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跳面板坝软岩坝料爆破开采与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鄢双红,万云辉,孔凡辉,张超[1](2021)在《卡洛特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挡水建筑物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95.5 m,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为目前世界上高地震区在建的最高全断面软岩填筑堆石坝,工程建设条件和涉及的技术问题较为复杂。针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面临的"地震烈度高、地基岩性软弱、全断面软岩筑坝、合理利用建筑物开挖的软岩料"等关键技术问题,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已有类似软岩填筑堆石坝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科学分析和研究,就坝基处理、坝体分区、软岩料利用、板结层处理、坝坡设计、心墙与基座连接、抗震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设计解决方案和工程解决措施。这些措施的应用确保了工程建设的成功实施,相关设计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周雄雄[2](2020)在《高心墙堆石坝湿化变形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形控制是高土石坝在设计和运行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协调变形将引起土石坝坝体裂缝。心墙堆石坝蓄水时,上游堆石料因为浸水会产生湿化变形,使得上游侧坝体产生了明显的沉降和向上游的水平位移,极易造成坝顶和上、下游坝坡顶部的变形不协调,进而发生裂缝。如小浪底、瀑布沟等心墙堆石坝坝顶均出现了沿坝轴向分布的裂缝。因此,研究堆石料的湿化变形特性、发展土石坝变形的数值模拟及裂缝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粗粒土湿化变形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湿化应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粗粒土湿化应变模型;然后,结合堆石料湿化变形机理与过程,研究了如何在土石坝有限元分析中考虑湿化变形,提出了土石坝湿化变形的非线性弹性和弹塑性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湿化变形计算。同时,采用弥散裂缝模型对大坝蓄水过程中坝顶裂缝进行了模拟。最后,利用网格加密和并行计算等技术实现了百万单元以上量级的高土石坝填筑与蓄水过程模拟,并对瀑布沟高心墙堆石坝进行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前人湿化试验成果发现,湿化过程中体积应变与轴向应变满足线性关系,湿化轴向应变与湿化应力水平呈双曲线关系,湿化体积应变与湿化轴向应变的比值k、湿化时的球应力p、广义剪应力q三者满足扭面关系。论文在拟合试验结果给出了 q/p与k的关系之后,提出了一个粗粒土新的湿化应变模型。(2)在非线性弹性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提出的湿化应变模型及湿化过程中轴向应变与体积应变的线性关系,考虑堆石料在湿化过程中模量软化等,推导了湿化割线模量与泊松比的表达式;据此建立了堆石坝湿化变形的非线性模拟方法;计算了观音岩心墙堆石坝的湿化变形。(3)在弹塑性理论框架下,结合堆石料的湿化试验,修正了双屈服面模型的湿化塑性势函数;构建了通过改变力学参数模拟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方法;开发了弹塑性方法模拟土石坝的有限元程序,模拟了观音岩大坝的填筑和蓄水过程。(4)采用应力分析法和变形倾度法对大坝竣工和蓄水后坝顶处裂缝进行了分析;开发了利用弥散裂缝模型模拟裂缝扩展的程序,并将其嵌入土石坝静力计算程序中,模拟了观音岩大坝蓄水过程中坝顶裂缝的扩展。(5)发展了高土石坝填筑和蓄水过程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方法。利用编程语言开发了土石坝数值模拟中对应的网格剖分、刚度矩阵的存储与计算、方程求解等模块;实现了高土石坝百万单元量级以上的精细化模拟,并将其应用于瀑布沟高心墙堆石坝的填筑和蓄水过程计算分析中。
杨泽艳,周建平,王富强,吴毅瑾,孙永娟[3](2014)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软岩筑坝技术进展》文中认为对国内外含软岩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软岩堆石料的工程特性,对软岩面板堆石坝轮廓规划、断面分区、计算分析、坝料设计及填施工等技术问题和工程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面板堆石坝软岩筑坝的几点意见。
