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初探_思想品德论文

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作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中,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课的横向联系,应当说是最紧密的。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大都兼思想品德课,一身而两任,在操作上易于将两门学科综合贯通。其次,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直接关联、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教师统一把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综观目前使用的教材,这两门各成体系的学科的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内在联系一目了然。

这里且以小学五年级教材为例:

然而,尽管探究这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逻辑联系似乎并不太难,但要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却并非易事。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我发觉影响学生写作水平和道德认知提高的主要症结,就是失真失实。具体地说,小学生写作文,主要写记叙文,理应以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为写作素材。但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太平凡,“没啥可写的”“写出来没劲”,于是就套用《作文大全》之类教辅读物中的内容,或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或凭空编造假故事。这显然无助于写作水平提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少学生又只偏重内容的感知和基本概念的背诵,缺乏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的能力,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如有些学生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但让他们运用书本里学到的道德观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就不知所云了。这无疑是提高道德认知的一大障碍。

于是,我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基本思路,即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应以倡导崇实求真为突破口,以利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这是因为,倡导崇实求真的风尚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况且,这一突破口的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完全吻合的。

为了倡导崇实求真的风气,在作文教学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在教案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上都作了些改进。

1.面向实际,开阔视野,新人新事写不尽。

小学生写作文,之所以觉得“没啥可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见闻有限。这跟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的因素相关,是不能苟求的。而从教师角度反省,恐怕与偏重讲授书本知识而忽略引导学生面向实际、开阔视野大有关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改变了过去着重讲授写作技巧的教案设计,反复讲述现实生活是写作之源的道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改变了以讲为主的方法,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议论社会现象,逐渐养成面向实际的风尚。

例如,在执教思想品德课《珍惜学习的权利》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希望每人都去找一找自己身边最爱学习的人,搜集一、两个真实、生动、具体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中向全班同学介绍。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于是,在课余时间,他们就比较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经过认真观察,收集了不少素材。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爷爷,退休后进老年大学学绘画,一回家就戴上老花眼镜不停地练习,如今画出来的小熊猫栩栩如生;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妈妈受文革影响而耽误学业,近几年白天上班,晚上去成人进修学校充电,深更半夜还在灯下做作业,如今终于拿到了大学文凭;有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表姐,虽然拿到大学文凭,如今仍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电脑……在听完学生介绍后,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收获,并提示他们这些真实、生动、具体的事例,就是写作文的好素材。不言而喻,他们交来的作文《他(她)真是我学习的榜样》,内容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积累,而不是教辅读物中某些故事的复制品了。

2.设身处地,悉心体察,笔端倾泻真情感。

小学生写记叙文,往往平铺直叙,缺乏感情色彩,这也可以说是“常见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不是写作技巧问题,而是道德情感不够强烈,亦即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认识不够深刻所致。

按理,师生朝夕相处,相互间较熟悉,学生尊敬老师、热爱老师之情是真诚而由衷的。然而,每每让学生撰写《我的老师》之类的作文,尽管不乏“深夜备课”“带病上课”之类情节,以及“品格高尚”“满腔热情”之类赞叹语,可惜读来总觉得空洞、抽象,难以引起心灵的共鸣。此中奥妙,并非学生对老师缺乏感情,而在于对教师的工作、生活、思想、情感观察不细、理解不透。这就是说,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还应当引导他们做有心人,善于设身处地感悟,敏于细致入微观察,以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

为此,在执教《爱满天下》一课前,我整理了不少同事的动人事例。在课堂上,我简要讲解了教师工作的意义,接着就用具体的实例,讲解为什么人们把教师比作伯乐、园丁、严父、慈母、红烛。我所例举的事实,全都发生在学生所熟悉的老师身上,他们听来倍感亲切,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使学生颇受震动。在结束课堂教学时,我要求每个学生仔细观察一位老师的一天工作,包括生活细节,神态变化,情绪起伏,然后各自准备在课堂上介绍一位教过自己的老师,进行集体评议。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充满感情地介绍了一位又一位老师的感人事迹,有的同学讲着讲着,眼中闪出了泪花,还有的同学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忍不住用拳头敲打自己的脑瓜,急得直嚷“真该死”!这样,经过仔细观察和相互交流、相互感染,学生们对老师工作、学习、生活和品格、情操、思想境界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课后,他们写作《我的老师》一文,字里行间全都流淌着浓浓的真情实感。

3.就事论理,深思熟虑,评议世态有主见。

小学生写作文,不善于夹叙夹议,提炼文章的主题,这也是一种“多发病”。在批改作文时,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内容不错,文字通顺,结构也较合理,可惜点题总是几句套话:“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件事使我深受启发”。这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关,虽不宜过高要求,拔苗助长,但也决不是说,教师可以听其自然,放弃积极的引导。我觉得,在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如果能够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一事一议,那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写作水平,是不无益处的。

如执教思想品德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文,我的教案设计不是先讲“相轻互损,相亲互益”的道理,而是先让学生议论同学之间存在的矛盾,究竟产生了什么结果。在此基础上,再推选几位学生按课文内容排演两个小品,一个小品的立意是相轻互损,一个小品的立意是相亲互益。为此,学生们颇感兴趣,不仅认真阅读课文,仔细分析角色的思想行为,还对“相轻”“相亲”的必然结果进行了广泛的议论。显然,采取此类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旨在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而养成就事论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辅导时,如再提醒学生注意把思想品德课学得的道理运用到文章中去,力求使文章主题鲜明、议论风生,效果就比较理想了。事实上,我在讲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文后,布置学生写《我和××》,多数学生在自己作文中运用了思想品德课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尽管运用得还较机械、不够自然贴切,但也应当肯定这种注意就事论理、独立思考的现象是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学生们在作文的结尾不再反复出现“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之类的空而无当的套话,而代之以各具见解的议论,这表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增强,写作水平有了可喜的进步。

4.学以致用,知行协调。

由于我比较注重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课的有机结合,着力倡导崇实求真的风尚,学生的作文初步杜绝了套用教辅读物的内容或凭空杜撰的现象,写作水平有了可喜的进步。尤其可喜的是,学生们逐步养成了崇实求真的风气,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知行脱节的现象也大为改观。换句话说,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道德情感也正逐步升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这样的结合好处不少。有利之处在于,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道德认知水平。不足之处在于,两门学科的教学程序须作适当调整,如某一堂按程序应先上的思想品德课可能要推延,而某一堂语文课的作文题很可能得提前让学生动笔,这在操作上难免会产生一些麻烦,这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

标签:;  ;  

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初探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