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议策 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蔡家校区 400707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4-080-01
因材施教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思想的重大贡献。它既是优秀的教育思想,又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的教育教学。那在小学数学中该如何正确运用呢?我粗浅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1.从教学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
当今,受教育的少年儿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目标。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可见,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培养出不同层次人才的保证。
1.1提问要有层次性。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问题不仅要问在点子上,问在着急处,提得明白准确,便于学生思考。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因学生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一是要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如什么叫正方形?什么叫平行线?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怎样表示?二是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中的的问题多数适宜中下等生回答。如应用题教学中的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当然对于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教师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也让他们进行回答,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是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设计出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进行回答,这样可以发展这这些学生的思维:如:你能找出其中的奥秘吗?还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还有更巧妙的解法吗?
1.2练习要有层次性。一是同一练习不同要求 。比如课本上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掌握的,做这类习题时,中上等生应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对于学困生而言有的他们不一定会完全掌握,这时候,要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二是练习数量不同要求。要课堂练习中,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以满足中上等生的求知欲,对于中下等生就只要完成基本题。
1.3.指导要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优等生,引导他们做一些思维难度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作题、思考题,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兴趣小组,扩大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取得进步。对于学困生,他们缺乏自信心,知识欠帐多,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学困生,对他们的指导注意做到全面,并有耐心,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2.注重在学生中进行隐性与显性分层
在实践中,为了实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多数数学教师会选择分层教学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被按照数学成绩的不同,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不同的班级之中,再由任課教师根据小组的整体学情或班级的整体学情进行授课。然而这种显性的分层方式无疑会给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进而加重其心理负担,甚至可能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这一做法,选择隐性分层模式。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分组或分班安排,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档,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教学。如此,学生的尊严得到照顾,其自信心不会受到影响,从而能够在教师“暗中施加”的隐性分层教学活动中取得进步。隐性分层与显性分层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都需要对学习目标、作业等进行分层,不同之处在于隐性分层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和练习目标,这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在上课开始,教师采用或口述或板书或投影等形式呈现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前目标可按照自己的实际而定,但要注意每个人的选择应是动态的。例如,把日常课堂练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计列出如下内容要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C层:巩固练习;B层:提高练习;A层:拓展练习。教师并不指定哪位同学完成哪项目标,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来自主选择和完成。
例如,在教小学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道习题,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步。
①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2.4∶1.6=60∶40
②你能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④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性质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完成的步骤,一方面有利于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自我提高,一方面又能使中等生和学优生有可以提高的空间。
3.创设和谐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比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首先出示一道既可以用分数应用题思路求解、也可以用比(或用份数)进行求解的应用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习作完毕,再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评价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及不足,从而认识到像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接着在学生练习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进行求解,该怎么办?让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出,不能用分数应用题思路进行求解,也可从别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只要自己觉得能解得巧妙即可以。让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从他们之间的差异出发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因材施教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论文作者:周议策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学生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应用题论文; 隐性论文; 目标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