曹周阳[4](2013)在《秦巴山区变质软岩路堤填料路用性能及振动压实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在秦巴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必然要穿山越岭,跨越河谷,因此,在修筑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变质软岩隧道弃渣、削坡弃方和路堑挖方,弃料外运堆积要占用土地且需要防护措施,与此同时,还存在路堤填土缺少,运输便道修筑困难,取土距离远等问题,如果要用砂砾作为路堤填料,则须从河道中挖取,这就会破坏河床及当地环境,若能将这些变质软岩用作路堤填料,不仅可降低公路建设成本,还可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然而,变质软岩具有遇水后强度降低、易风化、受压易破碎等不良性质,变质软岩填料在碾压后,粗颗粒填料级配变化较大,路堤遇水还会产生湿化沉降,其中不均匀沉降可导致路面不平整和结构反射裂缝等病害,而现有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对变质软岩能否用作高速公路路堤填料及相应的施工工艺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论文结合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秦巴山区变质软岩路基修筑关键技术研究》(2009318812004),依托十(堰)天(水)和柞(水)小(河)高速公路的建设,通过室内与现场试验,结合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分析,对秦巴山区变质软岩的工程特性及其填料的路用性能、振动压实工艺及检测方法与标准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岩石的磨片与偏光显微镜试验,对高速公路建设中遇到的变质岩进行了成分分析及定名,研究了变质岩的内部结构成分及其是否含有亲水性矿物;通过膨胀试验和耐崩解试验,研究了变质岩的自由膨胀率和压力膨胀率及循环耐崩解指数规律;对风干与不同浸水时间的变质岩进行了点荷载强度试验,对变质岩的点荷载强度做了四级划分,即坚硬岩Is(50)≥5.0MPa,较坚硬岩2.5MPa≤Is(50)<5.0MPa,软岩0.4MPa≤Is(50)<2.5MPa,极软岩Is(50)<0.4MPa,由此可知,除长英质斑状糜棱片岩以外,其它的变质岩在浸水饱和后全部为软岩;点荷载强度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实际工程中人工破碎后不规则岩块的强度,避免了选取可加工成规则试件所需的较大岩块而引起的单轴抗压强度偏高的问题。2.通过变质软岩填料的击实试验和振动台试验,以功能原理为基础,提出了击实试验和振动台试验中的单位体积击实能量(击实功)和振动能量计算公式,分析了能量大小对变质软岩填料最大干密度及其变化规律的影响,得到了在标准击实能量下粗颗粒含量不同时的最大干密度值;通过承载比(CBR)试验,分析了击实功对CBR值的影响,得到了填料CBR值及其随击实功的变化规律,这为评价变质软岩填料的路用性能提供了依据。3.通过室内大型压缩试验,采用单线法、双线法与循环加载法分别研究了变质软岩填料在不同荷载下的浸水湿化沉降规律,得到了三种荷载下的湿化应变值及相应填高荷载下的湿化沉降量,并建议了最大填料高度。运用有效应力原理,根据颗粒接触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结合压缩试验所加荷载,估算了颗粒间的接触压应力。对变质软岩填料的大型压缩试验进行了颗粒流模拟,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得到了颗粒内部强弱力链接触情况、孔隙率变化规律、平均接触力、最大接触力和顶部颗粒压缩位移的变化规律,这为解释压缩试验过程中填料内部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4.通过室内大型三轴试验,研究了风干和饱和状态时变质软岩填料在四种围压下的应力应变规律,分析了偏差应力和围压对湿化应变的影响。针对路堤填料的湿化沉降,基于不同的计算步骤,将单线法与双线法在有限元模型中分别给予了实现,以编制的邓肯-张模型有限元子程序为基础,采用单线法模拟了不同工况下路堤湿化沉降,并与室内大比例浸水载荷试验路堤的沉降进行了对比,单线法能较好地反映路堤的湿化沉降规律,用浸水载荷试验结果估算的现场路堤湿化沉降量可满足规范对路堤沉降的要求。5.根据振动压路机的基本原理,以功能原理为基础,推导了单位体积填料压实所需振动压实能量的计算公式,结合击实试验和振动台试验结果,认为变质软岩填料路堤的压实度能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要求时,压路机的振动能量应大于相应压实度下的击实功和室内振动能量,通过计算压路机振动压实能量并与之相比较后,可选取合适吨位的碾压机械及强振压实参数(松铺厚度、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和轮迹重叠系数),通过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公式为强振压实参数的选取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
许春雷[5](2010)在《高土石坝坝坡稳定的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成、在建以及拟建的大坝中,土石坝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坝坡稳定是土石坝设计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土石坝坝坡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土石坝的筑坝材料均为天然材料,筑坝材料强度存在较大的离散性和不确定性。即使是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的坝坡依然可能会失稳,这是因为单一的安全系数法不能考虑材料强度的变异性对坝坡稳定的影响,使坝坡的稳定分析不够完备,因此需对坝坡进行可靠性分析。土石坝坝坡稳定的可靠性分析能够考虑筑坝材料强度的离散性和变异性,是对坝坡稳定分析的传统安全系数法的有益补充。