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针对该隐患,中建五局福建公司厦门滨海东大道项目对施工现场采取封闭式管理。在作业人员进场前,提前登记好人员的年龄、工种、籍贯、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并验证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证件,查询真伪。并将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自动形成信息库,生成二维码,并将二维码粘贴在工人的安全帽上,以供在作业现场作业时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扫码查证人员信息。
图3.2 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针对劳务队,施工企业能以此确认现场作业人员的证件资质,避免工人未经专业技能培训上岗,进行违章操作;能监管劳务队作业人员的考勤,并以此为依据督促劳务队发放工人工资,避免工人工资遭受拖欠现象。切实地发挥了劳务实名制的监管作用。
针对项目管理部,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部领导班子通过门禁系统的人脸识别系统时,进场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后台进行登记。实时监督包括项目经理部领导班子在内的管理人员履职带班作业。
3.2信息管理技术在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事故频发,尤其是施工现场中塔吊、流动式起重机械、龙门吊等大型及特种设备,一旦引发事故造成的事故后果都是群死群伤。
造成事故的原因一个是因为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规范,现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另外一个则是机械设备本身存在故障等隐患,在使用、维修、保养的过程中管理混乱,各方职责不明晰,没有尽到应尽的安全管理职责。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由人工收集设备的合格证、使用说明书、检测报告等相关资料,容易产生漏报、瞒报、迟报等现象,较难杜绝设备管理上由于人为因素存在的事故隐患。
中建五局福建公司厦门滨海东大道项目在所承建项目上采用机械设备的信息系统准入管理模式,将人的作用极大减少,放大了信息系统的监管作用。
设备进场时,机械设备的提供方需要登录公司的信息系统,将设备的出场合格证、检测报告、相关单位如生产单位、租赁单位的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书,按照公司“一机一档”的要求逐条逐目。设备建档完毕后,通过系统自动生成设备二维码,按公司统一样式粘贴至设备醒目位置(如图3.3)。粘贴后,管理人员与工程监理方共同到现场扫码核对、验收。
除此之外,项目经理部和设备维保单位还专设一名设备管理员,由系统提醒定期进行全覆盖的设备的维修保养及信息动态维护与审核,并需留影像资料录入系统备查。
此举极大地提高了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控强度,有效避免了机械设备不合规的事故隐患。
3.3信息管理技术在施工现场隐患排查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依赖于由管理人员去发现隐患,然后要求劳务队消除隐患,资料由机打或手写备案。效率低下,且往往劳务队不能及时排查消除隐患,项目经理部不能及时复查闭合隐患。
图3.4 隐患排查治理系统
查明隐患后,责任人需对该处隐患的隐患部位、隐患详情等信息进行说明、并制定整改措施上传到系统。隐患上传后,系统会自动发送短信给劳务队指定责任人,要求其在系统上对隐患进行回应。劳务队在确认隐患整改完成并提交整改后的影像资料及文字说明给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部进行复核,确认已消除,在系统中消除隐患;如果复核后隐患还存在,则打回给相关责任人重新整改。
在该系统中,针对劳务队,如果没有及时整改隐患或者整改不到位被退回、没有按要求频率进行自查自纠、没有及时反馈项目经理部都会在系统上自动扣分,最后的得分结果作为劳务队的合同履约考评依据之一。
而针对项目经理部包括生产安全线条管理人员、项目领导班子在内的管理负责人,如果没有按照要求频率进行隐患排查,或者隐患排查不到位、隐患闭合弄虚作假、没有及时复核劳务队整改结果等行为,都会在系统上自动扣分,最后的得分结果作为个人绩效考评依据之一。
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此举有效落实了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压实了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通过数据的手段避免了人情往来造成的包庇现象。
(2)通过全覆盖的监测,项目经理部逐层逐级进行隐患排查,有效减少了事故发现不及时、事故排查不到位的现象。
3.4 BIM及信息管理技术在安全教育、交底、培训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传统的安全教育大多是口头交底,或者结合影像资料进行宣贯。但是囿于被教育人的个人素质及工作经验,往往不能直观地领会教育人的意图,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中建五局福建公司早期采用一些BIM可视化的手段来进行安全教育,比如在施工现场设置了模拟施工现场事故突发场景的安全体验区(如图3.5),包括模拟高空坠落事故的安全带体验区、模拟物体打击的安全帽撞击体验区等等。但是安全体验区内容较少且较为单一,同时只能模拟事故发生的一瞬间,没有办法让工人师傅直观地了解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不够生动和全面。同时安全体验区成本较高,周转不便,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3.6 中建五局福建公司引入VR体验馆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将项目建设中的各种信息结合空间三维立体模型,构建出专属于项目部的数据库。利用BIM技术的三维立体可视化特性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摆放物料及现场结构等将其构建出模型,还原出真实的施工现场,实现3D实景漫游,更有利于项目部进行事故分析,提高安全培训中受教育者的安全知识水平,增强项目经理部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
而VR(虚拟现实)技术,则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实现多源动态信息的交互式场景。VR场景具有沉浸式互动感、代入感强烈;受教育者在场景中的体验真实生动等优势。结合了BIM技术的VR技术馆的安全体验场景可以模拟出各种事故现场,培训体验人员在工地中面对各种突发事故时如何做出正确反应,同时不会给受教育者带来任何身体上的伤害。
4、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17年,国家安监总局改组为应急管理部。将对隐患的防治上升到事故的高度,对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代项目管理的根本需求出发,所有管理决策都必须建立在科学实效信息的基础上。就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项目上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安全数据的采集和及时传递;完善对信息的加工分析和集成应用并进行最终的反馈;以及补充安全知识的重复利用和共享,才能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决策和事故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现场安全管控,实现企业“零事故”的安全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2017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的通报[Z].2018-03-08
[2]周良平.浅谈建筑安全管理形势及现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4)
[3]郭红丽.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J].建筑安全.2015,30(4):56-58
[4]陈浩磊,邹湘军,陈燕,刘天湖.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文.2011,06(1):1-5
[5]聂浩.浅析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信息化建设[J].建筑安全.2014,29(12):46-49
论文作者:尤文艺,李雅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9
标签:隐患论文; 事故论文; 技术论文; 项目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劳务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