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电视文化节目”东风论文_陆森莲

巧借“电视文化节目”东风论文_陆森莲

陆森莲 阵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南岸校区) 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1-123-02

背景:

最近几年,从《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节目构思精巧,形式新颖,有文化有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明星表演的方式艺术地传播,并且通过普通百姓或在校学生以竞技的形式创造性地展现,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眼光,不仅掀起了全民收视狂潮,更是激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关注,引发全国人民学习传承中华经典的热潮。

我的“冷思考”:

一、当下语文学科地位尴尬:语文内容广博,内蕴丰富,本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贴近生活,最具灵感和智慧的学科,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语文学科所处地位十分尴尬:1.语文是母语学科,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是主要科目,却在学生心中沦为“豆芽科目”。 2.学生对语文学科不重视,认为语文投入不能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学与不学,分数差距不大。3. “重理轻文”思想根深蒂固,理科学习挤占了学生课外阅读、练笔写作、积累运用的时间。4. 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不大,源于语文课堂的循规蹈矩,一成不变。

二、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变味:1.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学习,往往局限于一本书面教材,学习语文的材料单一,且与生活脱节。2.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和讲解,将语文学习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对学生语言的品味赏析、表达运用的能力培养较少,导致大多数中国学生文字功底差,开口能力差,语言表现力欠佳。 3.语文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和创意,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

三、语文课堂要有“大语文”的教育理念:1.“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应该从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以及日常交际等现代人常处的语言环境中选取语文材料。2.“知识在课内,功夫在课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语文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3.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应在课外开创多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语文竞赛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积累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课内课外相辅相成,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求真知、增素养的乐园。

具体怎么做呢?结合时下背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之前的“冷思考”,我在最近一年做了一些尝试:巧借“电视文化节目”之东风,打造语文“外课堂”,拓宽中学语文课堂阵地。

我的“热操作”:

2017年9月—2019年4月,我在担任语文教学的两个班级(2017级13班、14班),利用部分语文辅导课,跟学生一起观看中央台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学生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群情振奋,许多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表态希望在我们的语文课中开展这样的活动、参与这样的比赛。

于是,我先后在两个班级举行了“听写大赛”“成语大赛”“诗词大赛”“四大名著知识竞赛”“经典朗诵比赛”等五项赛事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下来,我以2018年4月举行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为例,详述实践操作过程。

一、以“诵读声声,书香氤氲”为主题制定了经典朗诵比赛方案。(略)

二、聚焦各组经典朗诵比赛表演过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4月23日下午, 宜宾市二中一曼剧场传来阵阵诵读声。2017级13班、14班的同学们的一场经典朗诵比赛正在进行中。

为本次比赛开场热身的是来自一组的节目------《唐雎不辱使命》。几位同学身着古装,通过角色扮演,表情朗读,带领全场观众穿越时空,走进《战国策》,见识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唐睢。

接下来,二组的同学创设情境,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五星红旗在舞台上飘扬,闪亮了同学们的双眼,让大家不禁感受到了舒婷那个年代的爱国者们,是怎样用过人的胆略、火热的激情,为新时代奏响奋斗的乐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美好的祝愿!一曲《水调歌头》,承载着世间多少亲人的离情和别绪!三组同学身着典雅的古装,诗意诵读,并伴以优美的舞姿,融入当下最时尚流行的读书元素——吟诵,他们精彩的表演为一曼剧场掀起了第一个小高潮!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伴随着主持人别具一格的串词导入,最后一组的其中一位男同学手握一酒葫芦,跌跌撞撞来到舞台中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声音、那气势、那表情、那姿态,简直是李白再现!经典名篇《将进酒》把全场气氛推到了至高点!

诵读声声,书香氤氲。诵读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还在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还在心头荡漾,朗读比赛落下帷幕。

三、开展经典朗诵比赛活动的意义。

经典是一段段爱祖国、爱生活的感情诠释,诵读是一声声心底的呐喊。诵读经典诗歌文章,能让书香飘满校园,让学生受益终身;学习弘扬传统文化,能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

(一)切实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学习弘扬传统文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切实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从来都是关乎人文素养的,素养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深入内心、成为人生底色的那部分东西,它需要长期缓慢的积累和多种力量的浸润。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创新语文课堂,改变老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魅力,化解语文教学尴尬,全方位提升语文学科地位。并且,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还不能只囿于在课堂上教语文。语文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利用时下流行的元素,比如通过借鉴电视节目,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比赛活动,打造语文“外课堂”。从而拓宽语文课堂的外延阵地,扩大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做到为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发展铺路奠基!

论文作者:陆森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0

标签:;  ;  ;  ;  ;  ;  ;  ;  

巧借“电视文化节目”东风论文_陆森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