本文为分析高土石坝的坝坡稳定,首先统计了全国百米级以上面板堆石坝和心墙堆石坝的筑坝料强度参数,包括主、次堆石料的非线性强度指标及心墙料的线性强度指标,整理得到各参数的均值、方差、分布类型及其相关性系数,并讨论了相关性系数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依据统计参数,计算了100m到350m高的面板堆石坝和心墙堆石坝的坝坡稳定安全系数以及可靠度指标。心墙堆石坝坡比值取为1.8、1.9和2.0,面板堆石坝坡比值取为1.3、1.4、1.5和1.6。计算采用课题组研制的3Dstab程序,稳定安全系数采用简化Bishop法,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搜索最危险滑弧,在安全系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序列近似规划策略的一次二阶矩法(FOSM)计算了坝坡稳定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同一坡比下,稳定指标随坝高的增加而减小,随坡比的增大而减小,蓄水期稳定指标高于竣工期。为方便快速估计堆石坝坝坡的稳定指标,根据计算结果拟合出稳定指标与坝高、坡比、地震烈度的关系曲线,并给出了计算结果与拟合结果间的最大相对误差。
蒋国澄,徐泽平[6](2009)在《国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综述——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总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综合论述了现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主要技术进展。重点讨论了21世纪以来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对本次会议收到的相关论文进行介绍与评述,并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付军,周小文[7](2008)在《面板坝软岩料的工程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面板坝是当今国内外大坝建设中的主要坝型。以往面板坝要求用硬岩填筑,但是近十余年来,软岩料的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有的高坝也以软岩料作为主堆石料,今后超100 m级的软岩坝也是可能的。为此,有必要加强对软岩工程特性的研究。基于大坳、鱼跳、盘石头、寺坪、十三陵上池、云南茄子山、水布垭等面板堆石坝软岩料的试验结果及工程应用情况,对软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评价和总结。
梁向前,傅海峰[8](2007)在《面板堆石坝坝料爆破开采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以"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电力公司重点项目为基础,分析了面板堆石坝坝料开采的基本要求,总结了深孔梯段爆破、硐室爆破开采坝料及软岩料的爆破开采等技术要点。重点探讨了如何减少硐室爆破开采堆石料的超径率问题和不同地质成因条件下软岩料的爆破开采技术措施。对面板堆石坝坝料爆破开采的设计与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向永忠,蒋涛,付军[9](2006)在《软岩条件下的筑坝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土石坝工程利用软岩作为筑坝材料的应用技术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过去在土石坝设计中,由于软岩抗压强度低、软化系数小而不被采用,有些工程由于枢纽建筑物开挖料的岩石强度低、风化强烈、含泥量高,不符合堆石料设计指标,因而不得不大量废弃而另辟料场,由此造成工程造价的提高,并给生态与环境保护带来负面影响。本文结合利用软岩筑面板坝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和一些工程应用实例,分析了软岩坝料的工程特性,提出了应用软岩料的坝体断面优化设计思路和方法、软岩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坝体的理论计算分析,对软岩料开采、软岩填筑、软岩施工及其质量控制等软岩筑坝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列举了国内外软岩筑坝技术的应用经验总结和在其他坝型上的工程应用实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表明,经过专门设计、专题研究、专项试验,软岩料和风化料仍可作为筑坝材料大量用于坝体的适当部位。如国外的萨尔瓦兴娜、温尼克、红树溪和国内的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坝、株树桥、寺坪、盘石头、茄子山等面板堆石坝,不仅可以节省工程投资,而且还对工程完工后的生态与环保有着积极意义。
蔡大咏,湛正刚,陈娟,张合作[10](2005)在《董箐水电站砂泥岩筑坝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董箐水电站大坝为面板堆石坝,但用作筑坝料较为成熟的灰岩料距坝址较远,而坝址处砂岩(夹泥岩)储量丰富,因此对砂泥岩进行了室内试验、现场爆破试验、现场碾压试验及坝体合理分区等的研究,解决了砂泥岩筑坝技术中的难题,为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工程投资创造了条件。
二、鱼跳面板坝软岩坝料爆破开采与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跳面板坝软岩坝料爆破开采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卡洛特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坝基处理 |
2 坝体分区 |
3 软岩料利用 |
4 板结层处理 |
5 坝坡设计 |
6 坝体排水 |
7 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基座连接 |
8 抗震设计 |
9 结语 |
(2)高心墙堆石坝湿化变形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粗粒土湿化变形的研究进展 |
1.2.1 湿化变形的试验研究 |
1.2.2 湿化变形的数值模拟 |
1.3 土石坝裂缝的研究进展 |
1.3.1 土石坝裂缝分析 |
1.3.2 土石坝裂缝扩展模拟 |
1.4 土石坝的数值模拟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湿化应变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
2.1 前言 |
2.2 湿化应变规律及模型 |
2.2.1 三轴湿化试验 |
2.2.2 湿化轴向应变 |
2.2.3 湿化体积应变与湿化轴向应变的关系 |
2.2.4 湿化应变模型 |
2.3 观音岩大坝湿化变形模拟 |
2.3.1 工程概况 |
2.3.2 模型与参数 |
2.3.3 模拟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湿化变形的非线性弹性模拟方法 |
3.1 引言 |
3.2 湿化应变模型的推导 |
3.2.1 增量湿化应变 |
3.2.2 全量湿化应变 |
3.2.3 湿化应变模型 |
3.3 三轴湿化应变模拟 |
3.3.1 模型验证与对比 |
3.3.2 流动法则计算湿化应变的影响分析 |
3.4 考虑湿化过程特性的湿化变形模拟 |
3.4.1 湿化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
3.4.2 湿化变形模拟流程 |
3.5 观音岩大坝的湿化变形模拟 |
3.5.1 模型及参数 |
3.5.2 模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模拟方法 |
4.1 引言 |
4.2 本构模型介绍 |
4.2.1 弹性部分 |
4.2.2 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塑性模型 |
4.2.3 参数确定 |
4.3 常规三轴试验的弹塑性模拟及堆石料风干、饱和状态的参数对比 |
4.3.1 试验数据及模型参数 |
4.3.2 常规三轴试验的弹塑性模拟 |
4.3.3 堆石料风干、饱和状态的参数对比 |
4.4 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模拟 |
4.4.1 湿化应变的组成 |
4.4.2 湿化塑性势函数的修正和三轴湿化试验模拟 |
4.4.3 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模拟 |
4.5 观音岩大坝填筑和蓄水过程的弹塑性模拟 |
4.5.1 模型参数 |
4.5.2 模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初次蓄水坝体裂缝分析与模拟 |
5.1 前言 |
5.2 变形倾度法判别观音岩大坝裂缝 |
5.2.1 变形倾度法 |
5.2.2 观音岩大坝坝顶接头部位裂缝分析 |
5.3 裂缝扩展模拟及弥散裂缝模型 |
5.3.1 有限元法中裂缝的模拟方法 |
5.3.2 弥散裂缝模型 |
5.3.3 弥散裂缝单元的本构关系 |
5.3.4 弥散裂缝模型模拟裂缝开展的流程 |
5.4 观音岩坝顶裂缝扩展模拟与分析 |
5.4.1 大坝坝顶裂缝模拟 |
5.4.2 初次蓄水坝顶裂缝发生与扩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高土石坝填筑和蓄水过程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 |
6.1 前言 |
6.2 网格剖分与数据准备 |
6.2.1 网格剖分 |
6.2.2 300 m级土石坝的网格剖分 |
6.2.3 数据准备 |
6.3 刚度矩阵的存储与计算 |
6.3.1 总刚存储方法 |
6.3.2 总刚指示矩阵的并行计算 |
6.3.3 单元刚度矩阵计算 |
6.4 有限元方程求解 |
6.4.1 矩阵分解 |
6.4.2 求解器的调用 |
6.5 填筑与蓄水过程模拟 |
6.6 瀑布沟高心墙堆石坝的精细化模拟 |
6.6.1 工程概况 |
6.6.2 模型及参数 |
6.6.3 模拟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摘要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秦巴山区变质软岩路堤填料路用性能及振动压实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秦巴山区变质软岩填料的基本概况 |
1.2.1 软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
1.2.2 变质岩的形成与分布 |
1.2.3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的粒径规定及其粒组的划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变质软岩填料的工程应用研究 |
1.3.2 变质软岩填料的压缩特性研究 |
1.3.3 变质软岩填料的力学特性研究 |
1.3.4 变质软岩填料湿化沉降研究 |
1.3.5 变质软岩填料的压实工艺及检测方法研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质软岩的工程与力学性质研究 |
2.1 依托工程的基本概况 |
2.1.1 工程区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
2.1.2 变质软岩的野外描述 |
2.2 变质软岩的矿物成分分析与定名 |
2.3 变质软岩的膨胀与耐崩解试验 |
2.3.1 变质软岩的膨胀性试验结果分析 |
2.3.2 变质软岩的耐崩解性试验结果分析 |
2.4 变质软岩的点荷载强度试验 |
2.4.1 变质软岩的点荷载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2 变质软岩的点荷载强度特性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的最大干密度与承载比(CBR)试验 |
3.1 变质软岩填料的压实质量评价指标 |
3.1.1 压实度指标 |
3.1.2 孔隙率指标 |
3.1.3 空气体积率指标 |
3.1.4 固体体积率指标 |
3.1.5 相对密度指标 |
3.1.6 其他相关力学指标 |
3.2 变质软岩填料的室内最大干密度试验 |
3.2.1 变质软岩填料的室内最大干密度测试方法与级配处理方法 |
3.2.2 变质软岩填料的击实试验准备工作与击实能量计算 |
3.2.3 变质软岩填料的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结果与分析 |
3.2.4 变质软岩填料的振动台试验准备工作与振动能量计算 |
3.2.5 变质软岩填料的振动台试验最大干密度结果与分析 |
3.3 变质软岩填料的承载比(CBR)试验 |
3.3.1 变质软岩填料的承载比(CBR)试验基本要求 |
3.3.2 变质软岩填料的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的大型压缩试验与颗粒流模拟 |
4.1 变质软岩填料的压缩试验 |
4.1.1 变质软岩填料的压缩试验目的、原理与仪器操作注意事项 |
4.1.2 变质软岩填料的压缩试验方案与计算公式 |
4.1.3 变质软岩填料的压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变质软岩填料的有效应力估算 |
4.3 变质软岩填料的颗粒流模拟 |
4.3.1 颗粒离散元的基本原理与假定 |
4.3.2 颗粒接触中的力链描述 |
4.3.3 颗粒压缩模型的建立与颗粒生成 |
4.3.4 颗粒集合体在自重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
4.3.5 颗粒集合体在一定加载速度下的压缩变形与受力模拟 |
4.3.6 颗粒集合体在一定压力下的压缩变形与受力模拟 |
4.3.7 颗粒集合体在颗粒法向和切向刚度变化时的压缩变形与受力模拟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的三轴试验与湿化沉降有限元分析 |
5.1 变质软岩填料的大型三轴试验强度特性 |
5.1.1 变质软岩填料的大型三轴试验 |
5.1.2 变质软岩填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5.1.3 变质软岩填料的三轴试验湿化应变规律研究 |
5.1.4 变质软岩填料的抗剪强度 |
5.1.5 变质软岩填料的邓肯-张双曲线模型参数确定 |
5.2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的湿化沉降数值模拟 |
5.2.1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湿化沉降应用单、双线法在有限元中的实现 |
5.2.2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湿化沉降的单双线法有限元模拟对比 |
5.2.3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在不同湿化条件下的沉降模拟 |
5.2.4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湿化沉降的室内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对比 |
5.3 小结 |
第六章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的振动压实研究 |
6.1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振动压实的基本原理 |
6.2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在振动压力作用下的剪切与运动 |
6.2.1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在振动压力作用下的局部剪切变形 |
6.2.2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在振动压力作用下的颗粒运动 |
6.2.3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在振动压力作用下的波与传递 |
6.3 变质软岩填料振动压实机械与参数选择 |
6.3.1 单钢轮振动压路机的统计与分析 |
6.3.2 振动压路机的振动参数分析与选择 |
6.4 振动压力作用下填料中应力分布与影响深度计算 |
6.4.1 振动压力作用下填料中的应力分布 |
6.4.2 振动压力作用下的压实影响深度计算 |
6.4.3 振动压力作用下的沉降差值估算 |
6.5 振动压实能量的计算 |
6.5.1 振动压实能量的公式推导 |
6.5.2 振动压实能量的计算例证 |
6.6 振动压路机的生产效率 |
6.7 小结 |
第七章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的压实工艺与压实效果评价 |
7.1 室内大比例尺变质软岩填料路堤的填筑与压实试验 |
7.2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的现场填筑碾压试验(以柞小高速为例) |
7.2.1 变质软岩路堤填筑对地基的要求及摊铺方式选择 |
7.2.2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振动压实的试验方案 |
7.3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的现场填筑碾压试验(以十天高速为例) |
7.3.1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压实试验—实例一 |
7.3.2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压实试验—实例二 |
7.3.3 变质软岩路堤填料压实试验—实例三 |
7.4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压实质量的评价 |
7.4.1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的压实检测与评价方法 |
7.4.2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压实后的沉降量计算与检测 |
7.4.3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压实后的弯沉检测 |
7.4.4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压实质量的评价之一—现场浸水载荷试验 |
7.4.5 变质软岩填料路堤压实质量的评价之二—工后沉降监测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土石坝坝坡稳定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坝坡稳定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 坝坡稳定可靠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堆石料强度参数统计分析 |
2.1 堆石料强度的非线性 |
2.2 堆石料强度参数统计 |
2.3 随机变量分布的检验 |
2.4 统计参数检验 |
2.4.1 堆石料容重的检验 |
2.4.2 堆石料非线性摩擦角的检验 |
2.4.3 堆石料非线性摩擦角增量的检验 |
2.5 堆石料强度统计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3 程序介绍及验证 |
3.1 边坡稳定的可靠性计算 |
3.2 拟静力法理论 |
3.3 地震作用下坝坡可靠性分析理论 |
3.4 程序验证 |
3.5 相关性系数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土石坝坝坡静力稳定及可靠度分析 |
4.1 坝坡静力稳定分析 |
4.2 静力稳定结果拟合 |
4.3 本章小结 |
5 土石坝坝坡动力稳定及可靠度分析 |
5.1 坝坡动力稳定分析 |
5.2 动力稳定结果拟合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参加项目 |
致谢 |
(10)董箐水电站砂泥岩筑坝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筑坝材料研究 |
1.1 筑坝材料性能试验 |
1.2 爆破开采试验 |
1.3 碾压试验 |
1.4 面板坝应力应变分析 |
2 坝体断面分区设计 |
2.1 垫层区 (2A) |
2.2 过渡区 (3A) |
2.3 次堆石区 (3C) |
2.4 主堆石区 (3B) |
2.5 排水堆石区 (3E) |
2.6 反滤层 (3F) |
2.7 上游防渗补强区 (1A、1B) |
2.8 块石护坡 |
3 结语 |
四、鱼跳面板坝软岩坝料爆破开采与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卡洛特水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设计研究[J]. 鄢双红,万云辉,孔凡辉,张超. 人民长江, 2021(12)
- [2]高心墙堆石坝湿化变形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 周雄雄.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软岩筑坝技术进展[A]. 杨泽艳,周建平,王富强,吴毅瑾,孙永娟. 高面板堆石坝安全性研究及软岩筑坝技术进展论文集, 2014
- [4]秦巴山区变质软岩路堤填料路用性能及振动压实工艺研究[D]. 曹周阳. 长安大学, 2013(07)
- [5]高土石坝坝坡稳定的可靠性研究[D]. 许春雷.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 [6]国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综述——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总报告[A]. 蒋国澄,徐泽平. 现代堆石坝技术进展:2009——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7]面板坝软岩料的工程特性[J]. 付军,周小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04)
- [8]面板堆石坝坝料爆破开采技术研究进展[J]. 梁向前,傅海峰.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7(05)
- [9]软岩条件下的筑坝技术研究与应用[A]. 向永忠,蒋涛,付军.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6
- [10]董箐水电站砂泥岩筑坝技术研究[J]. 蔡大咏,湛正刚,陈娟,张合作. 贵州水力发电, 2005(05)
标签:土石坝论文;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剪切应变论文; 变质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